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經濟

萌經濟是指通過有關可愛的周邊系列產品而催生的商機。自1970年代以來,“可愛”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要素,舉凡大眾文化衣着打扮娛樂飲食玩具贴图行為禮節等等,無不受其影響。外國觀察家發現日本的可愛文化很有趣,但有時又顯得怪異,因為日本人把這種文化運用在幾乎所有的生活領域中,甚至是人口統計學也是如此。這種現象在別的文化裡很可能代表的就是將小孩的玩意用在嚴肅的場合,讓人覺得很輕佻(例如政府出版品、公共告示牌、辦公室、軍方的廣告以及民航客機等等,不勝枚舉)。

熊本熊是日本萌經濟非常成功的一個典範,圖為印有熊本熊圖案的服裝

萌經濟的流行

全日本空輸波音747機身的宝可梦圖案

萌經濟在日本隨處可見,從大企業到街角的市場、國家級政府機關、病房,甚至是地方政府機關。[1][2]許多大小公司行號運用可愛的卡通形象吉祥物來買賣商品與提供客戶服務。舉例如下:

可愛也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穿著上很招人喜爱[7][8],常指幼童穿的衣服,或者是任何給人看起來就很可愛的衣服。這種衣服可能會以襞襟的造型呈現,各色混以粉白(例如粉紅色)為基調,輔以玩具或包包之類的小裝飾,看起來像動漫裡的人物。[9]

日本人的觀感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愛”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環,也成為了日本的國家象徵。《酷日本》(日語:)的作者杉山知之相信,“可愛”早已深植在日本那種以和為貴的文化裡。武藏大學社會學教授栗田宣義指出“可愛”在日本是一個“很有魔力的詞”,只要是人們可接受的想要的事物都是可愛的。[10]

另一方面,對可愛抱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可愛其實是人類童心未泯的象徵。[10]不過有些日本人認為“可愛”文化讓人覺得日本人始終不願意長大,逃避殘酷的現實,也危及了傳統文化。但是也有人認為可愛文化替日本賺取了大筆的外匯,甚至為日本文化外交力量(軟實力)創造有利籌碼。[11][12][13]

對其他文化的影響

可愛商品在東亞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流行,例如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14] 其中尤以台灣受其影響最深。

在某些亞洲與西方文化當中,喜愛日本流行文化的人經常將日文的“可愛”(kawaii, ) 與其他日文單詞連用,但實際上卻造成誤用。“可愛”一般只用在御宅族次文化裡,美國歌手關·史蒂芬妮卻曾經在她的MV當中隨口說出這個詞。[15]

在北美的企業裡,可愛文化與漫畫的影響力隨處可見,例如紐約的百貨龍頭,梅西百貨就曾在2012年的感恩節大遊行中,讓日本三麗鷗的吉祥物代表Hello Kitty在最前排演出[16]

相关条目

參考資料

  1. Wired, "Cute In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2. Business Week, "In Japan, Cute Conquers A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Monkichi condo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06.
  4. Kawaii or cute Japanese products.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5. SFGate Asian "Pop: How Hello Kitty Came to Rule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6. San-X(サンエックス,San Ekkusu)株式会社
  7. The New Yorker "FACT: SHOPPING REBELLION: What the kids want"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02-03-20.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8. Time Asia: "Arts: Kwest For Kawai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9. Wired: "Cute In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10. Quotes and paraphrases from: Yuri Kageyama. . Associated Press. June 14, 2006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4).
  11. 本向外國推廣「卡哇伊文化」 動漫人物成文化大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ownews, 2009年3月13日
  12. .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13. .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4. Wired: "Cute In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15. Salon.com: "Gwen Stefani neuters Japanese street fashion to create spring's must-have accessory: Giggling geish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RL accessed April 19, 2006.
  16. .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12-11-23 [2020-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