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組站

西班牙一廢棄編組站

编组站铁路车站的一种,主要办理货物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出发。

简介

由于编组站驼峰工作方向是单向、固定的,故一个完整的编组站至少包含三个站场,即(峰前)到达场编组场(或称调车场)和出发场。到达场是待解编列车停留的车场,由调车机车將列车推上驼峰;在编组场,正在解编的列车自驼峰顶端依重力溜至各股道,各股道車輛连接编组为新的列车駛離,目的地一般爲下一编组站或本鐵路樞紐内小运转,也可能是空车、清洗车或待修理车的股道。在出发场,调车机车將编组场内已编好的列车拖出,转移至出发场股道上等待调度行车指令,然后挂上货运机车駛離出发场前往目的地。

直通场

专门办理无改编中转通过列车技术作业的车场。只进行到达接车、更换机车、列检、商检、出发发车等技术作业。一般在大型编组站或无改编中转通过列车作业量较大的编组站才设置专门的通过场。其他的编组站可在到达场或出发场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通过作业。

交换场

是上下行间交换车辆停留的车场,一般用于“折角车流”。

到发场、编发场

是分别將到达场与发车场、调车场与发车场合二为一。

尾部辅助调车场

用于编组小运转站顺列车,即將相同到站车辆编为相邻一组,各车组按到站顺序连挂。辅助调车场既可使用调车场若干条相邻调车线的尾部,亦可於调车场旁侧另建辅助调车场专用线;可共用尾部牵出线以平面调车,亦可建设小能力驼峰来调车。辅助调车场使用“箭翎线”编组站顺小运转列车比使用传统的“下落调车表”法更为高效。“箭翎线”指相邻3条调车线以一组三开道岔连接,故3条调车线以三组三开道岔分为9段,中间线路前两段供调车机车推送列车,如此可实现对7个到站的站顺小运转列车的调车编组任务。据统计,中国铁路各编组站始发小运转站顺列车中96%到站不超过7个。对更多到站的情形可用5条线甚至7条线的“箭翎线”。

驼峰牵出线

是驼峰调车机將要推峰的列车自到达场牵出时走行的线路。

尾部牵出线

是峰尾调车机將编组完畢列车自调车场牵出,将进入出发场股道时走行的线路。

机车回转线

是在编组站机务段对向的到达场迂回立交绕过编组站引入机务段的线路。

峰下机走线

由于驼峰高出车站地面4米左右,且爲到达场与调车场间各股道收束之处,适宜建设峰下跨线桥供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车出入机务段走行,較绕行驼峰牵出线或尾部牵出线环线走行距离較短,建设费用較大,适合运量大的编组站。

禁溜车停留线

货物列车中往往混有禁溜车,为此驼峰信号有“倒退”显示,將推峰列车倒回,將禁溜车送入禁溜车停留线以绕过驼峰,由尾部调车机车在尾部牵出线实行平面调车。

编组站除有调车设备,一般还有货运机车整备、车辆检修等设备,因此往往设有机务段(或机务折返段、机务车间)、车辆段(车辆段修)、列检所、站修所、货洗所(清洗货车车辆)等机构。货运设备包括加冰线、倒装线、牲畜车、鱼苗车、蜂箱车的上水换水。客运设备有客运站房站台客运乘降所

作业简要流程

货物列车进入到达场后,根据列车解体计划在若干车厢连接处解掛,將列车分为若干段。驼峰调车机将車輛推上驼峰,車輛自驼峰峰顶下滑解体为单节或多节車輛的组合(称为“溜放组”),并憑重力滑向编组场各股道(编组线),一般每条编组线的車輛发往不同綫路方向(称为“组号”)。编组场股道设有多套制动系统,驼峰操作员或“制动员”通过操纵制动系统使滑向编组场的货车車輛以一定速度前行并接挂至已停在编组场的车辆上。待某一股道車輛完成编组,“连接员”將各車輛连接处车钩与制動風管连接好,成为一列新的货物列车,峰尾调车机便将此列车牵至相应线路方向的出发场,在出发场接挂本务机车后再根据站场信号驶向目的车站。

驼峰信号机

驼峰平台上设驼峰主体信号机,为四灯七显示高柱色灯信号机,自上至下为黄、绿、红、白。应能控制推峰列车前进、停止、倒退(將禁溜车送入禁溜车存放线),能控制推峰的不同速度。

