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8][註 4]是一次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疫情[9]。疫情最初在2019年12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被发现,隨後在2020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逐漸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10],被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形容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面临的最严峻危机[11][12],也曾被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形容该病的影响甚于世界大战[13]。截至2021年2月21日,全球已有192个国家和地區累计报告逾1.11亿 例确诊病例,其中逾246万人死亡[6],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世界各国对该病病死率的估计值差异甚大,截止2021年2月8日,多数国家该病的观测病死率在0.5%-5.0%之间[14][註 5],全球初步修正病死率约为2.9%[16]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截至2021年2月17日各地每十萬人均確診率
  •   超過10,000宗
  •   3,000-10,000宗
  •   1,000-3,000宗
  •   300-1,000宗
  •   100-300宗
  •   30-100宗
  •   0-30宗
  •   無個案或數據
人均死亡率
截至2021年2月9日各地每百萬人均死亡率
日新增個案總數
截至2020年12月7日各地七天平均新增個案總數

美国安慰号医疗船重症监护病房的一名的护士在治疗患者(上)
中国武汉塔子湖体育中心改造的方舱医院(中左)
香港市民佩戴并排队等候购买用于个人防护的口罩(中右)
伊朗哈马丹的临时墓地正在埋葬病亡者(下左)
菲律宾帕赛市比拉莫尔空军基地卸下中国捐赠的抗疫物资(下右)

疾病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病毒株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
地点 世界
指示病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12月1日)(已知)
首次发现日期2019年12月26日
病毒来源可能是蝙蝠[1][2]
原发疫源地暂不明确[註 2],证明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最早的源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科学》的報導亦佐證此一說法,故大概率排除了華南海鮮市場為首發地[3][4][5]。該篇《科学》刊载的报道亦认为,在2019年12月下旬於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發現大量病例前,該病毒可能已經在武漢或其他地區悄悄地傳播,又指該病毒的实际来源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4]。</ref>
首次爆发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
30°37′11″N 114°15′28″E
持续时间2019年12月1日 (2019-12-01)至今[註 3]
(1年2个月2周又6天)
统计
确诊111,052,160[6]
死亡2,460,186[6]
治愈62,598,214[6]
 医学声明 

統計数据:

截至2021年2月21日[6]

世界卫生组织統計数据:

截至2021年2月19日[7]
非洲 · 亞洲 · 欧洲 · 北美洲 · 大洋洲 · 南美洲 · 南極洲

目前研究表明,2019冠状病毒病最早可能于2019年10月至11月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并开始传播[17][18][19],而目前明确已知的首宗感染個案于2019年12月1日在武汉市发病[20][註 3]。首位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可能出现于12月12日[23]。12月26日,武汉市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医生张继先最早发现和上报此不明原因肺炎,并怀疑该病属传染病[24][25][26]。2020年1月13日起,疫情陸續蔓延到泰國日本韓國等相邻國家[27][28][29],至1月21日则波及到亚洲以外的美國西雅圖[30]。1月23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采取疫区封锁隔离措施[31][32],这是近代公共衛生史上第一次对千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采取封锁措施[33]。在1月30日,中国境外有3个国家證實出現社區传播,而世界衛生組織亦于当日宣佈疫情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中旬,中国大陆的疫情达到发展高峰,而2月底義大利、韓國與伊朗三國的確診人數急速增加。2月29日,世卫组织将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提升为「非常高」[34]。3月11日,歐洲與中東各國都出現了大量病例,世卫组织宣布此次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35][36][37]。此后欧洲[38]、南美洲[39]先后被宣布为本次大流行的中心。10月5日,世卫组织表示,根据“最确切推算”,全球约10%的人口可能已感染病毒[40][41]

