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梵語・・標準藏語),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玄奘三藏譯為《說無垢稱經》。現存三譯,以鳩摩羅什三藏所傳之本,流通最廣。

文殊
维摩诘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上。

在中國甘肅省的敦煌石窟中,有許多維摩詰的變經圖畫。本經以佛教文學經典著稱於世,胡適稱為「最美的佛典文學」。

題解

『維摩詰』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詞,而後玄奘意譯為『無垢稱』。維摩詰的梵語作Vimala-kīrti。維摩(天城體:विमल,Vimala)是清淨、無垢,詰(天城體:कीर्ति,Kīrti;巴利語:Kitti)是名聲、名望,合起來就是「淨名」、「無垢稱」。

羅什所翻經名中之『所說』在梵文為 "Nirdésa",意在「解說」和「宣說」,英文應可翻譯為 "EXPOUND",而玄奘則就用『說』字來翻譯。

內容

經中的主角人物是以居士身份出身的維摩詰菩薩:維摩詰居士的家財萬貫,平常救助貧民、布施僧侶,樂善好施;而且不執著於外相,為了度化眾生,維摩詰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說法,也可以向王公貴族說法,甚至在妓院赌場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说法。經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毗耶離的一次法會,敘述維摩詰菩薩與諸位菩薩聲聞羅漢滿智慧和譬喻的問答。

影響

《维摩诘经》中的故事性很強,例如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鲜活,想象奇迥,富于文学趣味。用浅近的方法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典的一大特色。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最愛清谈與《维摩经》[1],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大量反映恶报、地狱等场面。僧肇在读《道德经》有 “美则美矣,然期棲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決定出家。《高僧传》记载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2]王安石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中唐著名詩人王維,從小便因其母信佛的影響,成年後將自己的字就是「摩詰」,故後世也稱王維王摩詰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和思想,深深影響了禅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3]《维摩诘经》中的许多典故,多变成禅宗公案。宋代以後的士子多好禅学,常講《金剛经》、《楞严经》和《圆觉经》。自此《维摩诘经》的影响變小。[4]

版本

漢譯

敦煌《吐蕃贊普傳記》寫本反面的維摩詰經片段

維摩詰經約在西元100年前後,開始在印度流傳。在西元183年,由支謙首次漢譯。

目前中文的版本有三種版本,分別由三國支謙羅什玄奘大師翻譯,其他版本則不明或未發現。

《維摩詰所說經》曾有七種漢文譯本,現存三種[5],分別是

  1. 三國時期支謙《佛說維摩詰經》三卷[6]
  2. 後秦鳩摩羅什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7]
  3. 唐朝玄奘 《說無垢稱經》 六卷 [8]

其中收于大正藏第14册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最廣。

於清代時,乾隆大藏經有參考藏文版本,收藏於乾隆大藏經(俗稱中文龍藏經,以免與康熙版藏文龍藏經混淆):

  1. 龍藏經維摩詰所說大乘經》三卷

東晉的僧肇南朝梁智顗(天台智者)、慧遠初的嘉祥吉藏、唐朝慈恩窺基都曾為此經作註解。在日本,有聖德太子等人作註。

維摩詰經在敦煌寫本中也有殘卷,但由於殘破不全,只留了二巻

藏譯

8世紀譯經僧法性戒所翻譯,名為《聖無垢稱所說經》(आर्यविमलकीर्तिनिर्देशो नाम महायानसूत्रम्,Āryavimalakīrtinirdeśo Nāma Mahāyānasūtram)。目前收錄於德格版、北京版、奈塘版西藏大藏經中。

本經在藏傳佛教大藏經當中,則稱為《無垢經/དྲི་མ་མེད་པ》。該經典共計三卷(fasicles)十四品(chapters),經名則以維摩詰居士命名。

梵文本

1999年,日本大正大學高橋尚夫教授於西藏布達拉宮進行文獻考查時,意外發現《維摩詰經》的梵文寫本,並由大正大學梵語佛典研究會出版《梵漢藏対照『維摩経』》(2004)、《梵文維摩経-ボタラ宮所藏写本につく校訂》(2006)。該寫本判定为是12世纪(1140年)的手抄本,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鲁迅全集》第五卷
  2. 《高僧传》卷四
  3. 《古尊宿语录》卷三三。
  4. 《六祖壇經箋註》,丁福保居士著
  5. 林怡君,《維摩詰經》研究 ,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國立臺南大學,2008。
  6. CBETA T14 No. 474 《佛說維摩詰經》 存檔,存档日期2012-05-12.
  7. CBETA T14 No. 475 《維摩詰所說經》 存檔,存档日期2012-04-06.
  8. CBETA T14 No. 476 《說無垢稱經》 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3.

外部連結

  • 蕭麗華. (PDF). 佛光大學. [2019-01-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