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作

合作(俗稱藍白合白藍合作藍白拖國眾合作),為促成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整合的政治術語

背景

2020年中華民國中央公職人員選舉選舉結果中,總統及副總統選舉民主進步黨蔡英文賴清德當選。[1]而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取得61席(单独过半),國民黨取得38席,民眾黨取得5席,時代力量取得3席,台灣基進取得1席,無黨籍取得5席。[2]

因應民進黨继续「全面執政」及罷韓案通過的现状,有建議指國民黨、民眾黨應「藍白合作」抵抗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認為,兩黨在民進黨的「一黨專政」高壓下,合作是必然趨勢[3]

歷史

2020年

2020年中華民國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中,在國會選舉中,民眾黨全國後援會總會長謝俊州穿著民眾黨背心及帶著民眾黨的舞團在國民黨立委參選人陳明義的後援會中上站台力挺,並強調今天出席活動有獲得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同意;陳明義競選總部則稱彼此理念只要相同,歡迎志同道合的夥伴到場支持[4][5]。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回應媒體查詢時表示民眾黨是個柔性政黨,個人交情去站台,站在黨的立場沒有嚴格禁止,但是穿著背心上去就不宜,亦稱對於是否出動蔡壁如黃瀞瑩等黨籍政治人物站台支持陳,則需經內部討論才決定[6];對於總統大選部分,民眾黨採取不表態的態度,柯文哲表示若是民進黨在選前的關鍵時刻,將炮火對準民眾黨,企圖壓縮民眾黨的席次,自己就會在最後一秒宣布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7],柯解釋用意是在警告民進黨[8],對此,台灣基進質疑韓國瑜去年選高雄市長時柯指派手下網軍邱昱凱幫忙操盤,製造韓流;當韓回防高雄時,柯又拿韓造謠的「陳菊負債三千億」假消息作為攻擊綠營手段,認為柯的種種行為早就已經跟支持韓國瑜無異,批評柯文哲為政治利益拿台灣人民的前途當籌碼的行為是無良政客[9]

2020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後,台灣民眾黨由不分區立委當選人蔡壁如公存計劃尋求在野黨組成「在野大聯盟」[10]。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的說法與國民黨想法相近,兩黨團應有合作空間,或許可在民生法案上先試試水溫,如果雙方嘗試效果不錯,有了合作默契後,也可在當時的基礎上考慮組聯盟,共同推動民生與經濟建設相關法案[11][12],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稱:「藍白拖合作是打蟑螂用的,沒有蟑螂就不需要藍白拖」,又表示民眾黨可以跟在不同的議題會跟不同的人或政黨合作,民眾黨的態度是只要是合理的都會合作[13]

經歷2020年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批評蔡英文政府一黨專政,台北市議員林穎孟台北市議會總質詢時引用毛澤東所說的「剝奪反對派的發言就是一黨專政」,質問柯文哲市長有無被剝奪發言。柯文哲回應指霸凌不一定是要拖到牢裡才叫霸凌,不過他並不在意[14]

2020年高雄市市長補選中,外界關注兩黨是否有可能共推人選。2020年6月11日,民眾黨立委蔡壁如稱目前已諮詢民眾黨部分人士,多半認為時間太短;而現時民眾黨內亦有聲音稱,希望能以柯文哲在2014年參選臺北市長時的方式與其他在野黨共推無黨籍在地人選,期望彼此都能放下成見[15]。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被問到是否有意願跟民眾黨合作,則表示對高雄的發展才是關心重點,認為補選時間相當短,黨能夠作業的時間也被壓縮,會找最大的彈性空間做準備,時間上需留意選舉公告跟截止日期[16]。2020年6月12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表示已指定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張其祿、中央委員林富男、秘書長謝立功及副秘書長陳建璋向國民黨談判;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則回應與民眾黨合作當然沒問題,並歡迎民眾黨支持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共同推舉好的人才[17]。而國民黨內對於是否與民眾黨合作有不同意見,台北巿議員徐巧芯直言不支持與民眾黨共推候選人,稱兩黨「沒有未能共識」,認為國民黨和民眾黨可見的將來不會被對方合併,因此兩個獨立的政黨在未來選舉中彼此一定都會提出人選,現時共推人選可能會導致到時候的撕裂更大。強調「藍白合作」的唯一方式就是互相尊重,並貫徹在野黨職責,「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方為上策,而非共推人選,陷入未來可見的紛擾,[18]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表示,每個政黨對自己都要有信心,不要放棄機會、不怯戰、全力迎戰,讓國民黨有機會繼續在高雄努力[19],有國民黨人士擔心和民眾黨合作是「引清兵入關」[20];國民黨內亦有意見支持「藍白合作」,台北巿議員羅智強認為國民黨要表現一個態度,提名無黨籍人士或與民眾黨協商合作也都可以。[21]

6月6日,罷免開票結果出爐當晚,高雄市議會議長許崑源在臉書專頁留下「這一次,誰會是贏家?」的貼文,隨後於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住宅大樓跳樓墜落身亡。[22]台灣民眾黨在其後的議長補選中決議支持獲得中國國民黨提名參與議長補選的曾麗燕[23]而曾在國民黨、無黨團結聯盟及民眾黨支持下,以35票擊敗,獲27票的民進黨張勝富、獲2票的時代力量林凱