导致本次疫情的疾病2019冠状病毒病,由感染病原体至症狀浮現之間的潛伏期平均為5至6天,一般情況下由1至14天不等[42],有个别病例可达24天[43];即使沒有發燒,沒有感染跡象或僅有輕微感染跡象的感染者也可以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症狀篩查無法有效檢測[44][45];且轻症患者症状类似于同期流行的流行性感冒,因而易导致患者、家属及政府误判。同时,虽然2019冠状病毒病主要通过人近距离接触传播,但该病亦已经被发现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环境因素传播。这意味着它比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的疫情更難控制[46][47]。實際上,這次疫情僅花四分之一的時間就造成沙士事件十倍的确诊數字。疫情危機爆發的初期,亦遇上全球醫療與民生用品因為恐慌性消費導致供應不足、傳布假新聞與針對不同族裔的種族歧視等問題。而疫情扩散对全球航空旅游娱乐体育石油市场金融市场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针对2019冠状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办法尚不明确[48]支持性療法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49],对轻症患者可以使用瑞德西韦[50][51]等广谱抗病毒药物以降低转重以致死亡的概率;重症患者则可以使用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52][53]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保持人及物表面清洁可以有效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传播。全世界目前有至少57种2019冠状病毒病的预防性疫苗正在处于试验阶段[54],其中6种疫苗可供紧急使用[55][56],截至2021年1月20日,全球已施用5450万剂COVID-19疫苗[57],但目前尚无完成临床试验并可供大众安全使用的疫苗;而与此同时,2019冠状病毒病的病原体亦已经出现至少2次变异,传染性亦急剧增强[58][59]。目前對病毒的研究仍存在知識差距,包括病毒來源、病毒發源地、發病機理、病毒的致病能力等關鍵因素仍不能確定[60]

起源

SARS-CoV-2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

2020年1月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採得樣本後,在1月7日發表檢驗結果,表示「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状病毒[61][62]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上發表報告,指病毒屬於乙型冠狀病毒屬()。乙型冠狀病毒屬是蛋白包裹的正链单股RNA病毒,能夠寄生和感染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在進化樹的位置上,與病毒和類病毒的類群相鄰,但並不屬於和類病毒類群[63]

2月3日,《自然》杂志刊登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的论文披露,在2013年,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云南一山洞里采集的菊头蝠样本,发现了冠状病毒RaTG13,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在整个基因组中与RaTG13病毒有96.2%的一致性[64][65]

2020年2月16日到24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與中國官方於合作調查后,發布調查報告「Report of the WHO-China Joint Mission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公布与新冠病毒基因最相近是ZC45病毒與ZXC21病毒,这是中国军事研究單位全球獨家發現的病毒。 [66]但許多病毒學家表示ZC45與ZXC21和SARS-CoV-2的序列差異大於10%,約有3500個鹼基不同。[67]

原發病例(零号病人)

首位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于2019年12月8日發病、12月12日前往武汉市优抚医院就诊[68][69]。2020年1月14日,黄朝林等人在《刺針》期刊发布的论文指,在当时已有患者中最早出现症状的病例可以追溯至12月1日[20]

2021年1月7日,一项米兰大学科学家小组发布在《英国皮肤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2019年的11月10日对意大利北部城市的一名女性皮肤进行的取样,发现有由SARS-CoV-2引起的病变,确认其感染了COVID-19病毒,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已知发现最早的人类感染SARS-CoV-2病毒。[70][71][72]

病毒媒介來源

学界就病毒的自然疫源尚无定论。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73][74]、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脑科中心研究团队[75]等认为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华南农业大学沈永义团队[76][77][78]香港大学管軼广西医科大学胡艷玲[79][80]等则认为穿山甲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亦有学者认为病毒自然宿主可能是[81],但受到广泛质疑[82][83][84][85]

原发疫源地

最初,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被认为是SARS-CoV-2病毒的发源地,但仍有存疑。

政府及社會在疫情最初期曾普遍相信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新型冠状病毒發源地[86]。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疫情发源地[20]黄朝林等在《刺針》期刊发布的论文指,当时认为属首例的、12月1日发病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患者没有去過武漢华南海鲜市场,最初入院的41个確診個案中有13個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故认为華南海鮮市場并非疫情原发疫源地,但认为武汉市可能是疫情发源地[20]

2月20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发布的论文预印本基于全基因组数据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的演化和传播,亦佐证了華南海鮮市場并非疫情原发疫源地的观点,但认为武汉可能是疫情发源地[75]

