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宇

陈良宇1946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上海市委书记,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毕业,大学本科学历。於1985年进入上海市党政机关工作,历任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局长,黄浦区人民政府区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等职[1]

陈良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任期
2002年11月15日-2006年9月24日
总书记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书记
任期
2002年10月22日-2006年9月24日
前任黄菊
继任韩正(代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任期
2001年12月7日-2003年2月20日
前任徐匡迪
继任韩正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946-10-24) 1946年10月24日
 中华民国上海市
籍贯浙江省宁波市
政党 中国共产党(1980年4月加入-2007年7月26日开除
配偶黄毅玲
儿女陈维力
父母陈更华(父)
李谋真(母)
亲属陈良亚(二弟)
陈良军(三弟)
学历大学本科
母校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英国伯明翰大学
职业政治家
工程师
专业建筑工程
公共财政与政策

2002年至2006年,陈良宇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期间,上海经济民生持续发展,年经济成长率均超过10%[2]。陈良宇在上海主政期间,启动并成功建成了洋山深水港[3][4],使上海港一跃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港口[5],规划建设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轨道交通[6][7]。另外,陈良宇谋划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并努力推动相关筹办工作[8]。而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项目——上海自贸区的规划方案,亦是陈良宇在任期间开始探索和酝酿的[9][10]

陈良宇在任职期间与时任中央政治局意见不合,因此触怒了胡锦涛温家宝,于2006年9月,因涉嫌挪用上海社保基金投资被免去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并立案审查;此事件被中共官方称为“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11]。2008年4月11日,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两项罪名(同案检方的玩忽职守罪指控未被法庭采纳)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12][13]

社會評論員宋立功認為,陈良宇是因高层斗争而成为被中国官方以腐败之名判刑入狱的直辖市市委书记[14]陈良宇虽被判以重刑,但在百姓心中却享有很高声望,在陈良宇下台多年之后,仍有许多上海市民表示怀念其在上海主政时期的政绩,认为陈仅仅是权力博弈的牺牲品;且在他下台之后,上海出现了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本地市民权益也受到严重损害等情况。[15][16]自陈良宇被判刑之后,有上海市民於博讯新闻透過公开信要求中共中央平反陈良宇案[17][18][19]

早年经历

少年时期

这栋位于南京西路黄河路路口的现上海工艺美术商厦的上层即是原来陈家所有的房子,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政府没收,陈良宇即在此长大
上海大学附属市北中学即原上海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上铁一中),陈良宇和黄毅玲即在此就读高中并相识

陈良宇于1946年10月生于上海,父亲陈更华,曾在美国留学,是上海滩最后的买办,陈家共有兄弟三人,陈良宇是老大,由于陈家既非地主也无产业,因此在陈良宇少年时代,陈家躲过了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由于陈家与当时上海铁道卫生学校的负责人张黎一家友谊甚好,因此,陈良宇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上海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就读。1960年9月陈良宇进入上海铁路职工子弟学校高中部六三一班学习,由于受父亲陈更华所谓:“学好数理化还有ABC,走到哪都吃得开”观念的影响,在校期间数学和英语成绩良好。在高中期间,陈良宇结识了其妻黄毅玲[20][21][22]

参军求学

1963年8月,陈良宇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系结构专业。求学前半段时期,陈良宇获得了学校“学雷锋积极分子”称号并被列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然而,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家庭出身”波及,陈良宇被指为“出身于可能有敌特嫌疑的家庭”而未能入党,为此,陈良宇后期的大学生涯一直较为低落。1968年8月,陈良宇从军校毕业并获得本科学历,同样受到“家庭出身”影响并未能按政策任职部队军官,而是被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6716部队(今32266部队,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建筑第224团)当兵锻炼直至1970年9月[23][24]

回沪任职

1970年9月,陈良宇从部队退伍,回沪后有长达约八年的时间在上海彭浦机器厂当一普通工人,期间于1971年春和黄毅玲结婚,定居于闸北区彭浦新村。197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及邓小平恢复工作,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有着本科学历的陈良宇先后被单位提拔为设计员和基建科副科长(其间于1979年2月-1980年1月被派往同济大学工程结构系进修;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3月至1984年3月,陈良宇先后出任上海彭浦机器厂副厂长和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公司党委副书记(其间于1982年9月-1983年4月市机电一局党校干部轮训班学习),1984年3月至1985年1月,被任命为上海电器公司党委书记[25]