推峰时调车机车位于列车尾部,故在到达场出口咽喉设驼峰复示信号机,在峰下推送线设驼峰辅助信号机。

编组站的分类

根据调车方向

分为单向和双向。双向是指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各自有到达、编组、出发车场。

根据站场布置

分为纵列式、横列式和混合式。纵列式至一个车流方向的到达、编组、出发车场沿线路纵向布置。有的编组站受地形与土地限制,到达、编组、出发车场只能沿垂直于线路方向横向布置,称为横列式。既有纵列又有横列的称为混合式布置。

驼峰布置通常可分为:

  • 单推单溜:只有一条机车推送车列上驼峰的线路,也只有一条下驼峰的溜放线
  • 双推单溜
  • 双推双溜:有两条机车推送车列上驼峰的线路。有两条下驼峰的溜放线。配备两套独立的驼峰集中设备,形成两个独立的驼峰作业区。

性能指标

  • 驼峰头部设计能力:辆/日
  • 调车场尾部能力:辆/日
  • 全站编解能力:辆/日

峰前线路分为:

  • 推送坡
  • 压钩坡
  • 溜放坡

驼峰以下的流放线路分段为:

  • 加速坡:49‰
  • 中间坡:13‰与8‰两段。后一段设有减速器
  • 道岔区:3‰,对称道岔,交叉渡线。
  • 道岔末端到减速器末端:0.4‰
  • 打靶区:0.8‰
  • 第一连挂区:始端设小顶群。2.9‰
  • 第二连挂区:1.9‰
  • 第三连挂区:0.6‰
  • 调车场尾端:设平坡与反坡2.2‰,驻有防溜防护人员

根据站场控制设备

  • 非驼峰调车:一般是平面调车。具体的调车方式又分为推送调车(对于禁溜车)与溜放调车。对于不设调车组的中间站,由运转车长车站助理值班员等担负调车工作。
  • 简易驼峰(土驼峰):道岔为电气集中控制或扳道员手工控制,使用铁鞋或手闸制动。1958年丰台西站建成中国第一座简易驼峰。随后两年中国铁路全系统建起了150多座简易驼峰。
  • 非机械化驼峰:道岔自动集中,采用快速电动转辙机。利用溜放线的坡度来调节车速。调车场由调车组的“制动员”使用铁鞋或手闸进行车辆调速。
  • 机械化驼峰:道岔采用快速电空转辙机。溜放线由驼峰操作员操纵车辆减速器或使用减速顶实现间隔调速。调车场由制动员手工或借助机械来操作铁鞋调速。1960年苏家屯站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驼峰。
  • 半自动化驼峰:在机械化驼峰基础上,在调车线增加测速、测空闲长度、目的制动位车辆减速器等设备,由驼峰作业员根据车辆溜放速度,操纵车辆减速器来控制车速。1970年丰台西站东半场建成中国第一座半自动化驼峰。
  • 自动化驼峰:完全由计算机等设备根据驼峰溜放线、调车线的坡度、曲线、溜放阻力、列车解体计划来自动控制推峰速度(推峰机车遥控)、溜放速度、减速、制动。1983年建成的上海南翔编组站下行驼峰是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驼峰,使用小型电子计算机DJS-131。

根据站场规模

站场规模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级数和站场数目。

在此处,是指编组站的中轴线垂直纵向平面。例如一级编组站是指该站的所有站场均在同一垂直纵向平面,二级编组站是指该站到达和出发系统不在同一垂直纵向平面,三级编组站则是指该站的到达、编组、出发系统处在3个不同的垂直纵向平面[1]

编组站总体布置示例

站场数目是指到达场、编组场和出发场的总数目。一般而言编组站车场总数为三至八场。示例:

  • 三级六场: 如丰台西站设有上行到达场(一场)12股道,京广、丰沙方向列车到达,等待解编。位于车站北部的东侧;下行到达场(二场)13股道,京秦(经丰双铁路)、京山方向列车到达,等待解编。位于车站南部的西侧;上行出发场(三场)11股道,经过四场编组、集结,准备发往京秦、京山方向的车列,在此等待发车。位于车站南部的东侧;上行调车场(四场)30股道,京广、丰沙方向到京秦、京山方向的调车场,双推双溜,位于车站中部的东侧;下行出发场(五场)16股道,经过六场编组、集结,准备发往京广、丰沙方向,在此等待发车,位于车站北部的西侧;下行调车场(六场)31股道,京秦、京山方向到京广、丰沙方向,双推双溜,位于车站中部的西侧。此为,还有客车场(七场)3股道,位于四场、六场之间,一道是给加冰保温车加冰的,二、三道则是机车转道用的;直通场(八场)2股道,专门停放组合列车的,两条到发线的有效线路长度都在2000米以上,位于三场、四场的东侧。
  • 三级五场: 如南翔站,下行为三级三场;上行为二级二场,即上行到达场(II场)与上行编发场(IV场)。
  • 二级六场: 如济西站,下行到发场、下行编组场、上行编组场、上行到发场均与站房为一级横向布置。下行到达场、上行到达场均与各自的编组场纵向布置。
  • 二级五场: 如山海关站,下行的三个场与上行编发场为一级横向布置。上行到达场与编发场纵向布置。
  • 二级四场: 如牡丹江站,上、下行的调车场与出发场合一。
  • 一级四场: 如长春站在过去具有编解列车功能时,设上行编组场、下行编组场、南倒调场、北倒调场;以及客车场、客车库倒调场。长春站的上下行编组场是横向并列式分布排列。以哈大铁路正线为界,南侧在旅客站台的偏东是上行编组场,驼峰下分布有12条编组线;北侧正对旅客站台是下行编组场,驼峰下分布22条编组线。上下行编组场的驼峰都设于场的西端,场的东端均设牵出线与各编组线连结。上行场以西是三个旅客站台、9条到发线的客车场。上行场南侧是11条线路的南倒调场,包括了货运仓库、货车检斤、货车换装线、大件货物装卸线等,也是长春站的货场,货场正门设在了长白路。下行场驼峰北侧为由9条线路、1条机车走行线、两条牵出线和两条货车检修线的北倒调场。客车库倒调场有一条牵出线、1条走行线、一个有7条线的客车库房和13条露天存放兼倒调客车线、4条客车检修线。接入长春站的还有97条铁路专用线和车辆段段管线、机务段段管线。一站台与二站台之间有四条线:一道是一站台客车到发线兼连接长吉线;二道是上行场驼峰解体列车作业牵出线,三道是上行场发车线,四道是二站台客车到发线。长春站设东、中、西三个信号楼和上下行两个驼峰楼(作业室)。
  • 单向三级四场:襄樊北站1997年在中国国内首创此种编组站布局,各个方向车流环到环发、反到反发,进入到达场,然后四推双溜驼峰溜放分解进入调车场,编尾设4条牵出线到出发场集结。与调车场横向布置了上行直通场。调车场中心6条线路为交换场。
  • 单向三级三场:如鹰潭站。上下行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布置。设有环到反发线。
  • 单向二级四场:如怀化南站。基本特征是各衔接线路方向的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而上、下行的出发场分别并列在调车场两侧。
  • 单向二级三场:如北京双桥站。基本特征是峰前到达场(上行)、调车场及横列的逆驼峰方向的到发场(下行)。缺失了顺驼峰方向的到发场,其直通车、出发车作业由到达场与调车场部分股道承担。一般用于枢纽内的辅助编组站、工业企业编组站。
  • 单向一级三场:如丰台站。在调车场的两侧设置上下行到发场。调车场的头尾各设牵出线。
  • 单向一级二场:最简单的编组站布置。设到发场与调车场。

根据在铁路网内的重要程度

分为路网性、区域性、地方性。通常路网性编组站的规模和车站等级要高于区域性编组站,而后者又高于地方性编组站。2013年中国铁路编组站的划分为:

铁路枢纽内部分类

一个铁路枢纽一般有一个主要编组站,以及若干个辅助编组站。主要编组站负责路网车流,特别是直通列车或直达列车的解编。辅助编组站负责地区小运转列车、枢纽小运转列车的解编,或承担某一线路某方向车流的解编,为主要编组站分担作业压力。

历史

1936年,据中华民国铁道部统一规定,列车编配站改称编组站。[2]1951年8月,中国铁路系统推行沈阳南站李锡奎青年调车组先进调车法,将調車方法由传统的以顶送调车为主、单钩(组)溜放为辅改为连续溜放、多组溜放、途中分解。[3]1952年编组站设车站调度员,改用调车通知单下达计划,形成沿用至今的在站长领导下由值班主任(后称值班站长)统一指挥行车工作,车站值班员、车站调度员分别负责接发列车和调车工作,现场调车作业由调车员(后改为调车长)统一指挥的体系。1952年海拉尔站李大福调车组最先采用惰力溜放,1956年经南京站石昆调车组改进后在全路推广,即调车机车推动解体列车一次加速后不断制动、缓解,每制动一次溜放一个车组,溜出數個车组后加速一次,适用于牵出线下坡道情形。四平站张孝丰调车组首次采用多组溜放,机车一次减速甩出多个车组,溜放中以手制动机调节各车组速度拉开间隔。1958年,丰台西站上行调车场建起中国第一座驼峰,随后「大跃进」运动中一年內全国建设起150多座驼峰。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