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詞

系詞英語:、複數為或、英文簡稱:cop),又譯為,在語言學上為表示用於與謂詞主語補語)鏈接一個句子主詞的字詞,比如在一個句子"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藍色的)"中的單詞<is>。系詞源於拉丁語名詞為"鏈接"(link)或"結合"(tie)兩個不同"事件"(thing)之功能語詞。[1]

一個系詞往往是一個動詞或"類動詞"(verb-like)的字詞,雖然這不是普遍的情況。[2] 一個動詞如為一個系詞有時被稱為"繫辭"(copulative)或"連系動詞"(copular verb)。在英語初等教育语法教學的課程,一個系動詞通常被稱為"連系動詞"(linking verb)。在其他語言中,系動詞表現出更多相似於代詞之處,如古典漢語文言文瓜拉尼語。或則可能需要連接到一個名詞使用為後綴的形式,比如在貝哈語(Beja language)、凯特语,和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裡的應用。

大多數語言都有一個主系詞(雖然有些像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泰語等語言有多個系詞或則沒有系詞)。在英語的情況下、系詞指的是動詞<>。而這個術語"系詞"(系動詞)一般是用來說明像"聯繫"這樣的主要涵義,它也可以被用來說明一些其他動詞所具有的類似功能,比如在英語中的系(動)詞用法,"成為"(become)、"得到"(get)、"感覺"(feel)等用法範例(這些用法也可以被稱為"半系詞"(semi-copulas)或"準系詞"(pseudo-copulas))。

特定的語言的係詞

英語

英语的系动词be有八种形式(超过任何其他英语动词):be, am, is, are, being, was, were, been。其他古代形式包括weren, art, wast, wert有时用beest(作为虚拟语气)。更多细节参见英語動詞。对于各种形式的词源,见印歐語系詞

上文中描述了英语系词的主要用途。在零系词下提到系词省略的可能性。

英语中有一个特殊用法(特别是在演讲中),就是只需要一个系词的地方但两个系词连续出现,比如My point is, is that...。这种结构的可接受性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争议。

简单的英语系词“be”有时可以用具有接近相同含义的其他动词替代;

日語

20世纪中叶的日语系词

日语系词(在国文法中认为是助动词( jodōshi)的一部分)最常翻译为英语的"be"动词。

日语系词有许多形式。和两个词用于判断句,而和是在句子中用于修饰或连接的助词。

有系词的日语句子通常是在给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画等号,也就是说,形式如同“A是B”。例子:

Watashi wa gakusei da.“我是学生。”(lit., I TOPIC student COPULA)
Kore wa pen desu.“这是钢笔。”(lit., this TOPIC pen COPULA-POLITE)

和的区别很简单。比更正式而尊敬。因此,许多句子如下面的句子在意义上几乎是相同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话者对听者的尊敬,以及他们对陈述的肯定程度上的细微差异。但永远不会在句子结尾之前,仅用于描述从句。

Are wa hoteru da."That's a hotel."(lit., that TOPIC hotel COPULA)
Are wa hoteru desu."That is a hotel."(lit., that TOPIC hotel COPULA-POLITE)

日语中可以用系词或动词来形成判断句。但是,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谓语。在某些情况下,它的唯一作用是让用静态动词作谓语的句子更有礼貌。不过,总是充当谓语,因此它不能与静态动词结合,因为句子只需要一个谓语。参见下面的例子。

Kono bīru wa oishii.“这瓶啤酒很好喝。”(lit., this beer TOPIC be-tasty)
Kono bīru wa oishii desu.“这瓶啤酒很好喝。”(lit., this beer TOPIC be-tasty POLITE)
* *Kono bīru wa oishii da.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只能用作谓语。

的起源有若干理論;其中一个是说它是 de arimasu de aru的礼貌形式)。一般来说,这两种形式只用于写作和更正式的情况。另一种形式 de gozaimasu比更为正式,其词源是 de gozaru接续敬语语尾 -masu,也在一些情况下使用,非常有礼貌。注意和被认为是助词 de与存在动词和结合而成的。 desu在口语中可能会读成 ssu。系词在日本各地受到方言变化的影响,形成诸如关西 ya广岛 ja(见右图)。