仕途晋升

初入官场

1985年陈良宇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开始了二十余年的政治生涯。1985年1月至1987年2月,先后出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老干部局副局长、局长。期间,陈良宇竭尽全力为老干部解决住房困难,并积极兴建老干部活动中心,获得了众多老干部的肯定。[26]

黄浦区长

新世界百货商场改制后更名为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黄浦江沿岸建筑夜间亮灯的措施再次成就了夜上海

1986年底,中共中央连续下发通知,要求坚持实施干部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并逐步从制度上保证德才兼备、具有开创精神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于是,1987年4月陈良宇被任命为上海市的核心行政区—黄浦区区长,时年41岁[27]

风波迭起

陈良宇上任之初,黄浦区发生了多次事故,因而陈良宇虽然十分勤政也顶着巨大的压力。1987年10月外滩东风饭店发生大面积食物中毒事件,因为广受欢迎的饭店名菜盐水虾受“副溶血弧菌”污染,造成七百六十二人中毒。陈良宇处理及时,未造成人员死亡。仅仅过了两个月的当年12月,由于大雾造成黄浦江轮渡通航一再延误,导致浦东陆家嘴(当时属黄浦区)1987年陆家嘴轮渡站踩踏事故,死亡66人、重伤2人、20多人受轻伤,[28][29][30][31][32](當年上海市委匯報了「16人死亡,70多人受伤」,多年後部份官媒報導上述所指66人死的更高數字)由于在时任区委书记胡瑞邦的主导下,此事被严密封锁消息,才未造成大的影响。紧接着不到一个月的1988年1月,上海市发生甲型肝炎大流行,黄浦区共有超过三万人被感染,为了防止病情扩大,陈良宇亲自主持了在医院外设立多处隔离病房,动用了严桥中学、潍坊小学、川沙党校的校舍及浦东文化馆、安东旅馆等场地,设立了九个临时隔离点,开设隔离病床四千多张,逐步控制了局面[33]

大胆创新

陈良宇创办了第一届黄浦区旅游节,即现在上海旅游节的前身,在当时这是极具创新思维的一项举措,促进了上海文化事业的繁荣。如今,上海旅游节已发展成为上海的一项标志性文化活动,参加的人数超过八百万[34]。为了进一步体现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与主阵地,陈良宇先是制定措施令黄浦区沿江建筑入夜后须打开景观灯照明,此举使黄浦区一举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也扩大了上海的城市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制定措施使国内外多家银行入驻外滩陆家嘴,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建初现雏形[35]。此外,陈良宇也牢牢把握住1990年代初上海城建全面启动的机会,大力引进外资,并亲自策划实施了黄浦区的旧城改造,数年间,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6]

英国留学

1992年1月-1992年9月陈良宇作为上海市级储备干部被派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进修,并获得由英国外交部颁发的“志奋领奖学金”[37]

市委副职

由于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1990年代浦东新区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上海卫星城镇规划分布

1992年10月陈良宇进入上海市委,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1992年12月—2002年10月,陈良宇出任上海市委副书记,1996年,又被任命为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接替调任中央工作的原常务副市长华建敏,并于1997年9月的中共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期间恰逢中央启动浦东开发开放战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指导时提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上海经济由此获得相当快速的发展,市政建设也大幅提速。这段时期,陈良宇作为主管金融、财政、规划等重要事关发展事项的官员,亦做了大量工作[38],主要包括以下几块:

扩大融资

陈良宇对上海的投融资体制进行了大幅改革,先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源,引入土地批租的融资方式。期间,上海通过土地批租共筹措资金1000多亿元。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土地批租大量减少,但国内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长,社会富余资金增加。面对这种情况,陈良宇制定政策将有盈利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实行社会融资,同时制定多项措施,降低企业参与融资的风险。在1990年代,上海通过社会渠道共融资超过2000亿元。由于有了强大的金融后盾,在1990年代,包括交通、住宅、环保以及浦东开发等上海各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推进,“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也成为现实[39]

