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术
邪术就是「不正当的方术」、「妖术」的意思,也有称巫术。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自古以来就存在许多神秘的方术,其中一些是由宗教方术或由巫医演变而来的邪术。无论是黑道或白道邪术,都是用邪灵、低灵或者阴鬼的力量来施法。所谓黑道,是指为求个人经济上的利益,或复仇、夺权、夺爱或被人雇用而施术加害于人;白道则是指用以治病、收惊、保护、御防、寻求水源、求雨、谋求个人或别人之好处而施术。[1]邪术害人也害己,即便是白道邪术,往往也会招引附体、危害自身。东西方史书、典籍多有记载,但现代也有无神论者认为邪术之类是封建迷信、子虚乌有。
几种常见邪术
东南亚的降头术
降头术在东南亚以及南洋一带流传很广,与中国云南贵州一带“蛊术”类似。降头术本是源于宗教的一种法术,一说来源于中国的茅山道术,脱离正道修练而用于害人则成为邪术,属于真实存在的超自然力量。据说,此术可使孩子啼笑反常、夫妇反目、贞女淫乱、家庭骨肉不睦、老幼奇异病痛、精神病狂、事业遇险等。降头术会使一个人离奇地死亡,中降而死的人,都是健康的,而事前也没有什么疾病的病征。[2]
降头师下降头需要当事人的头发等或用的东西来作为引子,配以符咒和药水起作用。为加强效果,会加入一些自然界毒性比较强的动物来制作药引,例如蛇,蜘蛛,毒蝎子,蜈蚣等。解除降头的方法一般是以毒攻毒的办法,同样需要蛇、蜘蛛、毒蝎子、蜈蚣等做药引,然后用符咒反攻下降头的人,让他自吃其果,这样的办法比较彻底。唯一缺陷 是要知道谁下的降头。如果用符咒解除降头,方法快但不治本,只要对方继续下降头,就会继续中招。最厉害的降头,一般方术解决不了,只有靠佛法力量祛除。“佛法无边”,诸佛正道的力量能消除邪咒。[3]
蛊毒邪术
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蛊毒非常厉害,能使人惹病丧生。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因此,又出现造蛊害人的做法。蛊术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放蛊是中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造蛊者可用法术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甚至将其害死。蛊术在中国南方比较多。尤其是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4],几乎人人谈蛊色变。
- 蛊毒种类在文献中的记述有十多种,拍花放蛊是其中的一种。现在,中国多地出现类似“拍花”偷小孩的现象,施术者用手在孩子头上抹一下,孩子就乖乖跟着走。还有利用此术,让被施术者回家取钱取存折,将存折密码等信息一并获得。
- 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中国留下很多避蛊、治蛊的方法,也有中蛊的辨认方法。《千金方》、《本草纲目》、《诸病而侯论》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宋仁宗于庆历八年(1048年)曾颁行介绍治蛊方法的《庆历善治方》一书,转发各地民间使用(见《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九)[5]。
典籍论述
《晏子春秋·外篇下一》:“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12]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左道邪术,假托鬼怪者,谓之通灵神人。”[13]
清朝俞蛟在《梦厂杂着.临清寇略》一书中记载:“(王伦)又诡称遇异人授符篆,能召鬼神诸邪法,以惑愚民。”[14]
保罗说:“《圣经》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这是因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提前 4:1, 2)“你们中间不可有人使儿女经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观兆的、用法术的、行邪术的、用迷术的、交鬼的、行巫术的、过阴的。凡行这些事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因那些国民行这些可憎恶的事,所以耶和华你的上帝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你要在耶和华你的上帝面前作完全人。因你所要赶出的那些国民、都听信观兆的和占卜的,至于你,耶和华你的上帝从来不许你这样行。”(申 18:10 - 14)
邪术害人害己故事
唐朝刘餗在《隋唐嘉话.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中,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生人。太宗令与飞骑中捡壮勇者试之,如言而死,如言而苏。帝以告太常卿傅奕,奕曰:‘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帝召僧咒奕,奕对之,初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自倒,若为所击者,便不复苏。”,意思是「西域胡僧的邪术确实高超,能使军中壮勇的武士死亡,也能使其复活。但是,胡僧的邪术在傅奕面前就完全失效了。傅奕先前是道士,后来还俗做官。他学过道家的法术,而且功能比那个胡僧的邪术强,邪不胜正,因此,胡僧的邪术不但不能在傅奕身上发挥任何作用,自己却最终倒地身亡」[15]
参见
- 巫蛊
- 降头
参考资料
- 郑国治 牧师/博士(国际学园传道会). .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3).
- .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 .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7).
- .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 清朝毕沅. . 維基文庫.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清朝毕沅. . 維基文庫.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 .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2005年1期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9).
- 龍勝陽. .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09年4期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9).
- 何新. . 《勸學網》電子書.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 优品堂. . Google電子圖書館: 頁13–14.
- . 福山堂「術數專欄」.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 晏嬰原著,李萬壽譯注. . 台灣古籍出版社. 1996: 〈外篇〉下一. ISBN 9579904251.
- 晋朝 葛洪. . 維基文庫.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 清朝俞蛟. . Google電子圖書館.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刘餗(唐朝).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