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門 (臺南市)
迎春門,又稱臺灣府城大東門,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於今臺灣臺南市東區,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迎春門是臺灣現存最具規模的城樓[1]。
臺南大東門 | |
---|---|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 |
大東門(迎春門) | |
舊稱 | 大東門 |
其他名稱 | 迎春門、東安門 |
登錄等級 | 國定古蹟 |
登錄類別 | 城郭 |
位置 | 中華民國台南市東區勝利路口 |
建成年代 | 大清雍正三年(1725年) |
詳細登錄資料 |
作為臺灣府城的大東門,迎春門是臺灣郡城東向的交通孔道,位於城垣的東南緣,城樓高大。曾有甕城,今不存。
歷史
清雍正三年(1725年),臺灣府建城,第一座動工興建的城門是大東門,是一座木造有樓臺的柵門。大東門位於於城廓的東南方,內接東門大街。由於城門位於東安坊,也稱東安門。1736年,改木道門為磚石城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城桓改為三合土,大東門改建為兩層的城樓,歇山重簷式屋頂,四周廊道,將臺灣府城各門的城臺加高,臺上建城樓,以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2]。大東門週圍民宅遍佈,居民依城門石壁築屋而居。
1895年,日方由三面圍攻臺南府城,至10月22日,日軍入城,從此以後,城垣開始遭遇被拆除的命運,城門也因年久失修,逐漸傾朽。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政府發佈市區改正計畫,大東門被規畫為圓環綠園獲得保存。
二次戰後,大東門遭違章建築占用,城樓在1952年時便已拆除[3]。1955年8月艾瑞絲颱風帶來連日豪雨,9月1日5時10分城垣崩塌,壓毀一旁的民居(違章建築),釀成慘案,十人當場活埋,大東門僅存基座[4][5]。災情發生後,博愛路派出所在5時44分才接獲通報,隨即通知救災單位出動[5]。當時由於光靠人力不足,警察局第二分局長嚴季絮指示向民航空運公司、台糖農業工程處借調起重機、工程車來支援救災[5]。
1975年修建城樓,古貌未減,窗的造型多變化,有書卷、扇形、方型、八角形。紅柱白牆。橙瓦燕尾,典雅穩重,配合臺南市觀光年的「臺南市整修名勝古蹟三年計畫」,政府乃於1977年將大東門依原來的外貌形式重建[6][7]。1985年11月27日,大東門被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2]。現在的大東門位於東門路一段與勝利路口,以圓環形式坐落於道路中央,是臺南市的地標。
2020年12月底與兌悅門、大南門、小東門段城垣殘跡、南門段城垣殘跡、東門段城垣殘跡與巽方砲台以「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通過文資審議升格為國定古蹟,後續將辦理公告。[8]
建築
大東門在石砌城臺上建有城樓,外有甕城環繞[9],甕城今已不存。
大東門城樓高兩層,二丈八尺[7],為重簷歇山式結構,覆有橘色筒瓦。城樓四面壁身為白色,二樓開有八角窗和扇型窗[2],是臺灣現存最具規模的城樓。
大東門的城臺為長條型花崗岩堆砌而成,城基宏偉雄厚,門洞居中,西側拱門上銘刻著「迎春門」,東側有石質橫額一塊題「東安門」。
交通
現今的大東門做為臺南市區主要的聯絡道路,由東門路、勝利路與府連路構成東門城圓環。
路線示意圖 | 方位 | 路名 | 通往 |
---|---|---|---|
北 | 253勝利路 | 成功大學、小東路、北區 | |
東 | 24東門路一段 | 虎尾寮、仁德交流道、仁德區 | |
南 | 府連路 | 臺南大學、大同路、中西區 | |
西 | 24東門路一段 | 中西區、安平區 |
參考文獻
- 成功大學建築系,〔台灣府城大東門〕
- 作者不詳(1736)。[台灣府城大東門]。《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3140581 (2010/02/11瀏覽)。
- 連景初. . 《臺南文化》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1967-03-31, 9 (1): 45、46.
- 本報臺南一日電,〈連朝豪雨釀成慘禍 南市城樓崩塌 壓斃男女十人 一男逃出一女遇救〉,《聯合報》,1955年9月2日,第三版
- 陳銘城. . 臺南市消防局. 2010-12: 28.
- 《青年日報》,92/9/13,第9版,〈府城古牆撫今追昔〉,作者鍾琪
- 洪敏麟.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9-06-30 (中文).
- 台灣府城6遺跡 升格國定古蹟,自由時報,2020-12-28
- .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3).
- 詹伯望. . 自由時報. 2005-11-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