规划布局

在1990年代,总体上上海的市区发展迅速,而除浦东新区外,广大郊区发展则相对滞后,同时中心城区无序地向外扩张,不断形成难以管理的城乡结合部,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为此,陈良宇主持规划了上海新型现代化卫星城的布局和建设,计划20年时间建成多层次的现代化城市体系,由特大型中心城区、中等规模城市、中心集镇和一般集镇组成的城镇群,不同层次城市形态之间由递度分布的产业和便捷的大容量交通网络联结,在郊区建设嘉定松江闵行等多个卫星城,加速构筑具备国际现代化城市特征的新型城镇体系[40]

发展足球

陈良宇对体育运动尤为感兴趣[41],一定程度上出于这个原因,其积极关注上海体育事业尤其是足球运动的发展,为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的成立与发展壮大做了很大努力,1995年上海申花队获得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军,且涌现出了如:范志毅谢晖申思徐根宝等等多名上海的足坛好手及优秀教练[42]

2001年12月陈良宇被中央任命为上海市代市长接替调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的徐匡迪。2002年2月于上海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当选为上海市市长。2002年10月至2002年11月,任上海市市委书记兼市长[43]

主政上海

上海城市精神的前两句是陈良宇时期所提出的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上,陈良宇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任上海市市长。2003年2月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2003年2月至2006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由于陈良宇长期在上海市生活和工作,对上海的经济状况社情民意等均有较为深刻的切身体会,因此在其主政上海期间,不仅上海多个领域均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上海人民整体生活水准亦有所提高[44],而且直到陈良宇下台前夕,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全世界依旧认为上海发展前景光明,上海领导层对上海发展领导得力[45],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经济成长及市政建设

依托洋山深水港,上海港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港以及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

经济数字

陈良宇主政上海时期,上海市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约13%,高于全国同期的约10.6%[46][47]GDP总量突破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7490美元,领先于北京市6210美元、天津市5177美元,位居全国第一[48][49][50]。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超20%,历年上缴占中央财政比重超15%[51][52];上海口岸单年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年均增幅超30%[53]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54]

主要工程

在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上海市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建设均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洋山深水港(图)、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轨道交通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以及江南造船长兴岛基地、上海化学工业区等等[55][56][57][58]。在陈良宇的谋划下,上海市政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形成互动性的良性循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四个中心建设”也稳步推进[59][60]

改善民生及扶贫帮困

卢浦大桥拱高100米,建成时号称“天下第一拱”
位于浦东新区的居民动迁安置住宅
经过治理后的苏州河

陈良宇认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百姓生活的实际改善,为此,大力推进上海的民生改造工作[61],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交通建設

由于上海城市交通拥堵,在陈良宇主政期间,曾亲自率领市领导于上班早高峰体会地铁和公交的拥堵情况,并制定措施以改善上海的交通状况[62]。期间,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全面铺开并逐步成为市民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63],且在黄浦江上兴建了多座大桥和隧道(图为其中之一的卢浦大桥),基本解决了上海市民过江难的问题,交通拥堵亦得到有效缓解[64]

安顿住房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市区曾经有大片的棚户区老式里弄,大量居民居住于内,住房紧张,生活环境不佳。陈良宇领导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进行上海旧区改造,同时配合市政工程进行合理的动迁安置[65]。陈良宇执政上海时期,上海市住房建设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房屋竣工面积近5000万平方米,比2001年成长了近50%,大规模的城镇化建房建屋配合旧区改造和动迁使上海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约30%[66]。另一方面,陈良宇制定政策,将政府的政策和农民的资金结合起来,帮上海的农民修建起既居住舒适,又具观赏性、区域协调性的住房,且使得此类房屋建五十年以上不会落后。陈良宇的目标是把上海建设为一个中心城周围环绕九个新镇,一镇一貌又各具风韵的国际化大都市。[67]

治理污染

苏州河(吴淞江)是上海的一条重要河流,在20世纪早期因为水质优良而被作为上海市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河流两岸也曾是重要的鱼米之乡。然而,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向苏州河的排污迅速增加,导致到1980年代苏州河出现了严重的污染,河水严重黑臭,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上海城市环境,也对市民生活造成很大干扰。为此,从1980年代末开始,上海市政府逐步展开了苏州河污染的治理工程。陈良宇主政时期,强调要为上海市民造福,大力加快治污的速度,期间,苏州河污染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顺利完成,三期工程也有序展开,长期困扰上海的苏州河水质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河水黑臭现象消失,河流生态得到恢复,而苏州河两岸的景观面貌也得到很大改观[68][69]

