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悅門

兌悅門臺南市中西區的國定古蹟,因位於正西方而以八卦中的「兌」卦為名,是昔日臺灣府城西方外城三座城門之中唯一僅存者[1],也是臺南市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還具有通行功能者。

臺南兌悅門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兌悅門正面
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類別城門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信義街口
建成年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
開放時間全天
詳細登錄資料

世居住民以甕城腳(Àng-siâ-kha)稱呼城門,出入城的街道稱為老古石街(Lóo-kóo-tsio̍h-ke,今編為信義街)。歷史上因昔日五條港中的新港墘港而興起。

沿革

道光十二年(1832年)張丙之役後,為了安定民心之故,政府大幅在臺灣各城添加半月城,臺灣府城之西方外城亦因此而建造,範圍從靖波門(小西門)延伸到鎮北門(小北門),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該城門是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時增建,於隔年完工。因建造基座使用之珊瑚礁又稱為老古石,所以又名老古石城。

日治時期城牆因為闢建道路而拆除,不過城門卻保留了下來。戰後周圍被民房所包圍,且因年久失修以致城門上被鳥榕所覆蓋,不過現已清除完畢。

2020年12月底與大南門大東門小東門段城垣殘跡、南門段城垣殘跡、東門段城垣殘跡與巽方砲台以「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通過文資審議升格為國定古蹟,後續將辦理公告。[2]

建築特色

兌悅門的另一面。

兌悅門高四公尺,厚三公尺,門洞寬三公尺。其臺座應是用咾咕石為材料,上面再砌上紅磚、用白灰粉刷,內部則用夯土而成,而在牆角處則用花崗岩補強。城門的西立面比東立面略高,西立面並設置垛牆鎗口(東立面無鎗口)。原本城門有設置門板,但已不知何時遺失。

相關傳說

據說當年兌悅門完成之後,因為其門洞看起來像是,而底下鋪著石板的巷道像是,兩者合一便是一組蓄勢待發的弓箭,帶有煞氣,為了化解煞氣,便在城門旁供奉一座石獅爺來坐鎮(今尚存於門附近)。不過另有一說這所謂的「箭煞陣」其實是由兌悅門的彎曲城垣與巷道所作的組合,是五條港的郊商為了對付在安平洋行而設下要破壞對方風水的陣式(弓箭對準安平射出)。然而安平有漢人買辦知道了這事,便安置了兩尊「石將軍」[3]來鎮煞。兩尊石將軍原先安置在安平天后宮舊址(今安平石門國小(安平公學校)附近),現則安置在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將軍殿裡供奉。

外部連結

註釋

  1. 另外兩座城門是奠坤門(西南方)與拱乾門(西北方)。
  2. 台灣府城6遺跡 升格國定古蹟,自由時報,2020-12-28
  3. 這兩尊石將軍其中之一據說是以前荷蘭人的教堂裡遺留下來的古物,另一尊則推測是延平郡王鄭成功墓前所安置的石翁仲

參考文獻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兌悅門
  1. 傅朝卿. .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957-30880-4-5.
  2. 王浩一. .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ISBN 978-986-6782-47-3.
  3.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94年2月. ISBN 986-00-0532-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