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英語:)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校舍
地址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120號
其它名称Queen's College, Hong Kong
类型官立中學
隶属香港政府
创办日期1862年(中央書院)
1889年(維多利亞書院)
1894年(皇仁書院)
创始人香港政府
校長劉梁路得
副校长凌婉婷、黃國強、余偉強
职员人数約60人
学生人数約850人,24個班別
語言英文
校园面积約16,766平方米
校训“勤有功”
拉丁語:)
Havet
Stewart、Wright、Dealy、Tanner、Crook、De Rome、Kay、Williamson
友校英皇書院
電話號碼(+852)2576 1992
学校网址http://www.qc.edu.hk/

歷史

中央書院時期

皇仁書院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現譯作中央書院),1847年,第二任香港總督戴維斯組成專門委員會,選定三所私塾提供每校每月十元補助,這些學校稱為官立學校()[註 1],由政府提供教室和師資,每個學生要給教師銅錢二十五文「作茶資之用」,但無需交學費。至1859年,香港的官立學校已發展至19所。至1860年,香港政府成立「教育諮詢委員會」()取代教育委員會並把四所官校合併成「中央書院」()。校舍座落於中環歌賦街城皇街交界,即今聖公會基恩小學位置。

史釗域博士擔任首任校長,當時他還兼任視學官,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設立教育部門管理香港學校為止;其後史氏更獲擢升為布政司(政務司)。直至現在學校仍然保存在每年3月10日,即立校日,率領學生前往跑馬地香港墳場史釗域墓前祭拜的傳統。而當年的學生有別於現時絕大部份學生來自本地,當時中央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書籍

1864年,中央書院有約一百二十名學生,分為中文部和英文部。中文部學生必須學習《論語》、《孟子》及《中庸[1]。學生須通過典籍口試才能入讀英文部,英文部學生除學習英語、地理、算術及歷史外,還學習《五經》及《史記[1]。1869年,在港督麥當奴推動下,開設化學和幾何科等[1]

皇仁書院時期

1897年皇仁書院面向士丹頓街的一邊
1908年皇仁書院面向荷李活道的一邊
1907年皇仁書院出版的校刊《黃龍報》(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1885年4月26日,當時港督寶雲主持了中央書院新校舍的奠基儀式,估計孫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學生日漸增多,到了1889年,位於中環鴨巴甸街荷李活道交界(即現今中環元創坊)的新校舍啟用,校名更改為「維多利亞書院」()。

新校舍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校舍,位於歌賦街中央書院校舍對面 ,附近有孫中山先生故居(必列者士街2號)、香港西醫書院辛亥革命遺址。這幢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建築物需時5年、耗資25萬元興建,是香港當時造價第二昂貴的建築物。該校舍空間遠較大書院寬敞,除了可容納逾900名學生外,更配備完善設施,包括21間課室、實驗室、學生活動室、兩個球場及一個有蓋操場。後來,隨著學校課程轉變,當局陸續在校舍增添更多設施,例如小食部、地理室、圖書館、師範大樓。

1894年,香港政府刊憲宣佈維多利亞書院校名再更改為「皇仁書院」,並一直沿用至今。當時該校主要教授算術文法常識等科目,為19世紀末的香港所罕見。該校因展現其優秀的學術及體育成就,廣為公眾認識。皇仁书院的校刊名为《黄龙报》,创刊于1899年6月。

香港日佔時期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攻佔香港。皇仁書院於1941年底被逼停課,校舍於香港保衛戰時被徵召作陸軍醫院。日佔初期荷李活道校舍為日軍所用,其後完全毀於戰火,更被辟為難民營。僅留下由 Bertram Mackennal 在1910年雕製、時任港督盧加勳爵在1912年揭幕的胡禮校長的半身雕像。雕像在戰後1950年被移送高士威道新校舍。