福利措施

陈良宇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上海市各项社会保障机制趋于完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福利与权益得到较为切实的保障,主要包括:进一步健全了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措施以增加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收入和努力增加就业机会等[70]。另外,在2003年中国SARS事件期间,在同样属经济较发达、人员流动量大的地区和广东的疫情都大规模爆发并一度引发社会恐慌的情况下,上海市却因防控措施得力未发生大范围人员感染[71][72]。据统计,截止2006年,上海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668元和9213元,分别为中国大陆平均水平的1.76倍和2.59倍,位居各省市第一位[66]

科教兴市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依赖廉价劳动力和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制约。为此,陈良宇认为应当提高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成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73]。同时,陈良宇认为要实行“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市”战略[74],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期间,上海市教育和科研经费投入比重逐年增加,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达14年。另外,陈良宇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加强环境保护。以上这些措施,使上海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并形成和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期间上海经济保持两位数成长,而能耗年增仅约5%[75][76]

融入世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对外开放方面,陈良宇主持谋划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建设及准备工作,制定多项措施促使各国政府支持上海申办世博会和吸引各国场馆进驻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事务取得重大进展,确认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目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2002年12月3日,陈良宇作为市长在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会议上就上海的相关申办情况作了陈述报告,随后评委会对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进行了投票。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上海以54票对34票击败韩国丽水,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77][78]

同时,陈良宇把一级方程式赛车大奖赛引入上海,增加上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陈良宇制定措施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并吸引1949年后离开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迁回上海,以此扩大上海的对外开放水平[79],提高上海的国际透明度,努力缩小差距,加快上海重建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80]

文化传承及方言保护

上海曾被誉为是“失落的文化高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陈良宇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灵魂与活力源泉,注重弘扬和复兴上海的特色精品文化,并强调对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81][82][83]。另外,上海从19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相对地,以上海话为核心的上海乡土文化(海派文化)却日渐受到压缩,处境日益严峻。作为上海市领导,陈良宇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比较灵活弹性的方法对乡土文化及上海话进行了相对有效的保护,获得了上海市民的肯定[84][85]

对口支援及区域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市的负责官员,陈良宇主张上海应在发展好自身的前提下服务全国,支援其他兄弟省市的经济建设[86],在其任内,上海对外援助和经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相互间人员往来和学习交流也日趋活络[87][88]

负面情况及争议行为

2003年后上海房价快速上涨

陈良宇主政期间,亦有部分负面评价与争议。房价上涨较快,住房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房地产泡沫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愈发受到重视[89];市政建设中动迁安置的粗暴行政和违规现象,尤以静安区东八块的拆迁问题备受争议[90][91]

政争罢黜

如履薄冰

陈良宇接任上海市委书记后不久,中共十六大进行了中央领导班子换届,陈良宇一直不被新掌权的中央政治局信任,另外,时任总理温家宝上任后即推行大规模的宏观调控政策,而陈良宇却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尊重各地具体情况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反对过多予以行政干预,并对中央的宏调政策予以抵制,陈良宇认为温家宝的宏觀調控將令中國錯過發展機遇,要溫家寶為此負上政治責任[92]。另一方面,新一届政治局也意图削弱打击与不属于自己派系但却握有一定实权的“上海帮”。以上两点,被视为陈良宇遭罢黜的诱因[93]

社保案起

2002年,新任上海市长的陈良宇意图通过投资以扩充上海社保基金从而抵偿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于是便通过社保局长祝均一以借贷合同名义委托投资者张荣坤利用约34.5亿元的社保基金进行投资活动,但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挪用社保基金。2002年至2006年,张荣坤通过买断长三角一带多条高速公路的经营权等方式使其名下的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资产的从约40亿猛增至超过136亿[94]。2006年初,在原上海市委书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因病不得不离职休养后,中共中央开始调查上海社保基金案件,6月中纪委陆续派出130多人的强大调查组进驻上海,并采用安插卧底、隔离讯问、个别谈话等手段进行调查[95]。随着调查逐步深入,祝均一、张荣坤等相继落马,案件嫌疑便渐渐指向陈良宇[96]

