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英語:;發音:/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任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51年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五星上將 前總統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第34任美國總統
任期
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前任哈利·S·杜鲁门
继任约翰·F·肯尼迪
第1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任期
1951年4月2日-1952年5月30日
总统哈利·S·杜鲁门
副职亞瑟·泰德
继任馬修·李奇威
第16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任期
1945年11月19日-1948年2月6日
总统哈利·S·杜鲁门
副职約瑟夫·勞頓·科林斯
前任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继任奧馬爾·布雷德利
德國美佔區佔領軍司令
任期
1945年5月8日-1945年11月10日
总统哈利·S·杜鲁门
继任喬治·巴頓(代理)
第13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任期
1948年6月7日-1953年1月19日
前任弗蘭克·D·法金塔爾
继任格雷森·L·柯克
个人资料
出生1890年10月14日
 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
逝世1969年3月28日(1969歲-03歲-28)(78歲)
 美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墓地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
国籍 美國
政党共和党
配偶玛米·艾森豪威尔
宗教信仰長老宗
获奖 美國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5枚)
功績勳章
 英國
巴斯勳章
功績勳章
 法國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蘇聯
胜利勋章
 巴西
南十字星勛章
签名
军事背景
昵称艾克(Ike)
服役 美國陸軍
服役时间1915–1953[1]
军衔 五星上将
指挥 欧洲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统帅
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盟軍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德國的進攻行動。1951年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2]

早年生活

艾森豪威尔誕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一個德國移民後裔的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家庭,在7個男孩中排名第3,出生名为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进入西点軍校后,正式更名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

1892年随家迁居至堪萨斯州阿比林(Abilene,KS),并在此长大,1909年毕业于阿比林高中,为了帮助哥哥支付学费而工作2年。

1911年参加美国海军学院的入学考试,而且通过了,卻因超龄而未被录取,但是成功获得参议员Joseph L. Bristow的提名,得以进入西点军校就讀。

军事生涯

早年軍事生涯

年轻的艾森豪威尔(最右边)与朋友的合照,摄于1919年,当时是艾森豪威尔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四年后。

1915年從西点军校毕业,该届西点毕业生被后世称为“星星都落到这届”,在164名毕业生中排名第61。毕业后进入步兵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后,他被留在美国本土。

1917年4月返回西点军校,隨後进入装甲部队,在步兵坦克学校负责训练坦克乘员,期间结识康纳(Fox Conner)将军并获得赏识,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中尉晉升到上尉。1922年晋升为少校,在时任第20步兵旅旅長康纳之下担任执行官(XO)。

1925年由康纳保举进入指挥参谋学院,1年后以第1名毕业。曾任营长,在美国战斗纪念物委员会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为战争部助理部长乔治 V. 莫斯利将军担任执行官。以杰出参谋军官著称,后被美國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选中进入陆军部。1935年随导师麦克阿瑟来到菲律宾担任菲律宾政府军事顾问。1936年晋升中校,因军事与哲学观点与麦克阿瑟发生冲突。1939年返回美国,在担任一系列的参谋职位后,1941年6月成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同年9月晋升為准將[3]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後,在陆军参谋长喬治·卡特萊特·马歇尔领导的总参谋部任职,历任战争计划部主任、助理参谋长,虽然从来没有领导大部队作战经历,仍被马歇尔赏识,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欧洲战区司令」並很快的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的部隊接连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的作戰。同年8月艾森豪被任命為「北非战区盟军总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聲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晋升为上将。

1943年6月—8月指揮西西里島戰役,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愿意马歇尔离开华盛顿,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远征军最高总司令」,其後担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于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在1944年12月20日晋升为美國陆军五星上将,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美國陆军参谋长。

冷戰時期

1948年卸下美國陆军参谋长的職務并退出现役,受聘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並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隊最高司令,并于1952年正式退出现役后回到哥伦比亚继续担任校长,步入政坛。

總統生涯

总统竞选

1952年退出美國軍界,加入共和黨竞选总统,為安撫共和黨保守派,他挑選理察·尼克森作為副總統,尼克森的年輕及反共立場起到襯托作用,並提升其政治地位。競選期間他以「朝鮮、共產主義、貪污」作為口號,反對民主黨政府的執政表現,特別是成功表達反對羅斯褔在雅爾達協定及杜魯門對朝鮮和中國的政策,最終在選舉人票以442票對89票,以压倒性多数成功当选,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時年62歲,是自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長的總統(較杜魯門以現任總統首次當選時年64歲早),他也是20世紀美國唯一一位軍界出身的總統、以及第1位就任總統前未曾擔任民選公職的總統,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唐納·川普才被打破(川普未有參軍和擔任民選公職)。

司法任命

艾森豪威尔与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956年8月14日)

