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橡園

雙橡園英語:),是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古蹟建築,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有財產。於1937年至1978年間,作為九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官邸,而後輾轉為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購回,並於1986年2月5日由美國政府依其歷史背景及建築特色列入國家史蹟名錄

雙橡園
Twin Oaks
雙橡園後院
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位置
地點3225 Woodley Road
 美國華盛頓特區西北區
座標38°55′54″N 77°3′50″W
建於1888年
建築師Francis Allen
建築風格殖民地復興建築
管理部門中華民國外交部
NRHP编号86000153 [1]
收錄日期1986年2月5日
雙橡園前院
雙橡園後院,草坪有中華民國國徽裝飾

歷史

1888年至1937年

雙橡園最初屬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將軍尤萊亞·佛瑞特,也是第一屆美國國會議員,馬里蘭州代表團成員之一。1888年,佛瑞特的後人葛林將該地賣給波士頓豪門後人加德納·格林·赫巴德,他是國家地理學會的創辦人,也是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的岳父。

赫巴德後來以三萬美元委任當時著名的留學巴黎的建築師理查·亞倫為其家族設計夏日別墅,而赫巴德一家則住在華府杜邦圓環。理查·亞倫設計了擁有廿六個房間的喬治復興風格豪宅。此外,雙橡園其實是華府裏唯一保留新英格蘭現代木屋架構及其風格的建築。

1930年代時期,赫巴德家將其別墅租給一些名人,如海軍少將大衛·英格斯及最高法院檢察總長詹姆士·畢格斯。1937年8月,新任的中國政府代表王正廷大使向赫巴德家承租該處,並於翌日遞交國書給時任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根據一項資料載述,王正廷大使先看過位於十九街和P街的中國大使館後,決定在克里夫蘭公園承租一間夠大的木屋作為官邸,以讓其夫人及兩位女兒一同居住。

1937年至1978年

過去十年間,赫巴德家繼續將雙橡園租給王正廷大使及繼任大使胡適魏道明。前者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傑出思想家,亦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後者則是於大使任內與美國簽訂中美新約,廢除近百年來美國在華之不平等特權。1947年,顧維鈞大使以中華民國政府名義以四十五萬美元向赫巴德家購置雙橡園。

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雙橡園產權繼續歸屬中華民國政府,但至1978年12月15日,美國卡特總統宣佈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取代原本與中華民國之正式關係,雙橡園作為大使官邸之功能暫告一段落。

自1937年至1978年間,總共有九位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居住於雙橡園內。在此期間,雙橡園亦作為大使宴請美國國會議員和各國駐美使節團之場所,到訪名人包括時任眾議員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傑拉爾德·福特。至今,雙橡園依舊作為中華民國駐美國代表宴請美國政要及他國使節的重要場所。

自1937年起,許多美國國務卿約翰·杜勒斯迪安·魯斯克喬治·舒爾茨,甚至是克林·鮑爾都曾以正式官方身份或私人身份造訪雙橡園,也因此許多重要條約與協定均在園內協商與簽訂,其中亦包括《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78年至1982年

卡特總統無預警宣佈自1979年1月1日開始將中止與中華民國之外交關係,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完全外交關係的前七天(1978年12月23日),發生雙橡園轉售美國民間組織自由中國之友協會的歷史一聞。由於擔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會強佔中華民國原在美國資產,因此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委託羅斯福總統首席智囊,同時也是國民政府堅定支持者的湯瑪斯·柯克倫將雙橡園及大使館、武官處房舍以20美元象徵性的出售給美國參議員貝利·高華德主持的自由中國之友協會(Friends of Free China Association)[2][3];由於卡特總統認為雙橡園應交給中共,沈劍虹大使判斷唯有透過立法才可保全國產,經過參議員David Boren和眾議員Robert Lagomarsino的幫助,終於立法通過,美國國會於1979年4月通過《台灣關係法》,根據該法條,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舉,不應影響「臺灣統治當局」(即中華民國政府)在1978年12月31日之前取得或特有的有體財產或無體財產的所有權,或其他權利和利益,也不影響臺灣當局在該日之後所取得的財產。一年後,該協會以周轉不靈為由,分別賣掉大使館(現為海地駐美大使館)和武官處(現為布吉納法索駐美大使館)後,亦打算出售雙橡園,方才由中華民國政府以二百萬美元從該協會購回雙橡園,並在1986年2月5日向美國內政部註冊申請列為古蹟[4]

2000年之後

2011年起恢復在雙橡園舉行雙十國慶酒會。

2015年1月1日,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在此地舉行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首次的元旦升典禮[5][6]。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馬緯國表示總統馬英九對這件事“深感欣慰”,也肯定外交人員多年努力的成果[7]。然而美國國務院表示,未先被告知要舉行升旗典禮,強調美國與台灣沒有外交關係,此舉不符合美方的外交政策[8]美國在台協會發表三點正式聲明,希望台灣方面確保這類事情不再發生[9]。部分親中華民國民間人士則對升旗典禮明確表示肯定,並對美國政府反對升旗一事表示抗議[10][11][12],《黃花崗》雜志社經讀者建議向白宮網站“我們人民”發起聯署要求美國政府改變外交政策[13][14]

注釋

  1.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9-03-13.
  2. Dickey, Christopher. . The Washington Post. 1978-12-29 [2015-11-14].
  3. Dickey, Christopher. . The Washington Post. 1978-12-28 [2015-11-14].
  4. 把白川當恩人 雙橡園鬧笑話,聯合報
  5. .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2015-01-02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台灣)‎).
  6. 曹郁芬. . 自由時報. 2015-01-02 [2015-01-03] (中文(台灣)‎).
  7. . 中時電子報. 2015-01-02 [2015-01-11] (中文(台灣)‎).
  8. 曹郁芬. . 自由時報. 2015-01-07 [2015-01-07] (中文(台灣)‎).
  9. 曹伯晏. . 自由時報. 2015-01-07 [2015-01-08] (中文(台灣)‎).
  10. 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 (PDF). 黃花崗雜志社. 2015-01-09 [2015-01-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16).(繁體中文)(英文)
  11. 劉屏. . 中時電子報. 2015-01-08 [2015-01-11] (中文(台灣)‎).
  12. . 自由亚洲电台. 2015-01-07 [2015-01-11] (中文(简体)‎).
  13. . We the People. 2015-01-15 [2015-01-21].(英文)
  14. . 自由亚洲电台. 2015-01-21 [2015-01-22].(简体中文)

參考資料

  • 《雙橡園的故事》,民視台灣演義
  • 《錢復回憶錄》,錢復著,天下出版
  • Cleveland Park, By Paul K. Williams and Kelton C. Higgins, Arcadia Publishing.
  • Woodley and It's Residents, By Al Kilborne with a Foreword by Walter Isaacson, Arcadia Publishing.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雙橡園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