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2007年5月13日),出家法号妙真辽宁鞍山市人,中国著名女演员企业家。1984年凭借独特的气质与修养得以出演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角,1987年《红楼梦》播出后,其对黛玉这个人物的诠释,深受众多观众的喜爱,名声享誉海内外,从此她的名字便和林黛玉紧紧相连。此后她弃演从商,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从事广告与文化传媒事业。

陈晓旭
女演员
英文名Chen Xiaoxu
别名释妙真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籍贯辽宁鞍山
出生1965年10月29日
 中国辽宁省鞍山市
逝世2007年5月13日(2007歲-05歲-13)(41歲)
 中国广东深圳
职业演员企业家比丘尼
语言普通话
教育程度鞍山市勝利小學畢業
鞍山市第十五中學畢業
宗教信仰佛教
配偶
  • 毕彦君(1987年-1988年)
  • 郝彤(1991年-2007年)
出道地点鞍山话剧团
出道日期1983年
代表作品红楼梦
著名角色林黛玉(《红楼梦》)
活跃年代1983年-1991年

1999年皈依佛教,学佛7年间,对慈善事业献出了几千万元的捐赠。2006年5月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2007年2月23日(正月初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出家,法号妙真,同年5月13日22时51分在广东深圳病逝[1],享年41岁。其逝世引起众多媒体、民众的缅怀和哀悼。

早年生活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就读于鞍山市铁东区胜利小学和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中学。

她的父母均在鞍山京剧团工作,父亲任导演,母亲任学员班教师,父母希望晓旭能女承父业。可陈晓旭不喜欢京剧,却醉心於芭蕾。10岁的时候,她拥有了一双红舞鞋,开始学习芭蕾。那时,她常常在全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演出著名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陈晓旭的学校到家里有一条很长的马路。据她生前回忆:“在许多寂静的早上,我一路跳着舞步去上学。那时我梦想跳进省里最出色的芭蕾学校。经过两年学习,我开始了试演。”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多数人基本保持相同的发式和着装。但她一直想与众不同,喜欢漂亮的东西,即使同样的辫子,也要辫得别出心裁。当时,学生要经常到工厂、农场体验劳动。由于母亲的宠爱,常常随顺她的小诡计,使她可以逃避劳动去学心爱的舞蹈,以至学校的人都认为她娇气。她说:“这一点也成为我终生需要克服的习气。”但是她学习芭蕾非常用功,12岁时就已经可以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但在陈晓旭通过了所有的芭蕾考核后,一纸政审鉴定击碎了她的芭蕾梦。她落选了,因为芭蕾舞团对她的评语上写着:“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子”,老师最终选择了其他女孩。晓旭后来回忆时说:“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陈晓旭1978年进入鞍山杂技团,开始了每天艰苦练功的生活,并任报幕员,半年后转入鞍山话剧团,但每天只能打打下手,演一些小配角,算个学员。

