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文學
文學
各國文學
記事總覽
出版社・文学期刊
文学獎
作家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阿Q正传》,中國近代作家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

發表

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1],并希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2]。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主題

《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人物

  • 阿Q──小说主人公,社會中的小人物,一窮二白,但自尊心很重。每次遭遇到不幸的事,都會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安慰。小說中寫明“Q”為“quei”(拼音:quèi;注音:ㄍㄨㄟˋ)之縮寫,不過如今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按英語字母Q的發音來唸。
  • 趙太爺──鄉紳,阿Q的「米飯班主」,對阿Q甚為苛刻。
  • 吳媽──趙太爺家女工,阿Q曾對她出言不遜。
  • 小D──亦为底层人物,帮佣为生,曾与阿Q幹架。D為Don之縮寫,鲁迅表示小D應讀做「小同」,並认为他“长大后也是另一个阿Q”。[3]

內容

土谷祠,鲁迅笔下的阿Q经常出现的地方

阿Q「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宿在別處,不能說是未莊人,即使說是『未莊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孑然一身,一窮二白,常替趙太爺做短工,但常被趙太爺苛待。平日更常被人瞧不起,然而阿Q卻常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

一日,阿Q又惹上瞧不起的王鬍,又碰上討厭的假洋鬼子,都被打了一頓。就在憤憤不平時,卻迎上了小尼姑。阿Q調戲了一番,逗得人們吃吃笑後,才得抒懷。可是阿Q就此思起春來,徹夜未眠、胡思亂想一通。又一天,阿Q在趙家舂米,竟對趙家的女工吳媽出言不遜。趙家的人又借此向阿Q勒索錢財,更不再給他工作。自此趙家工作都交了給小D做。阿Q很多日子都捱餓受寒,把家當都典押了。終於決計出門求食,到了靜修庵,才拔幾個老蘿蔔,卻被黑狗追個狼狽不堪。這時,阿Q決意要入城了。過了一些日子,人們見到阿Q衣著光鮮,都紛紛巴結阿Q。人們的態度都轉變了,都向他要城裡的貨,但後來得悉阿Q進城是當小偷,又不再敬畏他了。

某一夜,傳聞革命黨到了未莊,人心慌亂起來。縱然人們不怎談論,看似沉寂,但其實人們心中還有梗。阿Q則本來也痛恨革命黨的,因為他以為革命就是造反——就是與他作對。但見到未莊的村民都惶恐得不得了,他也嚮往起革命來了。於是阿Q常在街上呼嚷著革命的事情。人們在寧可信其有下,又對阿Q敬畏起來,尤其趙太爺甚至聞名百里的舉人老爺都怕革命黨,這使阿Q快意起來。然而,真正的革命黨真的來了,阿Q卻被拒絕加入。後來他不明不白被官兵捉入牢獄,被陷以「借革命之名造反,搶劫趙家一伙同謀」的罪狀,糊裡糊塗的被問了話,又糊裡糊塗的答了話,再糊裡糊塗的畫了押。更被以一儆百的遊街示眾。他知道要死了,卻又不反抗,甘願被送上法場,無人爭議地槍斃了。

評論

阿Q这一形象有其复杂的性格,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复杂。在欺压时期用精神胜利法来使自己获得感情上的平衡,精神没有执着的追求;相反,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映了流氓无产者的信念丧失[4]。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年编者曾放在“开心话”专栏内,其实饱含着沉痛、哀伤,有心人读来并不认为开心。

1937年3月,毛泽东延安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起《阿Q正传》,评价到中国国内有一部分人是带着阿Q精神,在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是胜利的,别人则是失败的。并在1955年10月,七届六中全会上谈不要当“假洋鬼子”,不准别人从事革命[5]

任继愈认为研究评论《阿Q正传》的文章很多,也有写得相当好的,他们从文学方面着眼的多,抓住中国农民的本质来深入剖析的文章却是少见。许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嘲笑阿Q的某些缺点、毛病,其实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带来的胎记。钱理群认为鲁迅直到临死前,还为“《阿Q正传》的本意……能了解者不多”而感到“隔膜”,其主要方面就是鲁迅对“阿Q似的革命”的思考不为人们所了解。鲁迅的感慨“《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1]

魯迅曾說過,阿Q的身上也有革命的意識,[6]但研究者對此探討不多。汪暉指出“阿Q有几次要觉醒的意思。这里说的觉醒不是成为革命者的觉醒,而是对于自己的处境的本能的贴近。……阿Q的革命动力隐伏在他的本能和潜意识里。”[7]

地位

该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认为“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8][9]此外也影响着中国其他的文学家及其著作,比如老舍先生的《猫城记》中描写看客的冷漠[10]

文化影響

  • 現今的中文也借小說主角阿Q的特色,「阿Q」也有逃避現實、聊以自慰的精神勝利法的意思。
  • 趙家人

參考文獻

  1. 鲁迅《1930年10月13日致王乔春书信》,载《鲁迅全集》,第12卷,第26页
  2.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集外集》,载《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寄《戲》周刊編者信,魯迅,1934年
  4. 蓝棣之.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8页. ISBN 9787302029755.
  5. 蓝棣之.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25页. ISBN 9787302029755.
  6.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第397页。
  7. 汪晖. . 人文与社会.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
  8. 陈漱渝. .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98页. ISBN 9787533429980.
  9. . 1981年: 27 (英语).
  10. 袁良骏. .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年: 83页. ISBN 9787533430016.

参见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