9月20日,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秦慧珠向台北市長柯文哲提起「會」,柯則表示可以與蔣萬安會面。[24]9月23日,秦慧珠稱已跟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聯繫,待大局緩和後,將安排蔣萬安拜訪柯文哲談一談。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則指若國民黨真的派出蔣萬安,雙方有見面、也聊得不錯,是否有些理念能彼此合作、支持,後續可以持續觀察。[25]

9月23日,立法院舉行各委員會召委選舉,國民黨黨團在民眾黨團的策略協助及支持下,維持上會期的7席,其中在衛環委員會與經濟委員會,國民黨黨團分別以抽籤與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自投禮讓下,由立委蔣萬安與楊瓊瓔各拿下1席召委。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這為展現藍白合作戰略,將造成政治版圖的區隔化,勢必牽動2022年地方選舉2024年總統大選,但他評估藍白之間未必在什麼議題上都能夠合作,在兩岸議題上也可能出現歧見,未來動向值得觀察。[26]台灣基進立法委員陳柏惟則指民眾黨投票支持國民黨的決定是台灣民眾的悲哀,直言投自己都還能夠理解,他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想將選票投給「中國黨」。[27]

10月2日,民眾黨表示有意在2022地方選舉中透過爭取國民黨禮讓提名,以對抗民主進步黨及換取更多縣市長、市議員席次,民眾黨秘書長謝立功亦表示不排除未來在選舉上有合作的可能性。對此,國民黨黨務人士則表示目前兩黨合作上僅停留在立法院黨團,未上及黨中央,並指國民黨於2022縣市長、市議員選舉仍會以提名黨員為主要立場,但如在艱困選區苦無人選,會有可能和民眾黨等理念接近政黨支持合作。[28]

10月4日,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林為洲表示繼立法院常設委員會召委選舉進行藍白合作後,國民黨亦會在修憲委員會上與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合作。[29]

評論

資深媒體人黃暐瀚稱2020年此時此刻的國民黨和民眾黨分別像三國演義中的東吳與蜀漢,兩弱面對一強,認為此刻的國民黨就像當年的東吳,「隔江自保,岌岌可危」,因此更要與民眾黨合作;對於國民黨內有人憂心民眾黨因而壯大,黃稱只有民眾黨越壯大,藍營未來受到的攻擊,才會越少,如此一來滿身是傷的國民黨才有機會休養生息,強調「藍白合作」才有生機。[30]

《中國評論新聞網》發表社論表示,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動向國民黨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台灣政局唯一途徑」;社評亦稱「面對巨獸般的民進黨,在野黨想要一對一扳倒民進黨是不可能的,台灣政局能否改變端視弱化的國民黨能否放下身段,認清現實。」[31]

參見

参考資料

  1. 陳熙文. . 聯合新聞網. 2020-01-11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2. 綜合報導. . 自由時報. 2020-01-12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7).
  3. 譚宇哲. . 中國時報. 2020-06-12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4. 施鴻基. . 聯合報. 2019-12-15 [201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5. 連于萱. . 新頭殼newtalk. 2019-12-15 [201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6. 蔡孟尚. . 自由時報. 2019-12-15 [201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7. 黃婉婷. . 風傳媒. 2019-12-31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8. 郭采彥、張梓嘉、陳信隆. . 公視. 2019-12-31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2).
  9. 黃信維. . 風傳媒. 2019-12-31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10. 郭建伸; 劉冠廷. . 中央通訊社. 2020-01-13 [202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3).
  11. 薛孟杰. . CTWANT. 2020-01-18 [2020-01-18].
  12. 趙婉淳; 林縉明. . 中國時報. 2020-01-19 [2020-01-19].
  13. 張薷. . 中國時報. 2020-01-23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3).
  14. 林麗玉. . 聯合新聞網. 2020-06-12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15. 李怡欣. . 大紀元. 2020-06-11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16. 戴祺修. . 蘋果日報. 2020-06-11 [2020-06-11].
  17. 張薷. . 自由時報. 2020-06-12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18. 陳惠惠. . 聯合報. 2020-06-12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19. 周志豪、王寓中、楊正海、魏翊庭、林保光、王昭月. . 聯合報. 2020-06-13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20. 林欣漢. . 自由時報. 2020-06-13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21. 楊正海. . 自由時報. 2020-06-10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22. . 中央社. 2020-06-07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23. . 中國廣播公司. 2020-06-10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24. . 三立新聞網. 2020-09-20 [2020-09-23].
  25. . ETToday. 2020-09-23 [2020-09-23].
  26. . 聯合報. 2020-09-23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27. . 聯合報. 2020-09-23 [2020-09-23].
  28. . 蘋果新聞網. [2020-10-02] (中文(台灣)‎).
  29. . 中央社. 2020-10-04 [2020-10-04].
  30. 周家豪. . 新頭殼newtalk. 2020-06-11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31. 盧伯華. . 中國時報. 2020-06-12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