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崎站
花崎車站(日语:/ Hanasaki eki */?)位於日本埼玉縣加須市花崎,是東武鐵道伊勢崎線的鐵路車站。車站編號是TI 04。
花崎站 | |||||||||||
---|---|---|---|---|---|---|---|---|---|---|---|
南口(2007年12月) | |||||||||||
日语名称 | |||||||||||
– – | |||||||||||
车站概览 | |||||||||||
位置 | 日本埼玉縣加須市花崎157 | ||||||||||
地理坐标 | 36°6′35.28″N 139°38′0.24″E | ||||||||||
2面2線 | |||||||||||
车站构造 | |||||||||||
站体类型 | 地面車站 | ||||||||||
其他 | |||||||||||
电报码 | ハナ | ||||||||||
历史 | |||||||||||
启用日期 | 1927年(昭和2年)4月1日 | ||||||||||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 平均每日11,036[1]人次 2017年 | ||||||||||
邻近车站 | |||||||||||
| |||||||||||
| |||||||||||
备注 | |||||||||||
業務委託站 |
歷史
- 1927年(昭和2年)4月1日:開業。
- 2012年(平成24年)3月17日:導入車站編號TI 04。
- 2013年(平成25年)3月25日:導入發車音樂。
車站結構
使用情況
2017年度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為11,036人[3]。
近年1日平均上下、上車人次的推移如下表。
年度 | 1日平均 上下車人次[5] |
1日平均 上車人次[6] |
來源 |
---|---|---|---|
1998年(平成10年) | 12,642 | ||
1999年(平成11年) | 12,307 | 6,212 | [* 1] |
2000年(平成12年) | 12,151 | 6,145 | [* 2] |
2001年(平成13年) | 11,952 | 6,083 | [* 3] |
2002年(平成14年) | 11,792 | 5,995 | [* 4] |
2003年(平成15年) | 12,068 | 6,135 | [* 5] |
2004年(平成16年) | 11,956 | 6,088 | [* 6] |
2005年(平成17年) | 11,727 | 5,964 | [* 7] |
2006年(平成18年) | 11,642 | 5,902 | [* 8] |
2007年(平成19年) | 11,644 | 5,887 | [* 9] |
2008年(平成20年) | 11,795 | 5,951 | [* 10] |
2009年(平成21年) | 11,578 | 5,832 | [* 11] |
2010年(平成22年) | 11,479 | 5,775 | [* 12] |
2011年(平成23年) | 11,451 | 5,758 | [* 13] |
2012年(平成24年) | 11,360 | 5,711 | [* 14] |
2013年(平成25年) | 11,457 | 5,763 | [* 15] |
2014年(平成26年) | 11,128 | 5,595 | [* 16] |
2015年(平成27年) | 10,991 | 5,524 | [* 17] |
2016年(平成28年) | 10,895 | 5,479 | [* 18] |
2017年(平成29年) | 11,036 |
車站周邊
- 花崎站前郵便局
- 埼北自動車學校
- 埼玉縣營加須花崎水上公園
- SATOE紀念21世紀美術館
- 平成國際大學
- 花咲德榮高等學校
路線巴士
乘車處 | 系統 | 主要行經地 | 目的地 | 運行業者 | 備註 |
---|---|---|---|---|---|
花崎站北口 | 東循環路線左回 | 南篠崎、久下東會館前、加須小學校前 | 加須站南口 | 加須市社區巴士「加須絆號」 | 周日停駛 |
東循環路線右回 | 法泉寺前、南小學校前 | ||||
花崎站南口 | 東循環路線左回 | 南篠崎、久下東會館前、加須小學校前 | |||
東循環路線右回 | 法泉寺前、南小學校前 |
其他
日光線開通以前,有計畫從本站附近的大桑分岐往北至藤岡站的鐵道路線。但因沿線人口稀少,因此選擇改道經過原為日光街道宿場町、人口較多的幸手與栗橋等。
花崎事故
1970年10月9日20時17分,鷲宮~花崎間的207號平交道發生砂石車與列車事故,造成5死173傷。
參考資料
- 埼玉縣統計年鑑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201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