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桌

石桌[注 1],又可寫作石棹[注 2],是臺灣地名,海拔高度1300公尺,位於臺18線64公里處,為漢人聚落,距離嘉義市約50公里[1][2][3]。行政區劃而言,屬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第18鄰~第20鄰,鄰近阿里山鄉鄉界,與樂野部落距離不到2公里車程;相對地同屬竹崎鄉中和村的奮起湖,則是位在石桌北方距離約6公里車程[4][5][6]。石桌居民多賴以栽種茶葉為農,使得石桌呈現一片綠油油茶園景觀[4]

石桌。這張圖拍攝於下午,可見午後霧氣密佈

歷史

石頭公的外形像石桌。

石桌是鄒族人活動範圍,漢人最早開墾石桌的時間,現今並無考究供明確記載[注 3]。起初入墾的漢人,看見鄒族人在守護神前放置一塊石桌,做為族人外出返家可供答謝守護神祭祀之用,就習以此地稱「石桌」[7]。目前石桌多為來自平地遷居入墾的閩漳、粵籍人士[5]

地理

石桌全境海拔,就以茶區而言是介在1200~1600公尺,呈鞍部地形,與奮起湖同為八掌溪集水區上游,並且石桌全境屬於國有地[注 4],故各項開發受到《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限制[4][5]。另外,石桌與奮起湖不僅海拔高度相近,氣候型態也是如此,降雨量呈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不均勻分配,年雨量5972釐米,因此茶農利用灑水器,在乾季啟用自動灑水[4][5]。在夏季受西南風帶來水氣,處於迎風面的石桌,中午過後經常起霧,全年平均濕度90.4%,是符合茶樹在此生長的條件,並且全年平均溫度不超過攝氏20度,即使是全年最高溫的八月,月均溫只有攝氏20.1度,與位居平原地帶的嘉義市攝氏28.8度相較,僅次於七月,七月的月溫差為全年最高達攝氏9.3度,如此溫差會使人明顯感受到寒意[4][5]。石桌地質屬南莊層,在縣道169線有發現地層露頭,呈棕黃色或青灰色砂岩層[8][9]

經濟

石桌原本經濟作物是採竹筍與種佛手瓜、金針做為山產,透過阿里山森林鐵路運下山與平地交易,1980年引進青心烏龍茶栽種,起初並不受居民接受,藉由竹崎鄉農會推廣,1981年便有居民逐漸地試著種植,栽種面積逐年地擴增,受到種植茶葉影響,加上公路的便利,期間吸引外來人口來此種茶,至1987年止,石桌戶數趨於穩定,總株數隨著謝東閔命名「珠露茶」快速地攀升,直到1980年代末,石桌耕地幾乎飽和,從海拔1300公尺~1500公尺呈現茶園景觀,並且沿路兩旁開設茶行、茶廠,原本經濟作物就成了居民的副業[4][5]。在石桌的東北方有片完整天然林海,是居民成立400公頃的生態保護區,海拔高度1600公尺,位在茶園的耕作上限[注 5],園內是孟宗竹林、杉木林,每年逢1月~3月是採竹筍的產季[5][10][11]

交通

公車資訊

編號經營業者區間備註
7302嘉義縣公車嘉義奮起湖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中興國小、苗圃、中和國小、奮起湖、中山山莊
7314嘉義縣公車嘉義達邦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樂野、阿里山國中小、永富、花圃、米洋、葡里、竹腳、基布鳥、特富野路口
7322嘉義縣公車嘉義阿里山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醫療中心、頂湖茶葉、湖底、福山、十字村、青年活動中心
7329嘉義縣公車高鐵嘉義站阿里山經由頂六國小、觸口遊客中心、觸口、龍美、隙頂、巃頭、石棹、十字村、青年活動中心

歷史

石桌是阿里山公路的樞紐之一。

早期是仰賴人力背運徒步下山,至日治時期為了將山產利於從特富野達邦快速運至奮起湖車站,行經樂野、石桌鋪設牛車道[5]。1961年,村民合力開闢可通中和村、公興村之間產業道路[注 6],是為了利於山產運送下山[12]。阿里山公路於1982年9月30日中午時分通車,但公路局並未舉辦通車儀式[13][14]。隨著通車,17項開發觀光計劃選定加油站設立於石桌,距離石桌聚落尚有1.8公里[15][16]。現今石桌是阿里山山區重要交通樞紐,在阿里山公路64公里處與縣道169線、縣道159甲線交會,南北通向樂野、奮起湖,東西可往阿里山、嘉義與菜公店[注 7],但因無景點,因此位居通往奮起湖要道的石桌,常是旅客停留休憩地方[6][7][17]

  1. 「石桌」依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臺18線設置實地的地名標示採用。
  2. 「石棹」依竹崎鄉戶政事務所核發門牌編釘,並遵照實地門牌顯示地名所採用(2009年6月10日查閱)。
  3. 參照諸多文獻,以1938年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1982年嘉義縣政府《嘉義文獻》有對奮起湖明確記載,於清光緒初葉(西元1878年前後)最早入墾,故石桌無明確記載。
  4. 國有地分成國有財產局土地、林務局林班地,石桌大部分屬國有財產局土地,僅在石桌南方叫「永和」是屬林班地,廣義而言也屬石桌,加油站便設立於此。來源:吳秋瑾撰《奮起湖與石棹地區農業發展之比較》、周俊霖撰《山村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奮起湖與石棹的比較研究》
  5. 「耕作上限」用於本文是指茶樹生長需要配合高度、氣候與土壤等限制,若無配合便是達到自然條件上的栽種限制,故形成上限區域為天然植被。來源:吳秋瑾撰《奮起湖與石棹地區農業發展之比較》
  6. 中興產業道路開闢路線大致符合現今阿里山公路之路線。
  7. 菜公店是番路鄉治所在地,行政區屬於下坑村,鄉治址為沿用日治時期至今。

參考文獻

  1. . 嘉義縣政府. 2006-11-29 法令修正 [2009-11-10] (中文(台灣)‎).
  2. . 公路總局. [2009-11-06] (中文(台灣)‎).
  3. 賴子清. . . 嘉義縣政府. 1982年6月 (中文(台灣)‎).
  4. 吳秋瑾. . . 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1996年6月 (中文(台灣)‎).
  5. 周俊霖. . . 臺南師範學院. 2000年6月 (中文(台灣)‎).
  6. . 內政部. 2005年10月. ISBN 9860008086 (中文(台灣)‎).
  7. 陳美玲. . . 臺灣文獻館. 2000年12月. ISBN 9789860162592 (中文(台灣)‎).
  8. 蔣東坤. . 嘉義市立蘭潭國民中學. 1996年6月. ISBN 9570078324 (中文(台灣)‎).
  9. 劉桓吉、方中權、莊德永. . .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9年10月 (中文(台灣)‎).
  10. 陳國瀚. . . 宏碩文化. 2004年3月 (中文(台灣)‎).
  11. 林森. . . 豐年社. 1995年11月 (中文(台灣)‎).
  12. 趙璞、林家駒. . . 嘉義縣政府. 1977 (中文(台灣)‎).
  13. . 《聯合報》. 1982-09-25: 第2版 (中文(台灣)‎).
  14. . 《聯合報》. 1982-10-01: 第2版 (中文(台灣)‎).
  15. 林吉樂、賴炳坤. . . 中國交通建設學會. 1985-04-15 (中文(台灣)‎).
  16. 賴子清. . . 嘉義縣政府. 1985年3月 (中文(台灣)‎).
  17. . 內政部. 2005年12月. ISBN 9860034605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石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