戰後

皇仁書院高士威道正門

1947年2月,皇仁書院終於在堅尼地道26號復課。1949年,在戰前已在皇仁任教的威廉臣被委任為校長。威廉臣校長設計了校服和校呔,開創了先河。香港政府後來撥地在高士威道興建皇仁書院新校舍,並在一年內完工。1950年皇仁學生要借用聖若瑟書院禮堂舉仔週年頒獎禮。1950年9月22日,位於銅鑼灣鄰近維多利亞公園的現址的校舍,由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高士威道校舍奠基儀式,並於同日正式啟用,沿用至今。在平整大坑的農地後,該地曾建成皇后運動場和更衣室。在決定興建新校舍前,曾建議在此興建喇沙書院臨時校舍。高士威道校舍興建在前皇后運動場的其中一角,其餘地方劃為海軍球場(現銅鑼灣運動場)運動場。新校舍由港督葛量洪爵士和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羅文錦爵士主持開幕儀式,何東爵士和周壽臣爵士等顯赫校友都有出席。1951年皇仁書院四個班的學生借用英皇書院校舍。

主權移交後

皇仁書院校史館於2017年配合155週年校慶而設立,現存約4,000件藏品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學校改由教育統籌局(後更名為教育局)管理, 仍使用原校名繼續辦學, 惟校徽亦因而作出修改,去除象徵英國皇室的皇冠。

2012年,皇仁書院會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時,皇仁書院便已宣佈將會在150周年時發行紀念郵票,成為香港首套香港郵政官方為中學校慶發行的紀念郵票。2011年9月,香港郵政公布將發行「皇仁書院一百五十周年校慶」郵票小型張,並首次採用盾形設計郵票[2]

2016年,副校長趙善衡於舊生會晚宴遊戲環節贏得價值約港幣5,000元的換領券,但沒有向教育局申報,涉嫌違反《公務員守則》和《防止賄賂條例》並被投訴,前校長李瑞華承認她本人與副校長因「沒為意比賽奪獎都要申報」而沒有申報,李瑞華其後要求副校長還換領券以釋除疑慮,而教育局表示正跟進相關投訴[3]

2017年2月,臉書專頁「皇仁書院政改關注組」指出,副校長趙善衡要求最新一期出版的校刊《黃龍報》臨時更改主題,將「律師專輯」轉為「警察專輯」,為香港警察「打打氣」,然而《黃龍報》的上屆編委會已決定當屆以法律界為專輯主題,且相關學生也已經進行不少前期工作。《黃龍報》發表聲明承認曾受校方壓力,又指前校長李瑞華已否決副校長的要求,李瑞華則拒絕回應事件,表示有很多事情還未落實,往後再作回應;而副校長則因突然提出改動專輯和涉嫌強行讓學生支持警察(近年來香港警察的一些處事手法及相關事件備受社會批評,如七警案等)而受到批評[4]

2019年,於港島大潭興建的皇仁舊生會何鴻燊天文觀測站開幕[5]

校舍

二次大戰後,皇仁書院校舍座落香港島中部的灣仔區,實際位置位於銅鑼灣天后高士威道銅鑼灣道之交界,毗鄰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校園的面積達16,766平方米,較香港一般中學為大,於1950年建成,屬現代主義建築,同年9月22日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新校舍開幕儀式。校舍曾於1960年代和1990年代擴建。

入口大堂
南面球場
北面球場

校舍內的設施如下:

  • 多用途禮堂(雙層)
  • 接待室
  • 校務處
  • 8個教員室︰A,B,C,D,E,F,G及N15(教學助理
  • 2個操場(南面及北面)
  • 圖書館(名為霍英東圖書館
  • 天文房
  • 大草坪
  • 花園(名為曉陽閣)
  • 健身室(可作羽毛球場使用)
  • 會客室 
  • 訓導室
  • 輔導室
  • 學生會辦事處
  • 訓導組和輔導組辦事處
  • 皇者仁風校史館(於2013年配合150週年校慶成立,2017年配合155週年校慶翻新,現存約4,000件藏品)

收生、科目及教學語言

皇仁書院在校學生約860人,分佈於24個班別。每級設4個班別,每班約36人。 皇仁書院每年收生四班約150人,分別由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途徑錄取,另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上午下午)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均為聯繫學校。2011年前中一每年均取錄五班共200人,惟於教育局縮班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約150人。[7]所有中一新生均會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舊學制下,中六至中七設4個班別,分別以早期香港大學的四個學院命名:6/7A(Arts,文學院)、6/7E(Engineering,工學院,修讀純數科)、6/7M(Medicine,醫學院,修讀生物科)、6/7S(Science,理學院,修讀純數科,或數學及統計科與電腦應用科或通識科),因為早期香港大學的學生主要是皇仁書院的預科生。A班約有30人,而 E、M、S 班則各約有27人。

