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謙
陳福謙(闽南语:;1834年-1884年),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為清代臺灣商人,出身鳳山縣苓雅寮莊(今日高雄市苓雅區)[1],曾在旗後(今高雄市旗津區)開設「順和行」[2]。為高雄陳家奠定基礎的陳中和曾在「順和行」當過學徒,並受到陳福謙賞識而予以栽培,但在陳福謙去世後陳中和受其後人排擠而離開順和行自立門戶[2]。
陳福謙 | |
漢字 |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陳福謙 | |
---|---|
出生 | ![]() |
逝世 | ![]() |
墓地 | 覆鼎金公墓 |
居住地 | 高雄市 |
组织 | 順和行 |
儿女 | 陳日翔(長子) 陳文遠(次子) 陳日光/陳筱竹(三子) 陳日華/陳和智(四子) 陳日瑄/陳和信(五子) |
亲属 | 陳北學(弟弟) 陳文欽(孫子,陳和信子) 陳吳貞(陳和信妻) |
簡介
陳福謙早年以替人撐船營生,後來累積資金改從事賣米行業[1],之後在打狗於清同治二年(1862年)開港後,他便在旗後開設順和行經營蔗糖買賣。由於他藉由貸款給蔗農而掌握了甘蔗的供給[註 1],並擁有自己的糖廍來進行加工,最後掌握了打狗地區的糖業而致富[2]。
1865年,陳福謙取得英商德記洋行買辦,於府城、打狗設行號,販糖也兼賣布匹、五穀雜糧與鴉片。到1874年時,陳福謙事業版圖已擴張到日本,於日本橫濱、長崎、神戶設分行,在臺灣廣開七十二行郊,連後山臺東都設有據點。
陳中和於1868年十五歲時進入順和行,受到陳福謙的賞識與重用,在順和行「七十二行郊」中即由陳中和擔任總家長[1],曾派他率領船隊到福州、廈門、香港、廣州等地,甚至是日本橫濱販賣蔗糖。而後陳福謙又接受陳中和的建議,成立「和興公司」,在日本大阪、神戶、九州等地設置「分棧」,拓展在日本的市場[2]。
後來在光緒十年(1884年)時,陳福謙在四十九歲的壯年時期去世。他原有提拔陳中和之意,遺命「中和必須重用」,但去世後其次子陳自然不認同此一想法,與陳中和之間常有摩擦,於是最後陳中和自立門戶。之後因經營不善,順和行的地位遂被取代[1]。
家族
陳福謙家族的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於五世祖陳祖武時來臺[註 2],其子陳貨為六世祖,亦即是陳福謙之父[1]。陳貨原居於阿公店(今高雄市岡山區)的後紅,後遷至苓雅寮下寮,人稱「後紅陳」[1]。其弟名陳北學(又名悅周,1840-1908)在陳福謙死後,家族產業半由其弟承接。[3]
陳福謙五子陳和信之孫女陳碧華,嫁給侯雨利長子侯永都。另陳和信之孫陳國振,娶侯雨利三女侯玉嫌。陳國振為臺南紡織元老,曾任南紡董事。陳國振之子陳鴻模於2015年出任南紡總經理,2019年退休。[4]
其他
註釋
- 陳福謙的貸款性質實為預買,他在蔗苗長出時即派人到田裡估價給予第一次貸款,等收成後再給予第二、三次的貸款[1]。
- 其家族一、二世祖名諱不可考,三世祖名參,四世祖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