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雄

王榮生1916年-2000年1月1日),筆名王昶雄,是一位生於臺灣淡水牙醫作家。他的作品橫跨臺灣日治時期二戰戰爭期文學,及國民政府戒嚴解嚴後。[1] 身為臺灣戰爭期新文學作家,他以1943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奔流〉最具代表性亦最具爭議;戰前,該作品被視為皇民化文學尖峰佳作,在戰後則有媚日抗日的兩極評價。

經歷

早年

1916年,王榮生生於淡水。其父從商,母亦為其父之商界幫手。因父母往來臺灣中國兩地,幼年生活並無與父母一起生活,而是由居於淡水老家的外祖母帶大。

1929年,自淡水公學校畢業並前往日本,入學於東京郁文館中學。1931年,郁文館中學畢業後返臺唸高等中學,就讀學校為臺灣商工(今開南商工)。1935年,考上日本大學文學系;隔年,因父親過世,考慮生計,轉學至齒科學校就讀。[1]

皇民化時期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總督府積極於臺灣推動皇民化政策,不但廢止各種官方文書的漢文註記,也下令廢止民間報章雜誌漢文作品專欄。同時,本以漢文白話文為主的臺灣新文學運動被迫轉以日文發展。1937年至45年間,「以日文寫作且表達臺灣意識」的臺灣「戰爭期」文學開始出現。

於東京就學期間,他曾跨海發表新詩〈陋巷札記〉及中篇小說〈淡水河之漣漪〉於《臺灣新民報》;其中,〈淡水河之漣漪〉的靈感來自約翰史特勞斯〈多瑙河的漣漪〉,是他首度發表於報紙上的小說作品。[1]

戰爭文學

1943年,他返臺於淡水家鄉開設牙醫診所,並於二戰期間發表不少新詩文章,如〈樹風問答〉、〈海的回憶〉、〈當心吧!老友〉,其中以1943年《臺灣文學》三卷第3號的中篇日文小說〈奔流〉最為眾人注目。

該篇被日本當局視為皇民化文學之頂尖作品,其內容描繪皇民化運動下臺灣同胞的苦悶心聲,在體裁上為完成度相當高的寫實小說。該篇小說不但被選入同年度的《臺灣小說選》,更受到日本知名評論家窪川鶴次郎讚賞。

該作品以表面上歌頌皇民化之偉大來襯托臺灣人無法適應的苦楚。戰後,該作品引起「反抗日本統治」與「附和日本皇民化」的爭議。對此,王昶雄並不辯駁,只答以「『真理』的花朵是永遠不會凋零,挺著常青的枝葉吐露芬芳,假使有人把它扔到火裡,它便變成真金閃閃發光」。[1]

戰後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政治氣氛等因素,王昶雄遲至1965年才重新寫作。其中以描述他周遭好友(如描寫郭雪湖的散文〈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最富盛名。另外,歌謠〈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亦由其作詞,呂泉生作曲。

1999年,於臺灣日報發表〈古井札記〉,為其最後遺作。

2000年元旦,王昶雄因病去世。[2][1]

重要作品簡介

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王昶雄與名音樂家呂泉生於1958年共同創作的台灣民謠,創作的目的是兩人認為當時地方歌謠有逐步走調的問題,期待自己的創作能端正風氣,並為那些因工業化而導致農村過剩勞動力進而流向都市的青年遊子們發聲。由於歌詞就生活周遭取材又詞意貼切,旋律也柔美動人,呼應民眾的心聲且平易動人,因此發表後廣為流傳,成為當時台語音樂的流行指標。[3]
歌曲不僅道出異鄉遊子的思鄉之情,也打破年輕族群過往對台語的刻板印象,展現台灣特有的風土民情、人文樣貌,也傳承寶貴的鄉土文化與精神。

〈奔流〉

1943年王昶雄於《臺灣文學》雜誌發表中篇日文小說〈奔流〉,為皇民化運動下的寫實小說,被選入同年度的《臺灣小說選》。本文在日治時期被日本當局視為皇民文學作品,戰後則有媚日抗日的兩派評論。野間信幸:「台灣沒有非皇民文學。假如有任何人寫出非皇民文學,一律槍殺。」[4]、葉石濤:「沒有皇民文學,全是抗議文學。」[5]所謂抗議文學和皇民文學,是學界對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文章的分類法,作品對日本殖民有反抗思想者為抗議文學,而皇民文學則是對日本殖民順從,因應日本對台政策,為其宣傳的文學作品。[6]