皇仁書院為香港114間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之一。除了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普通話科外,其餘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文。

歷任校長

黎璧臣博士(Dr. G. H. Bateson Wright)於1881年至1909年出任校長
  1. 史釗域博士(Dr. Frederick Stewart,1862年 - 1881年)
  2. 胡禮博士(Dr. G.H. Bateson Wright,1881年 - 1909年)
  3. 狄烈先生(Mr. T.K. Dealy,1909年 - 1918年)
  4. 丹拿先生(Mr. Bartram Tanner,1918年 - 1925年)
  5. 古祿先生(Mr. A.H. Crook,1925年 - 1930年)
  6. 狄龍先生(Mr. F.J. de Rome,1930年 - 1939年)
  7. 奧干拿先生(署理)(Mr. M.G. O'Connor,1939年 - 1941年)
  8. 威廉臣先生(署理)(Mr. L.G. Morgan,1946年 - 1947年)
  9. 費格遜先生(署理)(Mr. J. J. Ferguson,1947年)
  10. 威廉遜先生(Mr. H.N. Williamson,1947年 - 1961年)
  11. 張經柏先生(Mr. Cheung King-pak,1961年 - 1964年)
  12. Mr. Wong Yee-wa (署理,1964年)
  13. 金寶先生(Mr. F.C. Gamble,1964年 - 1965年)
  14. 司徒莊先生(Mr. John Stokes,1965年 - 1970年)
  15. 黃勵文先生(Mr. Raymond Huang,1970年 - 1973年)
  16. 鄭旭寧先生(Mr. William Cheng Hsü-ning,1973年 - 1976年)
  17. 榮德淵先生(Mr. Timothy Yung,1976年 - 1982年)
  18. 趙東成先生(Mr. Chew Tung-sing,1982年 - 1987年)
  19. 江紹忠先生(Mr. Kong Shiu-chung,1987年 - 1994年)
  20. 李家鴻先生(Mr. Lee Kar-hung,1994年 - 2000年)
  21. 張林麗琼女士(Ms. Kitty Cheung Lam Lai-king,2000年 - 2003年)
  22. 李樂然先生(Mr. Vincent Li Lok-yin,2003年 - 2013年)
  23. 羅李瑞華女士(Mrs. Law Li Sui-wah,2013年 - 2018年)
  24. 劉梁路得女士(Mrs. Lau Leung Yvetta Ruth,2018年 - )

校歌

校歌

作詞: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1920)

第一段

Hail Alma Mater! Long Life to Queen's College,
Kindly instructor and guide of our youth,
Lighting the land with the bright beams of knowledge,
Teaching thy children to reverence truth!
Bound in close brotherhood all thy collegians,
Cherishing memories tender and strong,
Scattered asunder in various regions,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合唱

Q.C.! Q.C.! Q.C.! Q.C.! Q.C.!
In that cry what a magic is found.
Let us roll out the glorious sound;
Q.C.! Q.C.!

第二段

From the proud city and from the lone valley,
From the rich districts of Kwang-tung we come.
Hakka and Cantonese round thee we rally,
Far from our kindred in thee we find home.
Sternly we strive in our sports and our studies,
For the race goes to the wise and the strong.
Moulding our manhood, our mind and our bodies,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重複合唱部份

第三段

Time speeds along. Soon our schooldays are ended,
Comes the sad hour when from thee we must part!
Thee who so kindly and skillfully blended,
Lore of the Orient with Western art.
We will not falter nor fearfully wonder,
Nurtured by thee we feel valiant and strong.
Sons of Cathay, raise your voices in thunder,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重複Chorus

皇仁書院校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旋律來自英國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的校歌《四十年來》,並與香港協恩中學的校歌旋律相同。英文校歌歌詞出自該校代理校長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於1920年的手筆(祈惠霖先生在1934年6月接任成為英皇書院的校長)。而中文校歌歌詞則出自皇仁書院校友陳鈞潤先生的手筆,並刊載在校刊《黃龍報》內。雖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現時師生在任何場合唱校歌的時候均不會唱該兩段。

皇者仁風校史館

校史博物館於2013年配合150週年校慶成立,希望藉收藏及展出不同年代的學校文件和文物提高同學和市民大眾對皇仁書院歷史的認識。2017年搬至一樓並翻新、擴建、易名為「皇者仁風校史館」,以配合155週年校慶。[8]