去职受审

依据中纪委调查报告,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免去陈良宇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停止其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2007年7月24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黃浦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員会分別罢免陈良宇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代表资格。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建议,撤销陈良宇的人大代表资格。10月12日,中共十六届七中全会确认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2008年3月25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良宇涉嫌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一案。2008年4月11日,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三项罪名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刑期至2025年7月25日止[97][98][99]

狱中境况

陈良宇的辩护律师高子程和陈的家人均认为18年的判决对其处罚过重,并力主上诉,但陈良宇对待判决反应平静且最终放弃上诉,陈良宇认为上诉也还是如此[100]。陈良宇被判刑后,关押在秦城监狱,编号是0702,号码含义是2007年收押的第二名涉案高级官员。依据判决,除非获得保外就医,陈良宇最早将于2016年出狱[101]。不同于普通的监狱,秦城监狱的待遇较为特殊[102]。陈良宇被关押在面积约20平方米的一个套间内,拥有独立的洗浴设施,并配备有洗衣机、写字台等;在狱中囚犯不穿囚服,仍可着西装,但一般不系领带;在作息上,囚犯虽无自由,但可以读书、看报和看部分电视,也有独立放风的时间,陈良宇常常会选择打太极拳[103]

上海震荡

上海社保案造成一大批长期在上海市任职的官员遭调离、免职及查处,而许多未有上海本土执政经历的外地官员被委任到上海[104]。而陈良宇事件也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6年的增速下降了至少一半,而飞机制造等传统的上海优势产业也受到不利影响[105],其中在陈良宇被免职后的2007年,韩正习近平先后短期任职上海市委书记,上海经济一度维持了发展势头,2007年上海经济成长率达13.3%[106]。2007年底,俞正声任职上海市委书记后[107],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上海原本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迅速消失,各方面发展均陷于停滞,2008年上海经济成长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且结束了两位数成长[108],之后上海经济成长持续衰退,直到2012年,上海经济更是在中国大陆成长垫底,且物价持续上涨而房价上涨更为迅速[109][110]。俞正声任职期间,上海市民福利保障普遍不佳,与中国大陆的其他城市相比,至2010年8月,上海市民的养老金水平已经低于中国大陆平均水平,上海公务员也多年没有获得收入增加甚至被大幅下调工资,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也低于北京等其他一线城市[111][112][113][114]。另外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无序流入上海市导致了诸多社会矛盾和上海本地市民的权益严重受损,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趋向于怀念陈良宇执政上海时期的政绩,并认定当前上海诸多社会矛盾就是因为陈良宇被政治斗争牵连下台引起的[115]。同时,一些上海市民眼见香港的高度自治和繁荣,要求上海自治,实现“沪人治沪”[115][116]。有部分人士提出了“重新定位上海”的设想,称上海可以借鉴香港的特别行政区体制,并且希望能“走出现有的行政模式”[117]

波及全国

从全国层面看,中共中央高层通过陈良宇案所达到的震慑效果,使地方官员等不敢再对中央提出反对意见,因此从2006年陈良宇遭免职后,中国很长时间未出现具有改革性的地方政策或发展思路,直至薄熙来重庆主政期间推行重庆模式为止。而另一方面,在陈良宇被免职后温家宝政府宏调政策得以在全国畅通[118]

冤案质疑

在陈良宇被判刑以后,民间呼吁“释放陈良宇,停止权力斗争”、“陈良宇案是冤案,应当尽快平反”的呼声不绝于耳,坊间认为,陈良宇并不存在贪污,指控其贪污的说辞自相矛盾,陈良宇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119][120]。2014年,上海农业专家,曾经担任过陈良宇父亲电脑教师的张炎夏教授表示,陈良宇受贿、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这三宗罪名均系捏造,其中:所谓陈良宇为父亲受贿房子,其实根本不存在,而陈良宇滥用职权危害社保基金一事,实践已经证明,陈良宇的社保资金投资是正确的,可以避免社保基金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另一方面,张炎夏也指出,操盘整倒陈良宇的人,则是在中共十八大后开展的反腐行动中落马的贪官令计划等人[121][122][123]

