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历史

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亚蓋隆,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儼然成為歐洲大國。1569年依據盧布林條約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是當時歐洲的強國。但是由於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王昏庸腐敗等,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

历史系列条目
立陶宛历史
时间轴
立陶宛主题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佔領。1917年俄国接連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苏维埃俄国。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佈獨立。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軍事佔領立陶宛。1941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跨出東普魯士,迅速佔領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立陶宛被苏联吞并,成為蘇聯的加盟國。1990年3月宣布独立,1991年6月苏联承认其独立地位。

早期

在约公元前10世纪最后的冰河时期冰川消退后,第一批人类开始在今立陶宛定居。

立陶宛大公国

自13世纪初期,由于波罗的部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增加,频繁的对外战争开始发生。

在1201年至1236年间共发生40多次针对罗斯、波兰和拉脱维亚远征。他们被称为立窝尼亚骑士团所占领。

1213年,普斯科夫被掠夺和摧毁。其後立陶宛大公國多次和蒙古金帳汗國發生戰爭。

中期

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1795)

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徽

波兰立陶宛联邦雛形成於1386年,起因為改信天主教立陶宛大公國君主亚蓋隆於該年迎娶波蘭國公主。該結合不但使立陶宛成為歐洲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也使立陶宛漸趨接受波蘭文化。

1569年,兩國簽定盧布林協議,該聯邦正式結盟。之後,立陶宛逐漸接受波蘭語言,並使立陶宛農民漸淪為波蘭國農奴,而兩國結盟後被正式稱為聯邦()。

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佔,如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並與沙俄伊凡雷帝於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聯邦雖獲勝,但之後又與沙俄瑞典持續戰爭與衝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

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聯邦,並兼併大片土地,聯邦搖搖欲墜。

尽管卢布林联盟使得两个国家联结在一起,立陶宛作为一个在波兰立陶宛联盟中的大公国存在将近2个世纪。

17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聯邦土地遭沙俄奧地利普魯士三國瓜分

晚期

俄罗斯帝国时期(1795-1914)

随着波兰立陶宛联邦分裂之后,俄罗斯帝国控制立陶宛大部分。其中包括維爾紐斯省

1803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恢复和升级旧耶稣会学院,使之成为俄罗斯帝国最大的维尔纽斯帝国大学。

近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于1915年占领立陶宛和库尔兰。1915年9月15日,维尔纽斯落入德国之手。

立陶宛独立战争(1918-1922)

应立陶宛人宣布效忠于德意志帝国并且同意合并,德国同意于1917年9月18日至22日召开维尔纽斯会议。与会者的目的是着手建立一个根据民族和语言的立陶宛国家,这个国家将会独立于俄罗斯帝国、波兰和德国,德國人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立陶宛王國。这个过程的机制将有制宪会议所决定,但是德国政府并没有批准选举。此外,要求建立一个立陶宛国家和制宪会议选举的会议决定没有受到允许。[1]

右翼独裁政变(1926-1938)

1926年5月,立陶宛第三次议会选举。由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领导的内阁失去大多数席位而成为反对力量。由于《苏联立陶宛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政府受到强烈批评,并被指责为“布尔什维克化”的立陶宛。随着紧张局势的发展,1926年12月爆发政变。

第一次苏联占领立陶宛(1940-1941)

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可以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包括立陶宛。

奥斯蘭總督辖区(1941-1944)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侵入苏联。德国部队快速前行并且只遇到零星苏联军队抵抗。德国于1941年6月24日占领维尔纽斯。

第二次苏联占领立陶宛(1944)

1944年夏天,苏联红军抵达立陶宛东部。1944年7月,维尔纽斯周围地区在Armia Krajowa控制之下,他试图在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后接管此地。[2]7月13日,红军在波兰的帮组下,取得维尔纽斯。苏联重新占领立陶宛。斯大林在1944年重新建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大林主义(1944-1953)

在1944年至1952年之间,苏联放逐成千上万个立陶宛家庭至苏联其他地区,尤其是西伯利亚。

現代

独立斗争(1990-1991)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独立

1月事件

1991年1月10日,苏联当局占领首都维尔纽斯的主要出版社,3日后苏联又采取武装行动占領维尔纽斯的电视塔,在此过程中14被害,700多人受伤。自称"救国委员会"宣称政府已被推翻,不过最终未成功占领最高苏维埃等政府机构。 1991年9月,苏联终于承认立陶宛独立,並且隨後逐漸加入西歐體系(歐盟等)。

建设新国家(1991-1996)

  • 政治发展
  • 私有化
  • 俄国撤军(1991年-1994年)
  • 成立军队
  • 成立国家货币制度

加入欧盟(2004)

2002年10月,立陶宛被邀请成为欧盟的成员国之一,2004年正式加入欧盟。

2006年5月30日,阿达姆库斯总统对来自劳动党的两名涉嫌腐败的部长表示不信任,劳动党因此于5月31日宣布退出执政联盟。6月1日,总理布拉藻斯卡斯向总统递交辞呈并获批准。担任财政部长的巴尔齐蒂斯被阿达姆库斯任命为代总理。[3]

参考资料

  1. Simas Sužiedėlis (编). . I. Boston, Massachusetts: Juozas Kapočius: 581–585. 1970–1978. LCC 74-114275.
  2. Snyder (2003), p. 8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