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頭社事件

獅頭社事件內外獅頭社事件),發生於1875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大龜文王國大清帝國之戰役,地點是屏東縣獅子鄉一帶,被視為沈葆楨在台期間規模最大的戰爭。此事件發生的遠因是長久以來存在的漢清朝對原住民政權的侵擾,近因則是同治13年秋獅頭社人民被刺桐腳庄民殺害,雙方交惡,且又臨日軍侵犯原住民,及獅頭社逮捕入侵部落之庄民和王開俊麾下營夫,以致清朝將領王開俊率領官兵數千名進犯,但為排灣軍所阻,後王開俊中伏而亡,且隨後全軍覆沒,是以引戰。[1]

獅頭社戰爭 (內外獅頭社事件)
日期1875年
地点
结果 清朝慘勝
参战方
大龜文王國 大清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沈葆楨
兵力
1000多名 數萬人
王太帥鎮安宮為奉祀尊稱「白軍營主帥王大人」的王開俊,位在枋山鄉南勢湖。

清國欽差大臣沈葆楨牡丹社事件後開始「開山撫番」的政策,計畫打通往恆春後山之路,遂於1875年(光緒元年)2月為強行開闢道路,藉口保護庄民,發動淮軍攻擊內獅頭社外獅頭社竹坑社本武社草山社,並發生清軍屠殺原住民之事,戰事約持續3個月,出兵數萬人,清軍最後雖勝,但損失慘重,殘兵所剩無幾。

影響

獅頭社事件後,沈葆楨於地圖上,片面將中文當地之地名之竹坑社改永平社,本武社改永福社,草山社改永安社,內、外獅頭社為 改內、外永化社。

王太帥鎮安宮三層八卦形磚塔。
恆春縣志》:「光緒十年,丁參將映昇建白骨塔,在縣北七十里南勢湖。」

就實際成效而言:番學大多荒廢,招墾事務弊端多,表面上,番目與代管者即便協助官方,以維護部落治安,但事實上,當地生活習俗依舊,除了改變部落傳統的經濟結構外,並未真正動搖大龜艾社群的內在基礎。是故,獅頭社事件結束後,清廷在台灣南部番地所實施的開山撫番政策成效是有限的。

屏鵝公路南下獅子鄉南世村前路旁的王太帥鎮安宮,為祭祀王開俊,旁邊還有一座三層白塔。匾額是前枋寮地區農會總幹事李增隆1985年所立。[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潘柏麟. . 《聯合報》. 1999-12-10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