演艺经历

1983年,筹备多时的《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从小喜爱读书的陈晓旭从《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屿处听说中央电视台要拍《红楼梦》,宝黛钗凤的扮演者要从普通的男孩女孩里挑选,当时还是鞍山市话剧团一员的陈晓旭,在男友毕彦君(后来成为陈晓旭的第一任丈夫)的鼓励下,给导演王扶林寄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她14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希望能饰演林黛玉这个重要角色。导演王扶林认为林黛玉这个角色应该有诗人的气质,而陈晓旭在这点上比较贴近,于是让她到北京来面试,就这样,陈晓旭最终获得了肯定,出演林黛玉。对能够出演林黛玉,陈晓旭认为“我不觉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为我长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2001年陈晓旭和王扶林导演在北大的讲座中说:“也许我在长相、在表演,或其他单方面不如别人(黛玉候选人),但是在综合素质上,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演黛玉是为了人生追求,完成一种使命似的宿愿,不是仅仅一个角色追求,除黛玉外无二人选”。晓旭自幼喜爱读书,3岁时,父母便开始教她读古诗。12岁时,她放弃了舞蹈,却迷上了书本,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尽管她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母亲见她当时的情况,给她办了一个图书证,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阅读。当时最喜欢的书是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后便开始在杂志《青年诗人》上发表自己的诗,14岁时发表的第一首诗作是《我是一朵柳絮》,那时的她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诗人气质也是后来王扶林导演选择她出演林黛玉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4年4月陈晓旭进入《红楼梦》剧组在圆明园开设的演员培训班,经过三年的艰苦拍摄,《红楼梦》于1987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开始热播,这也使得才21岁的陈晓旭一夜成名。当时对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褒贬不一,学术界的评价似乎不高,批评的声音大于肯定的意见。直到电影《红楼梦》放映之后,两相比较见出高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电视剧《红楼梦》才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陈晓旭在1990年《当代电视》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坦率地说,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做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为观众在收看我的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记得当时有几种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先生说:‘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黛玉,以这个为最好。’一位专家说:‘林黛玉是江南女子,为什么要到鞍山去找演员,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一个女学生说:‘我就是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有个性,从不溜须拍马。’一位工人观众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小肚鸡肠,酸溜溜的。’你看,这不是修养、品味上的差异吗?”,评价电影《红楼梦》时说“至于哪一个《红楼梦》更象《红楼梦》,哪一个林黛玉更象林黛玉,我们似乎无须争论,相信时间和观众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红楼梦》播出之后,她出演了电视剧《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一角,但这个角色给观众的印象始终是林黛玉的感觉,林黛玉的影子深深的印在了陈晓旭身上。她在2004年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说“事实证明,‘林黛玉’已成为我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此之后,是我生命中的苍茫时刻。虽然我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没有导演敢请我演其他角色。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

2003年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时,陈晓旭说:“《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又关上了一扇窗,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红楼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大千世界,让后又向我把这个门关上了,我不能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但我还不想放弃这个精彩的世界,所以我只好自己重新走另外一条路。但当我选择这条路的时候,需要勇气,就是并不知道它会,远方的风景是什么样的,是险恶还是美丽。”

随后三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北京漂泊,多次面临搬家的窘境,直到1991年开始了新的创业,开始投身商界。2006年在北大演讲中,在谈及为何弃演从商时说,她是个理性的人,不合适做演员,没有演员的激情。

商界生涯

拍摄完《红楼梦》和《家春秋》两部电视剧之后,陈晓旭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成为一名演员,不过此时的她一直在北京过着并不稳定的生活,当时流行出国热,陈晓旭也想去美国,但被认为有移民倾向而拒签。后来想去德国转签到美国,但是在德国呆了三个月,陈晓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国外生活,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回到了北京。199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长城广告公司在征集承包经营,陈晓旭拿出买股票积攒出来的钱组建制作总部,自负盈亏,开始了从商。一年后,男友郝彤(陈晓旭第二任丈夫)也加入到公司中。

当时中国只有几百家广告公司,从1991年到1993年,在陈晓旭的带领下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发展很快,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在这中间,“林黛玉”的名气也为她到带来了不少好处,拉来了很多客户资源。因为当时广告公司很少,而需要做广告的客户很多,基于信任问题,大家觉得“林黛玉”陈晓旭是公众人物,不会骗人,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些客户选择了她。

1995年,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业绩达到4000多万元,旗下有十多个签约品牌。

1996年,陈晓旭在原公司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时年31岁。

1998年,世邦广告代理了五粮液、五粮春、报喜鸟、罗蒙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在业界建立了自己的优良的口碑。但陈晓旭并没有满足于此,领导了世邦广告的第二次改革,效仿国际广告公司,大力推进了4A式改革,并将其与中国儒家文化结合起来,进行企业文化的塑造。用陈晓旭的话说,即是“儒家思想确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源头,它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客户。”

1998年,陈晓旭创建了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开始涉及传媒和影视业。2000年投拍的电影《爱上新世纪》获“百合奖”提名,2002年投拍的《冬日细语》获第九届上海电视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2005年投拍的电影《租期》或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东京SKIPCITY国际数字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

到2004年,世邦广告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此时的陈晓旭也名利双丰收,还获得了“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等荣誉称号,在商界享有盛名。

2006年,陈晓旭首次担任制作人投资拍摄了电视剧《红衣坊》,作为2006年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开年戏,取得了不错的收视与口碑。

