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出血
產後大流血(英語:,縮寫為PPH),又稱產後出血(Postpartum bleeding),婦女在生產之後可能出現的一種失血病症,通常被定義為生產後24小時內失血超過500至1,000毫升[1],或再加上低血容的症狀與徵象[2]。症狀與徵象首先包括心跳加快、站立時感覺昏厥、以及呼吸速度增加[3]。若失血量增多,則可能會有寒冷的感覺、低血壓、不安定感或失去意識[3] 。在生產後6周內,產後出血的情形都可能會發生[2] 。
產後出血 | |
---|---|
类型 | 產科出血[*], 產褥期疾病[*]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產科學 |
ICD-10 | O72 |
ICD-9-CM | 666 |
eMedicine | article/275038 |
Patient UK | 產後出血 |
MeSH | D006473 |
最常見的原因為產後子宮收縮無力。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胎盤未完全排出、子宮撕裂、或凝血功能差。產後出血通常發生在以下情形:貧血、亞洲人、嬰兒身形較大或多胞胎、肥胖、40歲以上。此外,也通常發生在剖腹產後,尤其使用催產藥物以及接受會陰切開術[1]。
預防方法是盡可能減少危險因子,包含剖腹產、會陰切開術等;並在生產後給予催產素,以刺激子宮收縮。米索前列醇在催產素缺乏情況下可取代之。治療部分則包含靜脈輸液、輸血、以及促進子宮收縮之藥物,如邁克寧(又譯麥角胺)。當上述方法無效時,徒手壓迫子宮也可能有效。若選擇壓迫腹部時,則主動脈也可能因此受壓迫。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非充氣抗休克服裝(non-pneumatic anti-shock garment)的使用,直到進一步手術能進行為止[1]。
在發展中國家,生產時約有1.2%發生產後大出血的情形,而在這之中約3%孕婦死亡[1]。產後出血造成全球每年約44,000至86,000件死亡,係生產時死亡的首要死因[1][4]。在英國,自1800年代後期產後出血的死亡率已下降,每10萬個生產中有0.4人因產後出血死亡,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則為約150人[1]。
參考文獻
- Weeks, A. . BJO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January 2015, 122 (2): 202–10. PMID 25289730.
- Gibbs, Ronald S. 10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 453. ISBN 9780781769372.
- Lynch, Christopher B-. . Duncow: Sapiens Publishing. 2006: 14–15 [2015-02-14]. ISBN 9780955228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 GBD 2013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 Lancet. 17 December 2014. PMID 2553044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