艾森豪威尔在总统任期(1953-1961年)内共任命了5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其中,惠特克不适合担任大法官并很快退休。斯图尔特以及哈伦二世属于共和黨保守派,而布伦南属于民主党并且成为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重要成员。[4]最重要的是,出乎艾森豪威尔的意料,原本属于温和保守派(共和黨)的厄尔·沃伦上任首席大法官后,在其盟友布伦南等人的协助下,最高法院頻頻作出傾向自由派(民主党)的判決,以至于曾有评论称,属于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来评论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the biggest damn-fool mistake I ever made)”。[5]沃伦主政下的美国最高法院掀起了美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宪政革命,彰显出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深刻信仰,成为了当时美国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的堡垒、[6][7][8][9][10]

内政情况

介紹艾森豪政府及閣員的美國宣傳單

在國內方面,他和理查德·尼克松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持平權措施,他支持美国最高法院(沃伦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所作的平權判決。在他任內推動並通過1957年民權法案,限制種族歧視法律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並反對麥卡錫主義,因為當調查牽連美國軍界的時候,他認為這對美國軍人並不敬。

在經濟方面,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500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美國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任职8年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最安定、繁荣的时期。[11][12]

外交情况

尼娜·赫鲁晓娃、玛米·艾森豪威尔、尼基塔·赫鲁晓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国宴上,1959年

上任后半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他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速发展战略空军,使他成为世界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对苏联共產黨的政权,1953年访问当时佛郎哥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1956年當選連任。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臺北市時,與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搭敞篷車前往圓山大飯店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中華民國,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於任內訪問中華民國的美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0,000群眾發表演說。金門823炮戰時,兩國總統共同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国共产党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行為,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台澎金馬,除了派出第七舰队,每年经过台湾海峡协防中華民國之外,也讓美國海空軍力量直接進駐台灣。艾森豪與蒋中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各擔任盟軍歐洲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13]

退休生活

艾森豪于1961年1月20日离任總統。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时任总统肯尼迪曾将机密告知艾森豪威尔并与他进行会谈,商讨应对方案。

人物評價

雖然艾森豪擔任總統後期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獲評為美国最佳总统前十名。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喬治·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為他所用,还提名并任命了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大法官之一厄尔·沃伦。不少美國的自由派認為他是歷任共和黨總統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並且印象良好。

名言

  1. 在我家里,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父母亲从小就向我们灌输,一个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立自强是生活的基本原则。
  2. 比起一个在战场上被征服的美国来说,一个破产的美国更是苏联的目标。
  3. 战胜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唯一方法,就是阻止它。
  4. 我选择了军人做为一生的事业,我就立志要成为最好的军人。
  5. 重视特权过于原则的人,两者均将不保。
  6. 科学有点儿像你呼吸的空气——它无处不在。
  7. 在准备作战时,我经常发现计划是不中用的,而规划则是不可缺少的。

轶事

艾森豪威尔小时候和家人玩牌,因为手气不好,拿到一副烂牌,嘟著嘴抱怨个不停。母亲严肃地告诉他:“不管手上握的是好牌或是烂牌,都必须把它打得淋漓尽致。你不能一味地羡慕别人手中的好牌,也不可一直抱怨手中的牌不好,要专心地发挥你现有的牌。未来的人生也应如此,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你要努力运用仅有的条件,才能创造出新的人生条件。”

母亲这一席话对他影响很深,其中的人生哲学,也与他日后每每在逆境中都能克难致胜的经历相互呼应。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艾森豪威爾有兩個兒子,長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生於1917年9月24日,於1921年1月21日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關於其死因,艾森豪威爾絕少談論。次子約翰·艾森豪威爾,生於1922年8月3日,當他們在巴拿馬的期間;他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擔任作家和美國駐比利時大使(1969年-1971年),約翰·艾森豪威爾孙子大衛·艾森豪威尔二世後來與理查·尼克森之女朱莉·尼克松結婚[14]

逝世情况

艾森豪的葬禮儀式

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於華府,享壽78岁。3月29日,他的葬礼在华盛顿国家座堂举行,之后他的遗体供人瞻仰28小时。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城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候進行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

人物著作

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於公元1960年所發行之「艾森豪總統訪華紀念郵票」。

他撰写的回忆录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

参见

参考文献

  1. . Eisenhower.utexas.edu.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25日).
  2.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3. .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2).
  4. Newton, Eisenhower (2011) pp. 356–7
  5. . Los Angeles Times. 1974-07-10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6. . The Atlantic. 2006-12-01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7. Truman, Harr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8. Pederson, William D. . www.mtsu.edu.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英语).
  9. Horwitz, Morton J. .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Winter 1993, 50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10. . 人民法院报. [2019-09-25].
  11. . 2016-08-15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2).
  12. . 2008-01-16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8).
  13. . [200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14. . 南方周末. 2006-11-02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7).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美國政治职务
前任:
哈利·S·杜鲁门
美国总统
1953年—1961年
繼任:
约翰·肯尼迪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