逸闻趣事

惊扰小平

1992年春,在邓小平南巡返回经过上海下榻上海西郊宾馆期间,由于事先不知情,即将动身前往英国进修的陈良宇带领几个朋友到西郊宾馆打网球,与负责保卫的中央警卫团战士发生冲撞,并因此在电话中遭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的训斥,所幸由于邓小平年事已高耳朵已经不灵敏,才未对其仕途造成影响[124]

新年挤车

2003年1月3日新年首个工作日,陈良宇带着韩正和上海市政府的一批官员在上班早高峰时段挤了一趟上海的公交地铁,目的是让官员们切身体会交通拥堵问题的严重性,期间,陈良宇几乎和市民贴面交流,在地铁一号线上有市民高兴地说道:“市领导都来挤地铁了,看来改善交通拥挤有望了!”,而在123路公交车上市民在发现市领导后欲给其挪些空位,无奈因公交车太过拥挤而力不从心[125][126]

思想观点

政治理念

陈良宇被认为是当时更具国际视野观的中共领导人之一,其上海主政期间出版了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书中极力淡化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的痕迹[127],并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指导科学,主张要尊重所有的科学,这与当时政府在不同场所强调的保持马克思主义正统性说法格格不入[128]。同时,陈良宇亦反对无谓地争论意识形态,认为执政官员应当更为关心的是如何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能站稳脚跟以及如何能使包括所有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在世界上获得尊重[129]

经济政策

陈良宇较注重维护上海的本地利益,主张上海应先发展好自身才能更好地服务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应当审时度势,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当有所区分合理制定发展政策,反对“平均主义”式的宏观调控,认为杀鸡取蛋最终将导致均贫而不是均富[130]。另外,陈良宇认为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是由于市场因素导致,无法强行靠行政手段压制,而应该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让土地收入所得惠及广大人民,并赞成只要能够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可以对政策有所变通,甚至承担风险[131]

各方评价

正面评价

陈良宇最早酝酿规划的上海自贸区
  • 陈良宇既无红色家庭背景,也没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突进机会,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而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中共官员,在沪任职期间,陈良宇政绩卓著,其努力加速上海经济发展、市政建设和产业升级;提高上海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透明度;尤其改善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注重关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在上海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在陈良宇落马多年后,仍有不少上海网民对陈良宇表达怀念。[132][133][134]
  • 陈良宇推进城镇化的举措虽然不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所乐见,但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却大力主张推进城镇化,并认为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增加民众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从这点看,陈良宇当初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135]
  • 陈良宇擅自动用社保基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成为了高层将其罢黜的理由,然而,从投资本身来说上海社保基金的投资获得了盈利,上海的社保基金亦得到了扩充,而同时期全国社保基金却均处于亏损状态[136][137]。在陈良宇被免职后,中国开启了养老金入市的试点工作,社保基金也被用于投资京沪高铁的建设并参股运营,而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保基金实际贬值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陈良宇的社保投资行为亦属于开拓创新之举,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及合理利用作了探索与尝试[138][139][140]
  • 2013年9月获得立项的中国大陆首个自由贸易区项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早实为陈良宇所酝酿和规划的[141][142]

负面评价

  • 陈良宇案判决书中指出:陈良宇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并且收受贿赂,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以及在担任领导岗位期间生活作风腐化的,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致其中一人三次怀孕,并要求对方做人工流产[143][144]

其他评价

  • 曾有老干部评价陈良宇:“胆子大,态度强硬,能办事,也能闯祸”[145];而《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曾参与皇甫平写作组周瑞金亦指出:“在1980年代,陈良宇是上海市委重点培养的年轻官员,有水平、有能力、有生气、思想解放、办事果断,在任上海市副职官员期间,确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干了不少有益的事,但人是会变的,他身上存在的弱点缺点,非但没有伴随他一帆风顺地升迁得以克服或遏制,相反是得到纵容和发展”[146]
  • 部分舆论及坊间评价认为:陈良宇在中国官员中属于较为有才干和清廉的,其桀骜不驯、重义气的本性以及对官场圆滑处事的缺乏才是其遭到罢黜的重要原因;另外在中国特色的官场大背景下,类似陈良宇的问题在中国官员中所在多有,会否遭到高层惩处往往取决于权力斗争的需要,而陈良宇案不仅如此,更被部分媒体批为是“冤假错案[147]

