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而化
蕭而化(1906年6月29日-1985年12月21日)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赤山鄉的石洞口東村,中華民國作曲家、作詞家、音樂教育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創系教授[1]。其父蕭師兆曾於日本東京大學攻讀法律,之後擔任萍鄉縣教育局長以及江西省駐會參議員等職[2]。
生平
蕭而化幼年住在石洞口東村,另曾居住外祖父家一年。與弟弟妹妹和其堂兄弟在自辦的學堂接受啟蒙教育,由於父親與外祖父同樣喜愛繪畫與音樂,蕭而化因此產生對藝術的興趣。從小便喜歡作畫,也自學各種樂器,包括蕭、笛、琵琶、南胡、月琴、三弦等[3]。
蕭而化在故鄉就讀幾年小學後,於十五歲前往湖南長沙就讀曾辦過藝術專修科的嶽雲中學。同學中有日後成為音樂家的賀綠汀、劉已明等人。1925年,蕭而化畢業於該校,前往當時的上海,而上海是當時一個受西方文化影響最深的海港型商埠。蕭而化進入了1926年剛創校成立的立達學園就讀。立達學園以教授新文藝、西方藝術與音樂為主,規模雖不大,但因創校者在藝文界頗負盛名,形成了藝術氛圍濃厚的學習環境。蕭而化在此開始接受基礎的西洋美術與音樂訓練,也受到豐子愷很多的指導與影響。1927年,蕭而化從立達學園畢業後,前往杭州就讀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研究院學習油畫,但未及畢業,在就讀一年後即因經濟因素而離校,在南昌省立第二中學擔任教職[3]。
1930年,自從蕭而化開始接觸西洋音樂之後,便希望能夠鑽研音樂領域。但礙於本身相關知識的不足,對他而言,放棄美術往音樂發展是一個挑戰。他開始自學,為繼續深造作準備,並向上海租借區的外國書店,購買一套英美學校用的音樂理論教科書,和一本英中大字典,一字一句地鑽研和聲學等音樂理論。1933年,直屬於江西省教育廳的「江西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成立,蕭而化曾受聘擔任該會所發行之《音樂教育》月刊編輯,亦曾擔任江西音樂師資訓練班教師。《音樂教育》日後成為全國重要的音樂期刊。蕭而化於1935年前往日本深造,並且成為當年報考日本國立上野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科的中國學生中,唯一的錄取者[3]。
蕭而化從日本回國之後,於1942年任職萍鄉中學,沒多久,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盧冀野延攬蕭而化,擔任該校教務主任。不久盧校長因故辭職,蕭而化受命代理校長,並於1943年年底正式成為校長。在他擔任校長的期間,該校被譽為師資陣容最強大的黃金時期。他把學校經營得很好,培養了良好的校風,發展學校民主進步的思想。儘管處於抗戰時期,仍吸引了各地音樂青年來此求學。1944年受到「黃飛立老師事件」的波及,蕭而化揮別了校長一職,但仍擔任教授職務,直至1946年2月福建音專從永安遷校到福州後,蕭而化才離校[3]。
1946年6月5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正式成立,蕭而化剛好放假到台灣旅遊,由於其音樂專業能力,且曾擔任過福建音專校長一職,省立師範學院院長李季谷邀請蕭而化留在台灣,協助師範學院音樂系設立。1946年8月,蕭而化正式擔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主任,1948年正式設立音樂系,許多相關行政流程都是由蕭而化親自完成。1949年音樂系主任由戴粹倫接任後,蕭而化依然在教授作曲理論。台灣第二代專業作曲人才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蕭而化不同程度的影響[3]。
除了教學之外,蕭而化也利用課餘時間投入研究工作,並參與國家重要的音樂活動,包括曾擔任「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新選歌謠》月刊的審查委員、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音樂教科書審查委員、中華文藝獎學會委員會評審委員、中山文藝獎金委員會評審委員、以及教育部「音樂名詞編審委員會」委員……等職務[3]。
礙於健康的因素而於1972年提前退休的蕭而化,在兒女們的安排下於1977年偕同夫人前往美國洛杉磯定居,1985年12月21日上午,身體不適,回房休息後即溘然長逝[3]。
著名作品
作曲
- 織女歌
- 遠別離
- 西湖好
- 黃鶴樓
-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校歌
- 高雄市市歌
- 臺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校歌
-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校歌
- 屏東縣立明正國民中學校歌
- 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校歌
- 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校歌
- 國立成功大學校歌
- 反共抗俄歌
-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校歌
-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歌
- 台南市國立後壁高級中學校歌
參考資料
- 1906-1985,江西萍鄉人,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創系教授。簡介可見:蕭而化 - 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 [2018-05-08] (中文(台灣)).
- 簡巧珍. Chu ban. Taibei Shi: Shi bao wen hua chu ban qi ye gu fen you xian gong si. 2003 [2018-05-08]. ISBN 978957015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