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峰寺

大崗山超峰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阿蓮區,是佛教名寺,主奉觀音菩薩善財龍女,原由浙江普陀山奉迎來臺的觀音菩薩聖像則供奉於大崗山下的新超峰寺內,另祀西方三聖達摩祖師地藏王菩薩

大崗山超峰寺
大崗山超峰寺
大崗山超峰寺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高雄市阿蓮區崗山里崗山5號
創建年份 1731年(雍正九年)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蔣允焄磚瓦重建
主神 觀音菩薩
例祭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
農曆四月初八(佛誕)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日)

大崗山超峰寺
大崗山超峰寺
超峰寺觀音殿和西方三聖殿
1918年超峰寺重修超峰寺捐金併奉納喜謝碑記

歷史

創建人

據說明鄭太僕沈光文曾在此念佛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年),紹光禪師在此建草庵奉佛。乾隆28年(1762年)時蔣允焄為臺灣知府,捐私財增修殿宇,命民人各自攜帶磚瓦上山,以表演「使飛瓦之術」,其實只是因為建材搬運不便,而巧飾其言。同治3年(1864年)臺南謝日新再度修繕,光緒6年(1880年)李建成勸募重建。[1]

開山

臺灣日治時期,明治末年 ,西元1905年(明治39年)義敏老和尚攜徒永定和尚雲遊至超峰寺,不忍古剎殿宇頹微,指示永定和尚留下重修擴建超峰寺,勸募新建三寶殿,築龍湖庵, 開大崗山派,時與基隆靈泉寺五股凌雲寺大湖法雲寺並稱臺灣四大名山。[2] 大正13年(1924年)建蓮花塔、父母塔及普通塔,昭和14年(1939年)永定師圓寂,昭和17年(1942年),日本政府將大岡山規劃為軍事要塞,令大岡山超峰寺及所屬的龍湖庵蓮峰寺均疏開遷移下山至新超峰寺, 存放經像法器。開參師亦與師兄開照師等僧眾一併下山。二戰後,開照法師返回予以重建。

歷代住持

第一任住持 永定老和尚: 1939年6月8日圓寂[3]

第二任住持 開照老和尚

第三任住持 開參老和尚: 俗家姓名吳石, 1893年(光緒十九年)生

第四任住持 釋法智法師

第五任住持 天池法師 : 台大化學研究所碩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大崗山法派的新掌門人

重要文化財

超峰寺惜字亭[4]

惜字亭約建於民國37年至47年間,外觀為三層式六角形建築,無供奉神位,對聯置於亭身三面。惜字亭又稱「敬字亭」、「聖蹟亭」,乃客家先民專為焚燒字紙的小型建築物,目前全台僅存百餘座。 1942年(昭和17年),日本政府下令疏開禪寺,超峰寺唯一一任客家住持開照和尚,領部分出家師父到屏東內埔、麟洛等客家村落繼續修行,戰後有多名客家師父返回大崗山重建超峰寺,因此超峰寺客籍師父曾多達半數。

三寶佛塔(蓮花塔、父母塔及普同塔)

為僧尼納骨塔,建於1924年 。

觀音殿(正殿)

於二戰後重建。

文物

「慈雲遠播」匾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超峰寺

古匾

  • 慈雲廣覆:道光六年(1826年)。
  • 慈濟生靈:光緒十年(1884年)。
  • 神靈首出:光緒十一年(1885年)。
  • 慈雲遠播:光緒十一年(1885年)道標都閫府鄭超英敬獻。
  • 振海潮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章紳敬獻。

觀音佛祖銅鐘:光緒十四年(1888年)。

石柱:光緒六年(1880年)。

晨鐘龍榕松石碑:光緒十年(1884年)。

超峰寺重修超峰寺捐金併奉納喜謝碑記:大正七年(1918年)。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林美容《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台灣書局2012年]
  2. . 大岡山超峰寺.
  3. 《南瀛佛教第十九卷第三號》
  4. 蘇福男.高雄市超峰寺老惜字亭 勾起一段客家史.自由時報.2014-04-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