2006年,自1991年进入广告业界,经过15年的发展,世邦广告公司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1999年-2003年,公司连续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广告代理公司称号,2004年获得中国生产力学会颁布的“中国十佳诚信广告机构”和“中国十大策划专家”称号,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人中国案例”品牌策划金奖。[2]

皈依佛门

虽然在商界上不断取得成功,但陈晓旭开始觉得“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

陈晓旭学佛由来已久,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净空讲解的《无量寿经》,颇受触动,后来陈晓旭直飞至新加坡拜访净空,并与妹妹一起皈依。[3]2004年陈晓旭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1999年,我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好,但不知为什么,仍然觉得不快乐。后来有人介绍我去学释迦牟尼佛的教义。这改变了我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现在,我以阅读佛经《无量寿经》开始一天的生活。在晚上我读另一部佛经。平时工作,我在午餐休息的时间做30分钟冥想。”“如果我们为自己和家人积攒物质财产或者赚取个人财富,我们可能并得不到满足感。但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为别人创造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佛对我的意义。”[4]

2006年陈晓旭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曹雪芹庄子释迦牟尼,“三个重要的人引导我的人生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曹雪芹让她认识了《红楼梦》并出演了林黛玉,获得了盛名;庄子让她知道“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不知道无限里的许多事情,这就像小年不知大年的悲哀。这个想法一致困扰着我。在困惑的驱动下,我就一直想学到更广阔的知识。我有一种渴求,希望我能了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是做什么的?死了以后会去哪?我觉得生命之外,还有生命。”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事业,收获了财富。释迦牟尼让“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很多东西,财富、名利也好,亲情、爱情也好其实你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那人来这世界是做什么的呢?其实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觉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富贵时是不是能够体会他人的疾苦,贫穷时是不是能够心里安稳,体会挫折带给你的感悟。”

陈晓旭自从皈依佛法之后,为宣传佛教和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很多贡献。包括跟随净空讲经,主持一些佛教活动,捐助善款用于佛教与慈善事业,更是制作了一些公益性的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影视作品,如电影《了凡四训》、电视剧《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等。电影《了凡四训》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等地影响很大。

2007年2月23日(正月初六),陈晓旭在位于长春宽城区奋进乡新月村的百国兴隆寺举行了剃度仪式,落髮出家,法号妙真。这一举动让世人感到震惊,许多人无法理解,一时间舆论媒体一片哗然。[5]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技财富报刊登了妙真法师出家声明,她说“不惑之年终于走出了我人生最重要、最正确的道路”“出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更积极的人生选择。通过净空老法师的教诲,使我认识到,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智慧教育。通过多年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广大利益。我愿向净空法师学习,为佛教育奉献我的终生。在家修学总有兼职之感,出家修学更能专精一门深入,这也是古大德求学之道。”对于病症一事她说“实无大碍,不过是近日身体稍有不适而已。正如佛法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相信只要能以清静心正确修法方能转变境界。就像纪录片《山西小院》里所纪录的那些人们一样,还有钟茂森博士的同学,他们都曾身染重病,通过佛法的清静修行,用自己的愿力、意念,转变了境界。”[6] 她的第二任丈夫郝彤,也于3月8日在深圳一个佛教道场出家。

婚姻

陈晓旭有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演员毕彦君。陈晓旭和同属鞍山话剧团的毕彦君自少年时就相识,1983年正是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她才鼓起勇气向《红楼梦》剧组投递了自荐信。1987年拍摄完《红楼梦》不久,二人就结婚了。但如此快速的结婚的反映了他们在感情上的“仓皇心态”,结婚毕竟不是恋爱,很快他们就离婚了。2003年陈晓旭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离异经历时说“婚姻应该是非常严肃的。我自己呢,是因为拍摄完《红楼梦》之后,真的有了家庭的生活,才发现很多的东西,是大家互相以前没有发现而不能适应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性格,我自己那个时候的性格,棱角太多吧,不能包容别人,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然后很难相处,实际上我演林黛玉的时候,我的性格很像林黛玉。”