家族概况

陈良宇出生在上海市祖籍浙江宁波府慈谿县汶溪(今属宁波市镇海区),属官桥陈氏

  • 先祖:洪武山西大同知府陈冲宇,故与前国民党要人陈布雷同族,与台湾民进党陈师孟为远亲;
  • 父亲:陈更华,1924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专业为研究金属疲劳,是中国大陆境内能修理医院X光机的极少数专业工程师,2013年元旦過後去世;母亲:李谋真,通医术
  • 妻子:黄毅玲,是陈良宇少年时代的青梅竹马;儿子:陈维力(原名陈伟励,文革时期意为“伟大领袖的激励”);
  • 二弟:陈良亚,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后并入同济大学);三弟:陈良军,服刑六年,獲保外就醫,但出獄不久就腦溢血離世[148]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 搜狐新闻. 2004年4月24日 [2013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6日).
  2. .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2008年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26日).
  3. . 东方网. 2002年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4. . 东方网. 2005年1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5日).
  5. . 中国解放日报. 2006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6日).
  6. . 央视网. 2013年1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4日).
  7. . 东方网. 2005年1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8. . 中国新闻网. 2006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9. . 头条日报—头条网. 2013年9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7日).
  10. . 中商联播网—《中国商人. 201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11. . 人民网. 2007-07-26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2).
  12. . 人民网. 2006-12-29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3).
  13. . 新华网. 2008-04-11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2).
  14. . 美国之音. 2006年9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25日).
  15. . 明镜网. 201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16. . 明报.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17. . 博讯新闻. 2008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8. . 博讯新闻. 2008年4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13日).
  19. . 倍可亲. 201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2).
  20. 施维鉴. .
  21. 施维鉴. .
  22. 施维鉴. .
  23. 施维鉴. .
  24. 施维鉴. .
  25. . 新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20).
  26. . 宁夏机关党建. 2008-07-04 [201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7. . 星岛环球网. 2008年4月12日 [2013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3日).
  28. . 江西省减灾委员会.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4). 原刊於中國江西網,2005-10-27.
  29. 刘艺林教授, 谭杨红, 刘术一, 刘灿阳, 顾展飞. .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 電子書第50頁. 註:此書為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13/4~2015/12期間主辦「上海市中小學『科普校園行』科學家巡講活動」之中刘艺林教授的專題講座「拥挤踩踏预防与应急」的講稿。巡講期間,上海再次發生2014年跨年夜上海外灘踩踏事件.
  30. 王声湧. . 《伤害医学(電子版)》. 2015年3月, 4 (1):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註:作者王声湧暨南大学医学院教授)
  31. 上海史上最严重踩踏事故:1987年陆家嘴事故致66人死,人民網,作者佚名,2015年01月01日(發稿於2014年跨年夜上海外灘踩踏之後的一天,而2014年事故為36死——註)。本文獲多家官媒與門戶網站轉載,包括: . 浙江在線. 2015年01月01日09: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 . 中國西藏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 凤凰网. 2015年01月01日10: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32. . 新浪上海. 2015年01月02日11:07. 原刊於東方網.
  33. 施维鉴. .
  34. . 上海旅游节庆官方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35. 施维鉴. .
  36. . 南方都市报AA04版. 200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37. . 法制周报. 2008年4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日).
  38. . 《东方企业家》杂志. 2003年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1日).
  39. . 亚行上海年会官方网站. 2002年5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官网. 2001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41. . 中国新闻网. 2002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10日).
  42. 徐根宝.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01-01. ISBN 9787532120222.
  43. . 新浪网. 2003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6日).
  4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08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26日).
  45. . 南风窗. 2006年9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46. . 中国上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7).
  47.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08年3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48. .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7年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8日).
  49. . 北京娱乐信报. 2007年1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50. . 中国经济网. 2007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51. . 中国经济网. 2004年1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3日).
  52. . 东方网. 2007年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19日).
  53. . 证券时报. 2007年1月17日 [2013年2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54. . 中国解放日报. 2006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6日).
  55. . 东方网. 2002年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56. . 解放日报. 2005年11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57. . 新华网. 2005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3日).
  58. . 上海招商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59.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002年5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60. . 东方网-文汇报. 2006年7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61. . 文汇报. 2005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2月22日).
  62. . 新华网. 2003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63. . 新闻晨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4).
  64. . 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4日).
  65. . 上海市政府网站. 2005年1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66. 孙海鸣,袁恩桢. .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2-01: P159. ISBN 9787564203733.
  67. . 中国新闻网. 2002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10日).
  68. . 解放日报. 2003年4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69. . 新民晚报. 2004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0日).
  70. . 文汇报. 2005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2月22日).
  71. . 新华网. 2003年5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72. . 中国青年报. 2003年4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73. . 人民日报. 2006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4月17日).
  74. . 人民日报. 2003年4月25日第一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0日).
