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和
陳中和(闽南语:;1853年3月18日-1930年8月8日)是打狗(後稱高雄)苓仔寮出身的台灣資本家,籍貫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曾經營米糖出口,是日本統治時期的糖業公司「臺灣製糖」的投資者。後來也經營「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以及「打狗整地株式會社」等,也曾擔任過第一屆的高雄州協議員。
陳中和 | |||||
---|---|---|---|---|---|
![]() | |||||
出生 | ![]() | 1853年3月18日||||
逝世 | 1930年8月8日![]() | (77歲)||||
墓地 | 五塊厝(舊址) | ||||
国籍 | ![]() ![]() | ||||
职业 | 商人 | ||||
儿女 | 陳啟貞(養子) 陳啟瀛(次子) 陳啟南(三子) 陳啟峰(四子) 陳啟滄(五子) 陳啟川(六子) 陳啟琛(七子) 陳啟清(八子) 陳啟安(九子) 陳啟輝(十子) 陳聘(長女) 陳英(次女) 陳柳(三女) | ||||
父母 | 陳金花(父親) 沈氏(母親) | ||||
亲属 | 張仲護(女婿) 李開榮(女婿) 鄭宏成(女婿) 黃金川(媳婦) 陳來和(祖父) | ||||
汉语名称 | |||||
繁体字 | |||||
简化字 | |||||
|
生平
陳中和初期於同鄉陳福謙先生在旗后開設的「順和行」學習貿易,後來陳中和憑藉其經辦業務的長才,出任「七十二行郊」總管家(總經理)。陳福謙辭世後,他更於1887年(光緒13年)自行創立「和興行」。他早年便已於中國沿岸福州、廈門、廣州、香港等地,進行市場調查及嘗試島外輸出作業,以擴展糖業市場。
1873年(同治12年),陳中和首度由旗后押運450噸紅糖赴日本橫濱;回航時,再載運布匹、石油及日用品等返台販賣,從此確立貿易方向。「和興行」成立後,在打狗(今臺灣高雄)、香港、橫濱三地經商,累積不少財富。
1884年,舊東家陳福謙逝世。據稱陳福謙逝世前曾謂:「中和必須重用」。然而其次子陳自然不認同此一想法,與陳中和之間常有摩擦,於是最後陳中和自立門戶。之後因經營不善,順和行的地位遂被取代。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5月,日軍登陸臺灣。10月,日軍抵打狗。陳中和出城迎接乃木希典中將的軍隊。此項功勞,在1897年(明治三十年)12月15日,日本賞勳局曾賞勳六等的「瑞寶章」。
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陳中和出面「招降」林少貓,使林少貓「義軍」被安撫在後壁林庄。日後林少貓方與日本政府激戰而亡。陳中和去世後,當時高雄州協議會員、「澎湖廳民會」代表陳光燦及「高雄鼓善社」的陳江力,都曾在祭文中述明:「帝國領台,皇軍剿匪,民心恐剽,逃竄一空,公明大義,為國家盡忠良,為地方保安寧,曉示皇軍紀律絲毫無犯,使民眾安居樂業,其造福於地方,又足為吾人感念而追悼者四也。」「林匪跋扈,人民苦痛,公以恩德兼施,協助官憲,功誘歸誠,上得以報國家之私,下得以盡地方之責,迄寵受。」[1]
在1925年,因為「新興製糖會社」的擴展而要求轄下佃農交還土地,而引起了黃石順領導的佃農團體與簡吉所領導的鳳山農民組合反抗。其家族後代至今仍然擁有高雄市區的許多土地。
陳中和於1930年(昭和5年)病逝,享壽七十七歲,同年12月20日葬於墓園所在的五塊厝。
家族
陳中和家族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而陳中和本身共育有三女十男,其中二男陳啟瀛和五男陳啟滄在1908年時病歿。其他的兒子依序有陳啟貞、陳啟南、陳啟峰、陳啟川、陳啟琛、陳啟清、陳啟安與陳啟輝[2]其中陳啟貞為養子。[3]。女兒則有陳聘、陳英及陳柳[4]。陳啟川是前任高雄市市長;孫陳田錨為前高雄市議會議長;曾孫陳建平則是前任立法委員,三人皆屬中國國民黨。
参考文献
引用
- 馬非白,陳田錨的祖父是漢奸嗎?,1984年5月5日,雷聲週刊
- 宮崎健三. .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1.
- 趙祐志. . 臺灣文獻.
- 戴寶村. .
书籍
- 《台灣歷史辭典》
- 《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
外部連結
- 馬非白,陳田錨的祖父是漢奸嗎?,1984年5月5日,雷聲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