1991年,陈晓旭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郝彤,后者邀请她参加拍摄他的毕业作品《黑葡萄》。陈晓旭在郝彤三顾茅庐之下答应拍摄,二人在拍摄过程前后互相了解,逐渐确立了恋爱关系。郝彤毕业后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了一年,随后他辞职和陈晓旭一同投身于商界,不过二人一直到2001年才正式结婚。[7]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正式剃度出家,3月8日郝彤也正式出家,在面对记者采访时,郝彤承认二人的关系已非夫妻而是同学和道友,对陈晓旭的称呼也变成“妙真法师”。[8]

病逝

病因

陈晓旭大概是在2006年4、5月去医院检查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晓旭的姑姑2006年五一的时候给晓旭打电话,当时她要姑姑多保重,姑姑感觉这话跟平时不太对劲,后来晓旭的丈夫郝彤直接告诉了姑姑,晓旭是乳腺癌二期。而且晓旭要姑姑保密,一定不能告诉父母。晓旭父母知道的时候,她已经有一条腿不能动了,已经很晚了,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腿上了。

虽然从晓旭被确诊为乳腺癌的第一天起,家人就不停劝她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凭当时晓旭的身体状况,她的病是可以医治的,但她却拒绝了治疗,拒绝了生的可能,选择了出家。父亲劝她去治疗,劝她动手术,但她说:“假如说动手术做化疗能治好,或者是不用这个就死亡,那我选择死亡。”她太爱美了,她不想破坏自己,他追求一个最完美的自我,即便是死也是个完美形象。动完手术,做化疗,人的身体就不全了。父母亲人没人能劝动她。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浪漫,充满了一种美好,而且她的个性里有着一种非常坚定的东西。

不过,也有消息指出,患癌後的陈晓旭询问师父净空的意见,净空因平时宣教“念佛可以治病,不用去医院看病”,对待陈晓旭的病他也让她多念佛、去出家,期望消除业障,病能自愈。陈晓旭最终选择出家,没能得到及时治疗,导致过早病逝。然而,净空的说法是有违佛法的,佛教从未宣扬不看病的迷信思想,且得重病者是不听出家的。陈晓旭去世後,她的父亲质疑净空控制了她的财产,至今强佔未还。这一事件也成为人们反对净空的重要原因之一。[9][10]

最后的日子

在去世前的日子里,晓旭一方面为了学习佛经,另一方面也为了见到已在深圳出家的丈夫郝彤,所以在姑姑和妹妹的陪伴下,到了深圳的念佛堂,但深圳潮湿闷热的气候使得本就极度虚弱的晓旭病情极度恶化。即使在姑姑的精心照料下,也没能好转。那时候姑姑每天伴着泪水,纪录了晓旭最后的日子。那些让人心痛的点点滴滴。

“4月27号的时候,她的身体就是比较弱了,两边的太阳穴比较塌陷。已经开始发烧,经常在三十七度二、三十七度四和三十八度这种温度,医生说患者的后期可能就是从低烧开始,然后高烧,这是一个癌症的过程”,“5月2好她不是特别好,当时不排尿”,“5月8号,给她用酒精擦了擦身上,给她物理降温,这一天都是喝了点米汤,到她最后,几乎已经不太进食了,那个米粒她已经咽不下去了”,“5月12号高烧三十九度六,当时用冰袋,敷上她的手脚和头,她就头直摇,说太凉”,“13号早晨六点,我给她喝了一点米汤,都吐了,我在她房间。然后有一个一直在她身边照顾她的一个叫妙音师说,妙真师不对。我急忙跑过去一看,她的那个心脏特别弱特别弱,她是六点五十七分就离开了。”弥留之际,晓旭还在断断续续喊着,“妈妈、妈妈”,而此时的爸爸妈妈还远在北京,没人敢告诉他们,女儿病危的消息,直到晓旭去世后的三天,父亲才赶到深圳,知道女儿已经走了。

2007年5月13日6时57分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病逝。

2007年5月16日其亲属遵照陈晓旭遗愿,成立陈晓旭慈善基金会,始创基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教育、医疗及其它慈善事业。

哀悼

2007年5月17日中午12点在深圳殡仪馆举行陈晓旭的遗体告别仪式,13时15分左右被送去火化,无数人喜爱的“林妹妹”就这样香消玉殒。周岭说:“再也选不出像她这样的林黛玉了。”