活動及成就

所有學生均被分配至8個學社(house)中的其中一個。學社制度於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長所創立,分別為Stewart House(史釗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禮社)、Kay House(啟社)、Crook House(古祿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龍社)和 School House,其後 School House 在威廉臣校長離任後改為 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書院最早和最有貢獻的8名校長命名。在英皇書院,啟社名為祈社,同樣是以校長 Mr. William Kay 命名。學社會於水運會、陸運會和其他社際比賽中互相競爭,以鼓勵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夠融洽共處。此外,皇仁書院各個校隊亦經常參與校際比賽。

皇仁書院設有54個不同類型的學會,類型分別有體育、康樂、宗教、社會服務及學術範疇。除了學會外,皇仁書院還有四個制服團體,分別是香港海事青年團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香港交通安全隊港島童軍十二旅,多元化的學會選擇,令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技能。不少學會會聯同其他學校舉辦聯校活動,擴闊學生視野。部份更積極投入公益慈善,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一群。

皇仁書院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不少學生受薦參加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直至2018年(第33屆),皇仁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中累積產生了22名香港傑出學生[9],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2。

公開考試佳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皇仁書院是產生最多「十優狀元」(應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績)的學校。由1987年至2010年期間,皇仁書院已累積產生了最少53名「十優狀元」,[10]當中2006年更有六名學生考獲十優。[11]此兩項紀錄在香港中學會考歷史上未有學校能打破。[12]2003年,皇仁書院參加應屆中學會考的二百名學生,共取得455個A,人均 2.27個A,其中5人為10A狀元。[13]在各屆會考中,亦常有皇仁書院學生蟬聯「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總分為一眾「十優狀元」中最高者。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的考生,獲 香港中英學者基金 頒發“莫鳳麟獎學金”。[14]

隨著新高中學制的推行,中學會考於2011年停辦。在2012年的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六名「七優狀元」(應考的7科全部取得5**等成績)當中,有兩人乃皇仁書院的應屆考生,成為全港之冠,開創文憑試歷史的佳績紀錄。[15]目前皇仁書院於歷屆公開考試均產生「狀元」的紀錄自1993年開始連續二十七年未曾間斷,現為全港唯一一間於2012至2020年全部九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均產生「七優狀元」的中學。[16]

近年各屆會考「十優狀元」及文憑試「七優狀元」人數:[17]

  • 6位狀元:2006
  • 5位狀元:1998、2003
  • 4位狀元:1994、1995、1997、2002、2005
  • 3位狀元:2001、2010
  • 2位狀元:1991、1993、1996、2007、2012[18]、2013[19]、2015[20]
  • 1位狀元:1999、2000、2004、2008、2009、2014[21]、2016[22]、2017[23]、2018[24]、2019[25]、2020[26]

中學會考及文憑試狀元名單:

1978:游子覺 [27]

1982:關城安 [28]

1983:陳浩然 [29]

1984:鍾子丹 [30]

1985:黎耀基

1986:許睿

1989:陳維堅 (第1位獲得 “莫鳳麟獎學金”) [31]

1989:洪長錐

1989:簡德誠 [32]

1991:

1991:

1993:林熙寧 (第2位獲得 “莫鳳麟獎學金”) [33]

1993:朱敏明 [34]

1994:李家宜 (第3位獲得 “莫鳳麟獎學金”)

1994:蔡旭倫

1994:李天文

1994:黃添培 [35]

1995:蔡逸倫

1995:楊延德

1995:楊思明

1995:蔣濛 [36]

1996:陳祖聖

1996:顏偉傑 [37]

1997:

1997:

1997:

1997: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9:李仲輝 [38]

2000:袁啟恆

2001:游兆聰

2001:黃議樂

2001:江偉業 [39]

2002:丁信顯

2002:袁愷寅

2002:蘇漢昌

2002:莊奮飛 [40]

2003:陳國恩

2003:司徒志威

2003:張銘峰

2003:尹展霆

2003:賴俊廷 [41]

2004:賀錦輝 [42] (第9位獲得 “莫鳳麟獎學金”) [43]

2005:林成豐

2005:梁文杰

2005:周祉樂

2005:周元杰 [44]

