甘草
甘草(學名:,英語:),又名乌拉尔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灸草、國老、甜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豆科。
甘草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豆目 Fabales |
科: | 豆科 Fabaceae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Faboideae |
属: | 甘草屬 Glycyrrhiza |
种: | 甘草 G. uralensis |
二名法 |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 |
形态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莖直立,根呈圓柱狀,直徑有3-4公分,巨大的則有5-6公分,高一米多,最長者達3-4米。单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紫色蝶状花,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厘米,长1.5~2.2厘米。荚果线状长圆形,宽0.6~0.8厘米,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1]
药用
甘草的乾燥根及地下根狀莖,在中医学中被臨床運用於滋潤緩和,中和烈藥,解毒、鎮痛、解痙、矯味、鎮咳袪痰等。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的辅助治疗。在方劑中常作為佐使藥。
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它的名称很多。《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五世纪名医陶弘景称之为“国老”和“众药之王”。维吾尔语称“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2]
中医学认为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炙甘草)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成分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
其他用途
甘草還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salmiakki)、蜜餞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巧克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煙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参考文献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ISBN 978-7-5323-0842-2
- 张仲景主以甘草命方名九首浅析 段小毛 李茯梅,医药世界
- 方舟子. . 新语丝. 2008-12-11 [2009-12-07].,引述张冰、徐剛等.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179.
- Paul Bergner. . Medical Herbalism vol.11: 11–12. [2007-05-2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甘草 |
- (简体中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的相关内容:甘草
- 甘草 Gancai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甘草 Gancao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甘草 Gan Cao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甘草黃苷 Liquiritin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甘草查爾酮A Licochalcone A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甘草素 Glycyrrhizin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甘草次酸 Glycyrrhetinic acid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甘草酸 (glycyrrhizic acid) 化学空间 Chem-Station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