日语还有两个对应于英语“to be”的动词:和。它们不是系词而是存在动词。用于无生命物体,包括植物,而用于有生命物体,如人、动物和机器人,虽然有例外情况。

Hon wa tēburu ni aru.“书在桌子上。”
Kobayashi-san wa koko ni iru.“小林在这里。”

日本人在学英语的时候经常把助动词"be"或"do"丢掉,误认为"be"与和一样在语义上是空系词。[3]

汉语

汉语中,状态和品质一般用静态动词(如官话中的累、饿、在、笨等等)表示,不需要系词连接。句子可以简单地由代词和这样的动词组成:例如“我饿”。然而通常,表达品质的动词由副词(“非常”、“不”、“相当”等)来修饰;当没有其他修饰时,它们通常跟在“很”(意思是“非常”)的后面,但在这种用法中通常没有具体的意思。参见汉语语法

只有名词作为补语的句子(例如“这是我的妹妹”)使用系动词“是”。这经常用到:例如,不常说“是中国的”,常用的表达是“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I am a Chinese person")。这里的“是”是一个等格动词。另一种可能性是补语只是一个名词修饰语(以“的”字结尾),名词省略:我的汽车是红色的(即“我的汽车是红色的汽车”)。

汉朝以前,“是”用作指示代词,意思是“这”(这种用法在一些成语和谚语以及日语中保留下来)。一些语言学界认为“是”之所以发展成为系动词是因为其在句子的主语之后,经常作为重复主语出现(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说“乔治·W·布什,美国之总统”,直译是“乔治·W·布什这个美国总统”,也就表明了“乔治·W·布什美国总统”)。[4] “是”这个字是由两个字结合而成的[5]

现代汉语中“是”可以和“的”字连用,表示应承或同意。 例如:问:你的汽车是不是红色的? 答:是的。意思是“就是红色的”,或者回答“不是”,意思是“不是红色的”。(当然也可以回答“对”或“不对”。)“是”还有一种用法是“是……的”结构,用来强调句子的特定成分;参见汉语语法→分裂句

泉漳闽语中“是”()用作系词,与吴语中的“是”/z/相同。粤语使用“係” (粤拼:hai6)而不用“是”;同样,客家话也用“係”(he55)。

參見

参考文献

引用

  1. See the appendix to Moro 1997 and the references cited there for a short history of the copula.
  2. Pustet, Regina. . Oxford studies in typology and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8180-7.
  3. Sayuri Kusutani. (PDF). TESL Working Paper Series. Fall 2006, 4 (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12).
  4. Pulleyblank, Edwin G. . Vancouver: UBC Press. 1995. ISBN 0-7748-0541-2.
  5. ,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中文(香港)‎):“字形本義不明,「是」字很早就被借用為虛詞。後期金文或從「日」從「正」,小篆承之。”

来源

  • Bram, Barli. . Yogyakarta, Indonesia: Penerbit Kanisius. 5 July 1995: 128. ISBN 978-979-497-378-3.
  • Everaert, Martin; van Riemsdijk, Henk (eds.). illustrated, revised. Wiley-Blackwell. 2006: 849. ISBN 978-1-4051-1485-1. (See "copular sentences" and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expletive there" in Volume II.)
  • Howe, Catherine; Desmarattes, Jean Lionel. . Dunwoody Press. 1990: 232. ISBN 978-0-931745-59-1.
  • Kneale, William and Martha.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ISBN 0-19-824183-6. OCLC 373178.
  • Smith, Ron F; O'Connell, Loraine M. 2nd. Wiley-Blackwell. March 2003: 264. ISBN 978-0-8138-1317-2.
  • Moro, A. (1997) The raising of predic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g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üting, A. W. (December 2003). Essay on Lakota syntax.
  • Valdman, Albert; Rosemond, Renote. . Illustrations: Philippe, Pierre-Henri Illustrated. Creole Institute, Indiana University. 1988. ISBN 978-0-929236-0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