全文以留日歸國的醫生「我」為敘述者,來描述伊東春生與林柏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各自的心路歷程。原名朱春生的伊東春生,是一心夢想成為日本人的臺灣人,曾赴日求學,最後返台在中學教授日文。他不僅改名為伊東春生,還娶日婦、穿日本服,將言語舉止完全日本化。親生父親葬禮上他不願哭喪,只因日本沒有哭喪這個習俗,還有拋棄自己臺灣父母這些事情,其表弟林柏年對伊東春生的行徑無法認同。至於小說敘述者的「我」,從日本學醫返臺的敘述者,既是旁觀者,亦是批判者,[7],在客觀描述伊東春生與林柏年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檢視。[8]

〈淡水河的漣漪〉

〈淡水河的漣漪〉為日文中篇小說,1939年發表於《興南新聞》,王昶雄當時25歲,在日本大學齒科就讀。小說講述胡阿川、彭明珠這對青梅竹馬,因為成長背景的差異和父執輩恩怨,使兩人由相戀變成各自嫁娶的故事,以男主角志願出征為結尾。小說情節直觀容易,此作既為作者寫作初期作品,可視為其小說風格創作的基點,使讀者有助於了解行文方式和特色。[9][10]

〈梨園之歌〉

〈梨園之歌〉是一部日文作品,原文有所佚失,中文版譯者黃玉燕在譯作時根據文意補足。講敘一個京劇團「和勝班」,巡演到一處小鎮,最初場場滿座,後因劇團小生高金山跟鎮上一名良家之女發生關係,少女父親因此上戲班討個公道,後由鎮上富豪商蔡水生勸解後,暫時平息事情。但戲班道德風評大受影響,迅速地門可羅雀。今昔對比懸殊,團員大多憂心忡忡。此時團長妻子金花向團裡愛慕以久的橫笛手石啟人告白,被拒之後大怒,之後石啟人屍體被人發現以及鎮內富商和團長夫人金花私奔。作者雖未明說,但令讀者懷疑是否是金花趁機狹怨報復。因為在私奔不久後,淡水河畔再次打撈起劇團老板娘與富商的屍體,一切都顯得詭譎,真相撲朔迷離。[9][10]

〈鏡〉

1944年6月出版的《台灣文藝》刊有〈鏡〉發表前的廣告。但今日已未見原本,究竟有無出版小說,仍是懸案一樁。目前則收錄在《王昶雄全集》中。

這篇小說是愛情故事。主角是對男女戀人,女方是出生於台灣的日人江馬哲子,投靠東京的叔父,攻讀女子大學。男方則是台灣人秋生。兩人相識於東京,相戀最終因不同的地域而破碎。小說就以描寫兩人間的戀情與內心感受為主。[9][10]

日文與中文寫作

王昶雄進入公學校就讀後,接受的是正統日文教育,而課餘時間則至私塾學習漢文,教材包括《三字經》《千家詩》四書五經等經典。其後留學日本,期間常至內山完造所經營的書店購買中文書籍。故雖身處日語環境,也不致對其中文程度造成影響。

他身處於皇民化時代,須使用日文創作,所以其重要作品如〈淡水河的漣漪〉、〈奔流〉皆使用日文寫作。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治臺,日文寫作發展較受限,開始使用中文寫作,如於臺灣日報所發表的〈古井札記〉。[11]

創作原則

王昶雄曾在採訪中提到他的創作原則「一、文學不該穿制服,應該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在任何環境下,總要有自己的個性。二、文學精神是自由的,反對公式化,陳腐的東西。三、小說技巧將逐漸突破,舊的技巧被新的技術取代。」 [12]

益壯會

王昶雄於1973年成立益壯會。起因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多使用日文寫作,戰後發展空間較侷限。王昶雄透過益壯會集合這些作家,每個月聚會,互相勉勵,期許延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命脈。[13]

作品在戰後的出版

目前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 張恆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 王昶雄/著,《驛站風情》,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 王昶雄/編、施乾/著、李天贈/譯,《孤苦人群錄》,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 王昶雄、張我軍等人的短篇小說作品,被收錄在臺北縣立文中心出版的《海鳴集》,該書在1995年出版。
  • 王昶雄/著,《阮若拍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散文精選集》,草根出版社,1996年。
  • 許俊雅/主編,《王昶雄全集》,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相關研究

博碩士論文

使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10日為止,已知的有:

  • 姚蔓嬪,〈王昶雄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林秀蓉,〈 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論文集論文

使用「臺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10日為止,已知的有:

  • 垂水千惠,〈戰前「日本語」作家—王昶雄與陳火泉、周金波之比較〉,《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
  • 傅錫壬,〈王昶雄《驛站風情》中的鄉土情懷〉,《二○○一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
  • 陳明姿,〈王昶雄的「奔流」-「殖民地知識份子的迷思」〉,《後殖民主義-臺灣與日本論文集》。
  • 歐宗智,〈留下熱愛生命的足跡-談王昶雄的散文成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臺灣文學析論》。
  • 張恆豪,〈反殖民的浪花-王昶雄及其代表作〈奔流〉〉,書名不詳。
  • 呂興昌,〈評王昶雄〈奔流〉的校訂本〉,書名不詳。
  • 垂水千惠/撰、涂翠花/譯,〈戰前「日本語」作家-王昶雄與陳火泉、周金波之比較〉,書名不詳。
  • 垂水千惠/撰、涂翠花/譯,〈多文化主義的萌芽-王昶雄的例子〉,書名不詳。
  • 李魁賢,〈歷史、現實、與憧憬-王昶雄詩歌中的故鄉情結〉,書名不詳。
  • 杜偉瑛,〈從「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談王昶雄的歌詞創作〉,書名不詳。
  • 許俊雅,〈王昶雄單篇研究文獻〉,書名不詳。
  • 呂正惠,〈皇民化與現代化的糾葛-王昶雄〈奔流〉的另一種讀法〉,《近、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變遷》。
  • 巫永福,〈王昶雄文學的管見〉,《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莊嘉玲,〈王昶雄「記人散文」的特色〉,《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歐宗智,〈留下熱愛生命的足跡-談王昶雄的散文成就〉,《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李魁賢,〈歷史、現實與憧憬-王昶雄詩歌中的故鄉情結〉,《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劉勝雄,〈從王昶雄小說《奔流》談日據時期皇民文學〉,《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杜偉瑛,〈從「阮若打開心內的窗」談王昶雄的歌詞創作〉,《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林政華,〈誤解一生終獲平-寫在「福爾摩莎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之前〉,《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林政華,〈王昶雄先生文學年譜〉,《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
  • 真理大學臺文系/編輯,〈王昶雄先生知見著作目錄〉,《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論文集》。
  • 真理大學臺文系/編輯,〈王昶雄先生嘉言錄{舉隅}〉,《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論文集》。
  • 真理大學臺文系/編輯,〈名家評論王昶雄先生為人、作品暨傳記資料〉,《福爾摩沙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論文集》。
  • 陳建忠,〈曲折的鏡像:小論王昶雄的〈鏡〉〉,《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
  • 呂正惠,〈皇民化與現代化的糾葛─王昶雄〈奔流〉的另一種讀法〉,《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
  • 楊子霈,〈殖民/姓別/情慾的多音對話-以吳濁流、王昶雄、鍾肇政小說中的臺日異國戀為例〉,《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文學的比較研究》。
  • 莫渝,〈我的歌:王昶雄〉,《新詩隨筆》。

期刊上的論文

使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10日為,已知的有:

  • 橫路啟子,〈王昶雄「奔流」論--周金波「志願兵」との比較から〉,2010年12月《臺大日本語研究》。
  • 李育霖,〈The Dislocation of Empire: An Identity Paradigm ofColonial Displacement in Wang Chang-hsiung's a Raging Torrent〉,2007年4月《臺灣文學研究》。
  • 羊子喬,〈清晰又模糊的鏡像--試析王昶雄的小說〈鏡〉〉,2006年8月《鹽分地帶文學》。
  • 簡俊安,〈醫病醫人--王昶雄(奔流)中醫病關係的探討與省思〉,2004年3月《臺灣醫學人文學刊》。
  • 張良澤,〈王昶雄原著《奔流》集評 〉,2002年1月《臺灣文學評論》。
  • 歐宗智,〈留下熱愛生命的足跡--談王昶雄的散文成就〉,2001年2月《明道文藝》。
  • 李魁賢,〈歷史、現實、憧憬--王昶雄詩歌中的故鄉情結〉,2000年12月《北縣文化》。
  • 巫永福,〈王昶雄文學的管見〉,2000年12月《臺灣文藝》。
  • 巫永福,〈王昶雄文學會議〉,2000年12月《國文天地》。
  • 張恆豪,〈皇民化奔流中的沈思者--王昶雄〉,2000年11月《臺北畫刊》。
  • 許明珠,〈近代與傳統的權衡--我讀王昶雄的「奔流」〉,2000年8月《臺灣文藝》。
  • 歐宗智,〈老榦新芽--評介王昶雄散文集《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1997年12月《書評》。
  • 垂水千惠/作、涂翠花/譯,〈戰前「日本語」作家--王昶雄與陳火泉、周金波之比較〉,1993年5月《臺灣文藝》。
  • 呂興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評王昶雄《奔流》的校訂本〉,1999年1月《國文天地》。