2006:陳鈺豐 (第10位獲得 “莫鳳麟獎學金”) [45]

2006:趙俊威

2006:林天樂

2006:郭嘉恆

2006:廖匯恆

2006:余樂倫 [46]

2007:周浩翔 (第11位獲得 “莫鳳麟獎學金”)

2007:謝志峰 [47]

2008:吳國輝 [48]

2009:朱朗霖 [49]

2010:趙致遠

2010:郭捷彬

2010:譚嘉裕 [50]

2012:馬浩賢

2012:劉銘謙 [51]

2013:陳宏禧

2013:曾家興 [52]

2014:馬國鳴 [53]

2015:林銘端

2015:張滌豐 [54]

2016:黃灝森 [55]

2017:蔡維澤 [56]

2018:袁瑋謙 [57]

2019:余曉逸 [58]

2020:吳浩渝 [59]

著名/傑出校友

詳見皇仁書院討論頁面。

參閱

註釋

  1. 當時譯為「皇家書館」

參考資料

  1. 爾東. 周海燕 , 编. .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105-106. ISBN 978-962-973-634-7.
  2. . www.info.gov.hk. [201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3. . 明報. 2016-12-13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8).
  4. . 蘋果日報. 2017-02-26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8).
  5. .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6. (PDF). 古物諮詢委員會. [2020-09-10].
  7. . the-sun.on.cc. [201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2).
  8. .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1).
  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10. . 明報. 2010-08-02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9).
  11. . 蘋果日報. 2006-08-10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12. . 信報財經新聞. 2015-11-30.,另外參見上述兩份報導。
  13. 太陽報. . 太陽報 (2005年8月7日) (太陽報). 07-08-2003.
  14. 南華早報. . 南華早報 (1993年12月9日) (南華早報). 09-12-1993.
  15. . 文匯報. 2012-07-21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16. . 蘋果日報. 2018-07-11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香港01. 2019-07-10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17. 皇仁書院校刊《黃龍報》第83-114期及綜合近年報章報導。
  18. . 文匯報. 2012-07-21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19. . 香港01. 2016-07-13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20. . 蘋果日報. 2015-07-16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21. . 東方日報. 2014-07-14 [201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22. . 頭條日報. 2016-07-13.
  23. . 香港01. 2017-07-12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24. .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7-11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25. . 香港01. 2019-07-10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26. . 蘋果日報. 2019-07-22 [202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27.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hket.com. 香港經濟日報.
  28. 工商日報. . 工商日報 (1982年8月12日) (工商日報). 12-08-1982.
  29. 工商日報. . 工商日報 (1983年8月9日) (工商日報). 09-08-1983.
  30. 工商日報. . 工商日報 (1984年8月10日) (工商日報). 10-08-1984.
  31. 南華早報. . 南華早報 (1993年12月9日) (南華早報). 09-12-1993.
  32. 華僑日報. . 華僑日報 (1989年8月10日) (華僑日報). 10-08-1989.
  33. 南華早報. . 南華早報 (1993年12月9日) (南華早報). 09-12-1993.
  34. 南華早報. . 南華早報 (1993年8月11日) (南華早報). 11-08-1993.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35. 蘋果日報. . 蘋果日報 (1995年8月9日) (蘋果日報). 09-08-1995.
  36. 南華早報. . 南華早報 (1996年1月2日) (南華早報). 02-01-1996.
  37. 蘋果日報.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08-08-1996.
  38. 南華早報. . 南華早報 (1999年8月12日) (南華早報). 12-08-1999.
  39.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0.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1.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2.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3. 皇仁書院.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
  44.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5. 皇仁書院.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
  46.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7. 頭條日報. . 頭條日報. 頭條日報.
  48. 文匯報. . 文匯報. 文匯報.
  49. 太陽報. . 太陽報. 太陽報.
  50. 香港新聞網. . 香港新聞網. 香港新聞網.
  51. Yahoo新聞. . Yahoo新聞.
  52. 蘋果日報.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53. 東方日報. .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
  54. 東方日報. .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
  55. 東方日報. .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
  56. 東方日報. .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
  57. 香港經濟日報. .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經濟日報.
  58. 香港經濟日報. .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經濟日報.
  59. 香港經濟日報. .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經濟日報.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皇仁書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