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無生道場

靈鷲山無生道場,是一個三乘合一佛教道場。位於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福隆里靈鷲山(雪山山脈北端的首座山峰荖蘭山(鷹仔山)之近旁)、最高點海拔約387公尺,即在福隆近郊。由釋心道法師於八十年代創建。

靈鷲山無生道場
靈鷲山大門
靈鷲山大門
基本資訊
所在地 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福連里香蘭街7之1號
經緯度 25.01772°N 121.97325°E / 25.01772; 121.97325
創建年份 1984年
廟格 三乘合一
相关人物 心道法師創建
靈鷲山道場

創辦人

釋心道原籍雲南,1948年生於緬甸赤貧農村,1961年隨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自緬甸撤往台灣,早年於臺北外雙溪,及宜蘭礁溪、員山一帶塚間苦修;1983年覓地斷食,輾轉來到東北角福隆山區閉關,次年開創「靈鷲山無生道場」。出關後,弘揚「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禪」宗風,以華嚴理念奔走國際,推動宗教交流、跨界對話,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廣「愛與和平、地球家」之使命。

命名

佛典記載,佛陀曾在靈鷲山宣說重要經典、傳授禪宗心法,古印度靈鷲山是為佛法弘傳的重要據點。

福隆荖蘭山在地理與地勢上酷似印度靈鷲山,又以開山和尚心道法師苦修歷程中對「無生之生」有最深體驗,遂以「靈鷲山無生道場」為名。「無生」是指人的本來面目、覺性沒有生死之意,也是佛教徒追求的涅槃境界;「道場」原指佛陀成道的金剛座,也泛指佛教弘法修行的所在。

簡介

靈鷲山無生道場成立於西元1984年,座落台灣東北角風景線上。從台北沿著福隆車站宜蘭方向的濱海公路前進六百公尺左右,是「聖山寺金佛園區」,這裡供奉著三尊經當今泰國國王應准鎔鑄的十四世紀素可泰王朝的國寶金佛—「成功佛」、「圓滿佛」、「平安佛」,目前已從緬甸迎來「放光玉佛」以及「多寶臥佛」兩尊玉佛,將在未來興建「信眾會館」與「香客大樓」供奉,目前僅是以簡單的強化版隔層保護,等待信眾護持。靈鷲山成為在北台灣福隆一帶的心靈地標,也是東北角心靈休憩、宗教藝術人文的參訪勝地。

「金佛園區」繼續往宜蘭方向前行約二百公尺的右手方是荖蘭山的入山道路,一路挺進直達靈鷲山無生道場的四大名山道場,環山朝山步道圍繞總本山所在地的心臟一隅,為當年緣起於心道法師斷食閉關的「法華洞窟」。這裡,觸目是紅瓦石屋,山間林道的石板路,錯亂著青斗石雕的五百羅漢,石砌舍利塔林,以及來自斯里蘭卡的摩訶菩提聖樹幼苗、緬甸白玉石佛像等,諸種神聖的緣起聖物,點綴在自然壯闊、純樸寧靜的山海之巔,靈鷲山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處安頓身心的角落,更是為世界示現著一處以推動生態倫理、和平教育為特色的心靈聖地。

景點

無生道場規劃有「宗教文化教育園區」,配合自然環境的環山朝山步道圍繞著「四大名山」景觀。其他景點還有鷲首石、法華洞、天眼門、舍利塔林、大禪堂,以及錯落山間林道的青斗石雕的五百羅漢

宗教文化教育園區:以無生道場為基礎,包含福隆濱海的「聖山寺金佛園區」重建計畫,園區內有來自斯里蘭卡的國寶「摩訶菩提樹」,及以經泰國國家認證鎔鑄複製十四世紀素可泰王朝三尊等高國寶金佛──成功佛、圓滿佛、平安佛作為供奉主尊。整體宗教文化教育園區以復興「那爛陀大學」學風為旨,規劃有三乘法脈學院、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等。

圖片

靈鷲山頂眺望三貂角

參考書目

  • 《靈鷲山外山》陳大為、鍾怡雯合著 臺北市:遠流,2002【民91】初版 ISBN 957-32-4768-2

關連書目

  • 《心靈解碼》(宗博出版)
  • 《聆聽—回佛對談實錄》(宗博出版)
  • 《喜歡生命》(九歌出版社)
  • 《感受台灣心希望》(張老師文化出版)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靈鷲山無生道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