期刊上的評介、訪談等文章

使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10日為,已知的有:

  • 編輯部,〈劉捷‧吳漫沙‧王昶雄〉,2005年8月《臺灣文學館通訊》。
  • 林政華,〈盡善盡美的「全集」編輯--《王昶雄全集》成典範〉,2003年1月《文訊》。
  • 塜本照和/作、張桂娥/譯,〈追憶王昶雄先生〉,2000年7月《淡水牛津文藝》。
  • 編輯部,〈追悼王昶雄先生〉,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編輯部,〈王昶雄文學年表〉,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王文心,〈王昶雄先生追念文--阿公,您永遠活在我心中〉,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編輯部,〈王昶雄先生交友錄〉,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河原功/作、王郁雯/譯,〈告別作家王昶雄先生〉,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巫永福,〈悼念王昶雄君〉,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林政華,〈終身為臺灣文學灌溉的先行作家--王昶雄先生〉,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莊紫蓉,〈淡水河畔的美麗漣漪--王昶雄先生專訪〉,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編輯部,〈王昶雄先生與扶輪社〉,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王昶雄,〈王昶雄自訂日治時期著作目錄〉,2000年4月《文學臺灣》。
  • 杜文靖,〈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臺灣文壇前輩王昶雄的生活哲學〉,2000年4月《文學臺灣》。
  • 陳萬益,〈心奧底鄉愁--王昶雄紀念〉,2000年4月《文學臺灣》。
  • 編輯部,〈王昶雄文學年表〉,2000年4月《淡水牛津文藝》。
  • 杜文靖,〈星消殞沉的北臺灣文學重鎮(王昶雄)〉,2000月3月《北縣文化》。
  • 杜文靖,〈思想起「少年大仔」王昶雄--「益壯會」的一些故事〉,2000年2月《文訊》。
  • 杜文靖,〈王昶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讀後〉,1996年4月《文訊》。
  • 黃武忠,〈還有夢的王昶雄〉,1995年7月《文訊》。
  • 杜文靖,〈人生「驛站」,「風情」無限[評王昶雄著《驛站風情》〉,1994年1月《文訊》。
  • 邱秀年,〈能詩能文能詞一才子--酒中仙王昶雄老當益壯〉,1990年9月《拾穗》。
  • 劉捷、龍瑛宗等人,〈且盡生前有限杯:文宿王昶雄先生〉,1989年2月《文訊》。
  • 張恆豪、廖清秀等人,〈臺灣文學的奠基者:張文環專輯〉,1983年3月《臺灣文藝》。
  • 劉靜娟,〈訪文藝先進作家專輯:過河的卒子--訪王昶雄先生〉,1982年5月《中央月刊》。

書籍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1年10月10日為止,已知的有:

  • 李魁賢,《望你永遠在我心內:王昶雄先生追思集》,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0年。
  • 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編,《福爾摩莎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手冊》,臺北縣淡水鎮: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2000年。
  • 王璞/拍攝,《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王昶雄公祭火化》,2000年。已製成數位影音光碟一張,國家圖書館有收藏。

參見

參考文獻

  1.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中文(台灣)‎).
  2. . 淡水區公所. 2013. ISBN 9789860365252.
  3. 許俊雅 (1960-); 封德屏. .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4年. ISBN 9789860432640.
  4. 野間信幸. . 黃英哲、涂翠花 (编). . 台北: 前衛. 1994: 頁 24.
  5. 葉石濤. . . 高雄: 派色文化. : 頁 127.
  6. 黃惠禎. .
  7. 李敏忠. : 第6頁.
  8. 國立台灣文學館. . 台灣文學知識平台. [201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9. . 台北縣板橋市莊敬路62號: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2年10月: 23. ISBN 9570118989.
  10. 李敏忠. . 第一屆臺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 2006.
  11. 莊紫蓉. . 吳三連台灣史料文教基金會. [1997-04-06].
  12. 翁誌聰等. 許俊雅 , 编. 初版. 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4年12月: 148. ISBN 9789860432640.
  13. 殷正洋; 李文瑗; 向陽. . 大愛電視台. [2017-10-1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