  75. . 人民日报. 2004年9月2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0日).
  76. . 上海统计网. 2008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28日).
  77. . 上海世博网. 2002年1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1日).
  78. . 中国新闻网. 2006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79.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002年5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80. . 《东方企业家》杂志. 2003年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81. . 中国文化报. 2004年4月5日 [2013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82. . 文汇报. 2006年8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83. . 中国新闻网. 2003年10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84. . 新闻周刊. 2005年10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29日).
  85. . 劳动报. 2006年9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20日).
  86. . 中国青年报. 2004年4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87. . 解放日报. 2003年6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88. . 解放日报. 2004年8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89. . 上海证券报. 2006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8日).
  90. . 房产新闻. 2003年1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91. . 人民网. 2009年7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92. . 苹果日报. 2006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8日).
  93. . 德国之声. 2006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2日).
  94. .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95. . 联合早报网. 2007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5日).
  96. . 南方人物周刊. 2006年8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4月19日).
  97. . 新华网.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20).
  98. . 新华网. 2008-04-11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2).
  99. . 新华网.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9).
  100. . 老年生活报. 2014年1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25日).
  101. . 新华网(北京). 2008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20日).
  102. . 中国新闻网. 2007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1日).
  103. . 羊城晚报. 2009年12月30日 第A06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28日).
  104. . 凤凰周刊. 2011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日).
  105. . 南方周末. 2007年1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7月9日).
  106. . 大洋新闻. 2008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07. . 中国网. 2007年10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2日).
  108. . 中国经营报. 2008年7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09. . 经济观察报. 2012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26日).
  110. . 财新网. 2011年7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111. . 工人日报. 2008年4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5日).
  112. . 工人日报. 2011年2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13. .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14. . 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2011年2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15. . 明报. 2012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116. . YouTube. 2011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5日).
  117. . 南方周末. 2007年1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118. . 博览财经. 2006年10月25日 [2013年7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5日).
  119. . 博讯新闻. 2008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13日).
  120. . 博讯新闻. 2008年4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13日).
  121. . 倍可亲. 201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2).
  122. . 世界新闻网. 2014-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123. . 世界日报. 2014-12-27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24. . 凤凰卫视. 2008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9日).
  125. . 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9).(已失效)
  126. 新年首个工作日早晨——上海市委书记挤车记 存檔,存档日期2006-11-30..人民網. 2003年1月3日.
  127. . 新浪网. 2006年9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128. . 新华社内参部. 2006年9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0日).
  129. . 新华社内参部. 2006年9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0日).
  130. . 新华社内参部. 2006年9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0日).
  131. . 新华社内参部. 2006年9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0日).
  132. . 中国网. 2006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3日).
  133. . 信报. 2014年7月29日 [2017年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月29日).
  134. 余杰. . 纵览中国. [2017-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中文(中国大陆)‎).
  135. . 新京报. 2012年1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8日).
  136. .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137. . 南方都市报. 2008年4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30日).
  138. . 中国公路网. 2007年1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3日).
  139. . 搜狐新闻2012全国两会专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3).
  140. . 辽宁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11日).
  141. . 头条日报—头条网. 2013年9月30日 [2014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7日).
  142. . 中商联播网—《中国商人. 201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143. . 北京: 京华时报. 2008年3月28日 [2013年2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5日).
  144. . 观点地产网. 2008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2日).
  145. . 《财经》杂志. 2012年3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日).
  146. . 凤凰卫视. 2008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9日).
  147. 施维鉴. .
  148. . 《人物周报》2008年第13期.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9).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陈良宇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zh;zh-hans;zh-hant|

  1. 陈良宇受贿、滥用职权案}-

参见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黄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书记
2002年-2006年
繼任:
韩正(代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前任:
徐匡迪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2001年-2003年
繼任:
韩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