另一方面,何大一[87]西莫·加利[88]朱塞佩·雷穆齐[89]等人认为武汉市为疫情来源地。钟南山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疫情源头在武汉,疫情发生在武汉,不等于源头在武汉[90]彼得·福斯特[91][92]科林·伦福儒[91][92]等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疫情源头在武汉,但有95%几率可能来源于广东省[93]

曹彬等认为该病毒的实际来源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94]丹尼爾·露西在《科學》中指出,对动物及其供应商的血液样本、确诊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可能会揭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起源地[94]

2020年4月,英国剑桥大学遗传学家福斯特(Peter Forster)团队4月8日发表于《国家科学院学报》的论文,分析16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基因演化网络,发现有A、B、C三种变异体,其中较原始的A型病毒,主要流行在美国与澳洲,武汉则多为B型,而C型由B型病毒变异,出现在欧洲的早期病例,三种变体均和武汉发现的毒株在遗传学角度相关联[95]

2020年5月,法国东北部科尔马市阿尔贝·施魏策尔医院(Albert Schweitzer hôpital)在2020年5月7日发布新闻稿称该院的米歇尔·施米特医生与他的研究团队检查了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拍摄的2456张胸部X光片,发现第一起和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X光片相似的案例发生在2019年11月16日。施米特医生认为该地区在11月有非常零星的病例发生,到2月底进展缓慢,直到2月最后一周在米卢斯(Mulhouse)的宗教集会上感染案例飙升,再到3月31日达到峰值。但这项研究并未公开具体细节,仅为初步研究,结果仍需讨论。医院已经表示将会对这项研究计划提供更多支持,包括使用生物学数据和住院报告进行深入研究[96]

医学期刊《国际抗菌剂杂志》2020年5月3日刊登题为《SARS-CoV-2 was already spreading in France in late December 2019》的论文。研究人员选取14个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1月16日期间流感疾病(ILI)重症监护室病例,于4月6日至9日重新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发现一名42岁男子的样本呈阳性,该病例与中国缺乏关联,且最後一次國外旅行是在2019年8月去阿爾及利亞,在发病前没有外国旅行史。本文认为法国低估了SARS-CoV-2的流行性,在2019年12月下旬此病毒就可能已经在法国传播,且由于无症状感染者占据总感染数字的18-23%,说明在2020年1月有相当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检出[97]

2020年6月26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发布公告称,该校领导的一个肠道病毒小组的研究人员对当地废水样本做了检测,结果发现在2019年3月12日采集的废水中已有SARS-CoV-2的踪迹,此前该小组的研究人员已在2020年1月15日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了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存在[98]。但此项研究的相关结果遭到不少科学界人士的质疑。西班牙公共卫生与卫生行政管理协会的琼·拉蒙·比利亚比(Joan Ramon Villalbi)博士认为得出明确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他说:“当只是一个结果时,应该要更多的数据,更多的研究,更多的样品来确认并排除实验室错误或方法学问题。”由于该病毒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相似性,有可能导致假阳性[99]。巴塞罗那大學引述研究領導人阿尔伯特·波希(Albert Bosch)表示:“樣本中新型冠狀病毒的含量低,但卻是陽性。”這項研究已送交同儕審查[100]

2020年7月2日,巴西14位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名发布《2019年11月巴西圣卡塔琳娜下水道发现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101]的研究报告,他们在对巴西圣卡塔琳娜州首府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市2019年10月到2020年3月期间的下水道水样分析中发现,2019年11月份的下水道水样中存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这一发现比美洲大陆官方宣布的第一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确诊病例,2020年1月21日美国确诊第一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早两个月,比巴西政府宣布的2020年2月底出现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确诊病例早了三个月[19][註 6]

2020年9月[註 7],英國某研究項目发现,2019年年底或已在全球传播,并且仍在反复发生突变以不断适应其人类宿主。这项研究名为“Emergence of genomic diversity and recurrent mutations in ”,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感染、遗传学和进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研究团队主要来自伦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通讯作者为该所研究员弗朗索瓦·鲍卢克斯(François Balloux)。研究指出,从系统进化估计来看,SARS-CoV-2大流行开始的时间大概在2019年10月6日至2019年12月11日之间,这也大概是其从自然宿主进入人类社会的时间[17]

