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碼

香港健康碼英語:,簡稱港康碼[1])是香港一項討論中的手機應用程式,經讀取後可確認與證明持有人健康情況。有關程式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間開始討論,被醫學界,飲食界部分人士質疑做法不科學,人權組織批評為「社會信用系統」,不過建制派多個政黨均表示支持。

歷史及發展

2020年5月,香港大学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认为,粤港澳已有條件放寬跨境限制。他还同时认为,香港政府可引入澳門及中国內地部份地區的「健康碼」,以代替现有的檢疫措施,而且健康碼手機程式已包括核酸檢測報告在內,跨境者毋須再出示一紙健康證明[2][3]

6月1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將公布粵港澳三地互認健康碼的詳情[4],以恢復粵港澳三地人流。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澳門政府商討將近達成協議,如三地達成協議,且疫情又持續穩定,则最快在一周内公布具体信息[5]。而公布健康碼的详情则一度推迟。有媒体称详情公布时间再推迟至6月27日或28日,惟澳门不在互认范围内,现阶段只可用作粤港通关,待试行顺利后,再把澳门纳回计划内[6]。 由于香港疫情进入7月有所反覆,“香港健康码”将押后至8月推出,粤港澳健康码互通计划亦会重新研判[7]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8月2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若香港疫情穩定後,可落實“健康碼”实施,但仅供出入境时使用,且只記錄出入境者個人資料,以及有效的核酸檢測結果,無任何追踪功能。有建制派政黨建議,檢測陰性才可以用「本地健康碼」進入餐廳處所,林鄭月娥駁斥指不切實際[8][9]

9月28日,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香港已完成「健康碼」系統測試,但仍需待疫情穩定才可推行。他还表示推出健康碼初期會有一定數目的配額,只會開放予經商及探親,不包括旅遊,且需提前上網預約登记[10]

各方反应

建制派

民建聯要求盡快推出粵港澳三地「健康碼」互認措施 (2020年6月15日)

2020年8月9日,多個建制派政黨,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代表召開聯合記招,建議推出健康碼互認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病毒防控。[11]经民联更明确提出限制未有健康碼的人士,于14天内出入食肆、商场等公共地方。[12]

醫學界

  •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认为,以健康碼作防疫措施「無任何科學證據」,其他地方並無相關成功經驗,亦與流行病學分析存在矛盾。2019冠状病毒病的潛伏期不定,假如檢測時無發現,但其後病發前四處去結果引發超級傳播的話,無人能夠負責這並非政見問題,而是有害防疫,科學上不可接受。梁又認為,若要回復如常,先要「撲火」控制好今次疫情,同時要防止輸入個案。[13][14]
  •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若健康碼要發揮作用,至少要每星期接受檢測,才能確保對病毒呈陰性。蔡堅指,若不能做好配套,健康碼只會淪為「有錢人的活動」。[13]
  • 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提到,所有足跡均可被政府記錄使用,即使民主社會都一樣會有爭議,被人一掃便得知行蹤,感覺非常不安全。[13]医管局员工阵线的主席余慧明則批评,港府至今不落实全面封关,继续豁免部分入境人士的隔离检疫要求,无法从根本上堵截病毒。港府推行的限聚令、健康码等,都不是防疫措施,而是限制市民自由的“政治幌子”。[12]
  • 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也表示,这并非好的“解封策略”,更直指健康码不是防疫措施,而是经济安排。他认为目前应检视边境的漏洞并尽快堵塞,令社区不再出现传播链,就可以有条件放宽防疫措施。[12]

飲食界

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批評政府完全不知社會現況,假如食客以為自己冇事,然後再次爆發疫情,結果無人能夠負責,又反提議封關抗疫才是最重要。[13]

人權組織

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表示,若香港真的推行健康碼,將代表部分市民「被分類」,可能給予政府對市民分類,限制市民使用部分政府服務,做法接近中國的「社會信用系統」。[13]

資訊科技界

  • 資訊科技界選委黃浩華關注健康碼有否過度收集個人資料,三地政府會如何使用數據,以及訂明資料儲存期限,但種種疑問港府均未有明確答覆。數據庫資料必定送中,但資料出境後,市民的私隱便不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15]
  • 香港資訊科技界工會主席鄧卓文指健康碼強迫港人「自願」把個人資料送中,引起外界對網絡安全的疑惑。[15]

參看

參考資料

  1. .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8-13 [2020-08-14].
  2. 李恩慈. . 香港01. 2020-05-12 [2020-05-13] (中文(香港)‎).
  3. . 明报. 2020-05-13 [2020-05-13].
  4. . 香港电台. 2020-06-11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中文(香港)‎).
  5. . 明报. 2020-06-11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中文(香港)‎).
  6. 张泳; 伍轩沛. . 大公报. 2020-06-23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7. . 大公报. 2020-07-09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8. . 香港01. 2020-08-21 [2020-08-21] (中文(香港)‎).
  9. .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8-21 [2020-08-21].
  10. . 明報. 2020-09-29 [2020-09-30].
  11. .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1).
  12. .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13. .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14. .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15. .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