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盟軍深入義大利內陸及包圍德軍和義大利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戰時間長達1943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參戰盟軍司令部策劃所有在地中海盟軍登陸意大利作戰,自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到義大利本土直到1945年5月德軍在德國宣佈投降,攻防戰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共同結束。

意大利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地中海、中东及非洲战场的一部分

1944年卢卡的美軍士兵以火箭筒猛轟德軍機槍堡壘
日期1943年7月至1945年5月
地点
结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義大利王國投降。
参战方
大英帝國
英屬印度
美國
波蘭
巴西
紐西蘭
澳洲
加拿大
自由法國
南非
義大利王國
 (1943年9月8日後)
義大利抵抗運動
自由阿比西尼亚
希臘
 捷克斯洛伐克
納粹德國
法西斯義大利
 (至1943年9月8日)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至1945年4月25日)
指挥官与领导者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亨利·梅特蘭·威爾遜
哈羅德·亞歷山大
阿爾貝特·凱塞林
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
魯道夫·格拉齊亞尼
伤亡与损失
9.2萬人陣亡及失蹤
22萬人受傷及被俘
47,873人陣亡
97,154人被俘
16.36萬人受傷 [1]

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皆慘重:自1943年9月到1945年戰爭結束,在義大利戰場,盟軍士兵死亡9萬人、德軍死亡11萬人[2];在西歐戰場傷亡失蹤人數反而不像義大利這場戰爭的慘重[3]

戰略背景

虽然之前在北非戰場取得了勝利,在研擬擊敗軸心國的最佳策略时,盟軍內部仍是爭執不休。

英國及其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提倡以英國傳統海軍為主的周邊戰略作戰。即使擁有強大的軍隊,由於英國傳統上擁有更強大的海軍,他們對抗大陸敵人的方法是把作戰視為一個整體,利用周邊一連串小規模行動削弱敵方實力。而擁有更強大軍力的美軍,則主張直接跟德軍在歐洲北部的主力部隊決戰,这一方案需要以大西洋戰役的胜利为基础。

這場戰略爭執是相當激烈的:美軍統帥堅持儘早儘可能登陸法國作戰,持反對意見的英軍則主張「地中海戰略」;美軍參謀確信全力自法國登陸開戰有其必要,也可以早日結束在歐洲的戰事,此時不應有其他軍事行動分散兵力妨礙延後登陸法國;英軍戰法是:把大規模盟軍陸軍訓練成數批海軍陸戰隊地中海自義大利多處登陸,打幾場限制兵力、不致於「一次投入重兵」導致傷亡過重的會戰,漸次推進內陸是可行且切合實際。

最後英軍與美軍的政治高層領袖決定在1944年初大舉進攻法國,但美國總統富兰克林·D·罗斯福要求美軍保持在歐洲戰場的主導地位及希望把義大利抽離戰事,盟軍決定在不影響主要戰線的情況下對義大利進行軍事行動[4]。令義大利脫離敵軍陣營也能促使英國皇家海軍徹底掌控地中海,讓英國大幅改善與埃及遠東中東印度的聯絡通訊能力。這也意味着戰略上德軍必需把在蘇聯蘇德戰爭上的德軍運回保衛義大利及法國南部,也等於幫助蘇聯一個大忙。

1943年9月義大利一度曾經向盟軍投降,在盟軍成功自西西里岛登陸義大利本土大陸,一個新戰略形成,它意謂:盟軍把大股德軍牽制困在義大利,導致德軍無法徵調多餘兵力支援西北歐[5]

登陸西西里

1943年7月10日,英軍加拿大軍和美軍的聯合部隊以「兩棲登陸車」與「空投傘兵」在西西里島Gela灣與西拉庫斯登陸;德軍雖然無法阻止盟軍攻佔西西里島,可是卻成功把幾乎所有德軍撤退回義大利本土大陸,最後一批自西西里撤回義大利本土德軍是同年8月17日離去,盟軍收穫是至少學到登陸作戰經驗。

深入義大利本土

盟軍之大炮在1943年9月於入侵義大利時在薩萊諾登陸

英國第8軍團於1943年9月3日登陸於義大利卡拉布里亞,這次軍事行動代號是海灣城行動:義大利政府隨即在9月8日向英軍投降,可是德軍決定不退,孤軍奮戰到底;果然,美國第5軍團立即在9月9日發動代號雪崩作戰,但在登陸薩萊諾時遭遇德軍坦克重炮反擊;另外還有鬧劇行動,由英軍攻佔塔蘭托,可是幾乎未遭到德軍攻擊,盟軍曾經希望藉著義大利政府的投降,能迫使德軍放棄義大利退回北邊,阿道夫·希特勒也一度自欺認為失去西西里島及義大利南部是微不足道,不至於影響戰局;可是局勢現在已改變:英國第8軍團在東海岸登陸攻佔巴里港與福賈市周邊的重要飛機場,過去戰事到此一切都還算順利;可是英軍大膽深入內陸,後續部隊補充跟不上,德軍據此便自北方調派出德國第10軍團南下攻東岸英軍,卻先與西岸登陸薩萊諾的美軍發生遭遇戰,導致美軍延誤攻那不勒斯:盟軍其實最早規劃囑意的攻佔是與東岸英軍登陸同緯度的西岸大港那不勒斯,那不勒斯被選中為攻佔目標是因為它是義大利最北方海港,且可以運用來自西西里島的盟軍戰鬥機攻擊該市。

盟軍越往北攻,漸漸感受到困難地形重重阻礙盟軍速戰速攻,包括綿延不止卻急流的河流且有數條橫阻及間隔於中的山脊成右角度轉彎阻斷盟軍戰線零星向北前進,以及運用這樣地形作掩護的德軍優異防守掩體堡壘。

冬天激戰:安濟奧與卡西諾山

1943年10月初,希特勒被位於義大利南部的集團軍司令凱薩林的意見說服。

哥德防線與最後攻勢

相關著作

  • Blaxland, Gregory. . London: William Kimber. 1979. ISBN 0 7183 0386 5.
  • Bohmler, Rudolf. . Cassell. 1964. ASIN B000MMKAYM.
  • Carver, Field Marshall Lord. . London: Sidgwick & Jackson. 2001. ISBN 0 330 48230 0.
  • Clark, Mark. . New York: Enigma Books. 2007 [1950]. ISBN 978-1929631599.
  • Moraes, Mascarenhas.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 ASIN: B000PIBXCG.
  • R.Brooks, Thomas. . Da Capo Press. 2003. ISBN 978-0306812569.
  • Orgill, Douglas. . London: Heinemann. 1967.
  • D'Este, Carlo. . Algonquin Books. 1990. ISBN 978-0945575047.
  • Katz, Robert. . Simon & Schuster. 2003. ISBN 978-0743216425.
  • Keegan, John. . Penguin. 2005. ISBN 978-0143035732.

参考文献

  1. . [2008-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2. Orgill, The Gothic Line, p6 although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Gregory Blaxland's. ., p11 Blaxland quotes a very precise 59,151 Allied deaths between 3 September 1943 and 2 May 1945 and gives the breakdown between 20 nationalities
  3. Keegan, "The Second World War", p368
  4. Carver, pp4 & 59
  5. Carver, p10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