2020年11月11日,据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參加肺癌篩檢人士身上取得的959個血液樣本中,尋找SARS-CoV-2棘突蛋白受體結合區特定抗體。結果顯示,意大利在2019年9月採集的居民血液樣本中已測出SARS-CoV-2抗體,這意味着SARS-CoV-2在意大利的傳播時間可能要追溯至2019年夏季[102]

2020年11月23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有可能很早就在世界不同的地点和时间傳播[103],只是该病毒在武汉華南海鲜市场最先被发现[104]。而同月亞歷山大·凱庫勒德国电视二台的节目中表示,最初是来自中国,传播到意大利后发生变异。當前在世界传播的大部分為其意大利变异体[58]

定性

2020年

1月15日,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衛授疾字第1090100030號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一為最高,五為最低)[105]

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發佈公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乙類傳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简称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106]。成为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甲型H1N1流感之后中国大陆第五种曾达到此等级的传染病。亦是“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级别中,当前依然有效力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1月23及24日,連續兩天世界衛生組織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在日內瓦召集緊急委員會會議,確定是否將疫情定性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7][108],最後以中國已采取强而有力的控制措施為理由,宣布「为时尚早」[109]。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在發表報告,將在中國對全球構成的疫情風險由「中等」修正為「高風險」[110]。在欧洲中部时间1月30日舉行第三次緊急委員會會議後,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該次疫情构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使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成為有史以來第6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8]

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由「高」上調至「非常高」[111]歐洲疾病控制中心確認,歐盟的風險級別已經從「中等」上升至「中等至偏高」[112]

3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构成全球性大流行的威脅「非常真實」[113][114]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35]

疫情發展

各地病例

全球各地区累計确诊病例报告数量
(2020年1月中至3月)
全球各地区累計确诊病例报告数量
(2020年4、5月)
全球各地区累計确诊病例报告数量
(2020年6、7、8月)
注1:本表仅统计确诊总数10000例以上之国家以及部分指标性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湖北除外的中国大陆地区、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伊朗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土耳其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

注2:确诊病例数包含死亡及治愈病例。 注3: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的数据只包含本土地区,不含属地及其他特殊政区

注4:2020年1月以B表示;2020年2月以C表示;2020年3月以D表示;2020年4月以E表示;2020年5月以F表示;2020年6月以G表示;2020年7月以H表示;2020年8月以I表示。如B31即1月31日。

死亡率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各国家或地区确诊病例数密度(每百万人)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中国大陆与其他地区每日新增病例数对比
  中国大陆每日新增数
  中国大陆以外其他地区每日新增数
  欧洲每日新增数
  美洲每日新增数
  其他地区每日新增数
红色曲线为全球总计病例数

疫情傳播推算

2020年1月20日,即中國武漢一日通報超過100宗新增個案後,香港大學新發病毒性疾病學講座教授管軼認為武漢市政府未查出病毒感染源頭及傳播途徑,故未能成功控制疫情,導致肺炎疫情擴大,憂慮今後有機會出現超級傳播者,令個案再次大幅增加[115]香港中文大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病例大增相信是因為外圍醫院開始快速測試[116],同時表示此次肺炎疫情大約有1/4是嚴重個案,與2003年SARS事件的比例類似,但評估傳播力較SARS更弱[117]

同日下午,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级别專家组召開記者會,中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學家曾光指出100多例病例相对武汉人口來講是少數,他还表示只要做好公共衛生措施,完全可以逆轉。國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專家表示,確定2019新型冠状病毒會人傳人[118],但武漢會有很嚴格的篩查檢測措施,並强調預防和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早發現早治療,確診病例的隔離治療非常重要。他還說此種冠状病毒至今為止没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但是現在正在進行一些動物試驗觀察。由於疫情發生臨近春節期间,鍾南山强調要防止傳播,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並强調疫情不會像17年前SARS造成的社會影響以及經濟損害[119]