2007年6月1日,陈晓旭的追思会在北京大观园举行,其家人、朋友,原公司职工及1987版《红楼梦》的主创人员共计400多人到会。欧阳奋强周岭邓婕张莉吴晓东等《红楼梦》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上台表示了深切的怀念和哀悼,周岭还写了长达百字的挽联,红学家冯其庸周汝昌亦送来悼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也派代表表达哀悼之情。[11]

安葬

2008年5月13日,陈晓旭的骨函安葬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陵园,墓地约10多平方米。墓碑为两块大石头,其中一块篆“陈晓旭(1965.10.29-2007.05.13)”,另一块题篆冯其庸先生的悼词“碧海沉沉一彗星,长天划过半空明。为君留得形音在,多谢绛珠一片情。”墓碑旁立着一尊“黛玉”汉白玉雕塑,墓前香炉上方镶有一张林黛玉经典剧照,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给世人留下的美好形象。墓后方是一池碧水、一株柳树,正应了墓主人生前所作诗句“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是一朵柳絮,生来无忧又无虑,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林妹妹陈晓旭长眠于此。

评价

陈晓旭的演艺生涯甚短,一生只主演了两部戏,即《红楼梦》和《家春秋》。但当年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因为她演了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演绎,让她享誉海内外,虽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却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红迷、红学家的喜爱,以致离开荧幕十多年后,她的去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缅怀。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表示陈晓旭的外表和气质很好,为她赢得了人心。

1987年版《红楼梦》刚播出时,陈晓旭的林黛玉还是有不小争议,但在二十年后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对此红学家周思源的看法是“中国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其多用白描,很少有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所以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在陈晓旭之后,很多人慢慢认定了林黛玉就是她。”而另一位红学家则表示在气氛浮躁的当下环境,能够深刻理解林黛玉的演员很少,在演绎上要超越陈晓旭很困难。[12]

另外,陈晓旭的早逝也无意之中契合了原著中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使人感悟到人生的戏剧化。有评论家如此说“我寧可相信,陳曉旭生命的隕落,纔成全了她的完美,因為“她是上帝精心制作的一件藝術品,俗世的生活她不快樂,於是上帝就將她收回去了”。[13] 不过陈晓旭实际是佛教徒,而且是居士,在佛学上应该是往生,这种基于基督教上帝的说法她本人也许不会认可。

作品

文学作品

  • 回忆录:《梦里三年》[14]
  • 诗歌:《梦里三年已是秋》、《柳絮》、《给十七岁》、《无题》(2首)、《石竹》、《幽兰》、《小麻雀》、《人淡如菊》

影视作品

话剧作品

  • 聂小倩》 饰演 聂小倩
  • 《畸形人》 饰演 孙小青
  • 《好伙伴之歌》 饰演 微微
  • 白毛女》 饰演 喜儿


参考文献

  1. . jongo. May 18, 2007 [2010年11月7日] (英语).
  2. 中华工商时报. . 新浪. 2006年9月20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3日) (中文(简体)‎).
  3. 时代人物周报. . 新浪. 2005年6月28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4日) (中文(简体)‎).
  4. .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9, 2004 [2012年11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2日) (英语).
  5. 华西都市报. . 新浪. 2007年2月26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3日) (中文(简体)‎).
  6. 中国科技财富. . 央视国际. 2007年3月1日 [2012年11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6日) (中文(简体)‎).
  7. 北国网. . 华商网. 2007年5月23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2日) (中文(简体)‎).
  8. 长江商报. . 搜狐网. 2007年2月27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2日) (中文(简体)‎).
  9. , [2018-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
  10. , [2018-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11. 新浪娱乐. . 新浪. 2007年6月2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7日) (中文(简体)‎).
  12. 上海青年报. . 搜狐. 2007年5月18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12日) (中文(简体)‎).
  13. 中安在線. . 中安在線. 2007年5月21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2日) (中文(繁體)‎).
  14. 大众电视杂志. . 新浪. 2007年5月17日 [2010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15日) (中文(简体)‎).

注释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陈晓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