2月初,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东尼·福奇認為病毒傳染性相當高,擔憂「幾乎可以肯定會成為一種流行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前總監托馬斯·R·弗里登認為病毒受控的可能性在減弱[120]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緊急計劃執行主任瑞安(Mike Ryan)則相信病毒仍可受控[121],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指疫情仍屬上升期,但推測有望在10-14日內達至高峰[122]。2月11日,預測中國疫情會在2月中下旬達到頂峰,可能在4月結束[123]

2月中旬开始,2019冠狀病毒病开始在大韩民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国开始迅速蔓延,除中国外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超过中国国内新增确诊人数。[124]

3月12日,钟南山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认为如果外国参照中国对疫情给予重视,疫情有望在6月結束。[125]

病例數推算

2020年1月17日,倫敦帝國學院流行病學專家弗格森在網站上發表一篇標题為“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total number of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 cases in Wuhan City, China”(關於中國武漢市2019-nCoV病毒潜在病例總量的估計)的文章,根據國外數據使用費米估算推算截至1月12日,中國武漢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的潜在總數為1723例[註 8][126][127]。1月22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回應認為這是個理論上的最大數,目前來看未有發生此數學模型推算的情況[128]。实际上,上述估计的95%信賴區間为427–4471。[127]

1月21日,香港大學醫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透過更加複雜的貝葉斯數學模型,推算指截至1月17日,武漢可能已有1300多宗病例,若平均估計則有約1680宗,創立總監梁卓偉認為此推算與倫敦帝國學院專家推算可能有超過1700宗個案是相互引證。[129][130]该中心同时推算中國各省市可能已有300多宗武漢輸出的個案,最佳估算是超過100宗,其中北京17宗、上海15宗、廣州14宗、深圳10宗。梁卓偉又估算直至1月31日,武漢外省市有可能再增10宗,並說結果顯示最佳估算是香港無個案,若有至多3宗。[131]

1月22日,倫敦帝國學院使用新數據估計,截止至1月18日,武漢已有4000人感染此病(95%信賴區間:1700-7800)。[132][133]

1月23日,英國蘭開斯特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推出論文,如果疫情不受控制,估計2月4日單單在武漢市感染人數將會在13萬人至27萬人之間[134]

1月26日,中共武漢市委副書記兼市長周先旺指已接獲618宗確診個案,而懷疑個案及發熱門診留觀個案加總有約2700宗,以45%確診率估計,市內確診個案可能還會增加大約1000宗。他又透露由於春運及疫情,已有500多萬人離開武漢,武漢尚有900多萬人。[135]

1月27日,香港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136]香港大學醫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在記者會上表示,利用研究模型,僅考慮武漢「封城」的情況下,推算武漢截至25日已有25360宗可確診,約4.4萬人被感染,又認為武漢「封城」的隔離措施是正確,但未必有效斬斷感染鏈,可能不能再明顯改善全中國疫情,預計重慶北上廣深會有大,各城市疫情將在4至5月陸續到達高峰[137][138][139]

2月1日,梁卓偉與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發表報告,以模型推算1月25日前,武漢已經有75800多人感染新型肺炎,其後傳播至重慶、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若病毒傳播能力不減,武漢疫情將在4月到達高峰,中國多個主要城市可能持續有本地,會隨武漢高峰期後1、2星期後進入高峰[140][141]

2月2日,袁國勇認為若新型肺炎傳播率有1/5,類似流感,而死亡率有1%,則香港有機會有140萬人感染,1.4萬人死亡[142]。2月6日,袁國勇重申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力強,估計香港有140萬人感染是有科學基礎及並不誇張,須採取一切切實可行措施防治[143]

通过对一定区域的居民进行抽取血液样本并检测人体为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的病原体SARS-CoV-2而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有效估算该地区2019冠状病毒病的确诊病例,包括从未表现出症状且未被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占当地人口的真实占比,而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大多症状轻微的特点,这一数值往往比当局公布的确诊病例数高数倍。在疫情原发地武汉市,先前当局采用相应症状配合活病毒检测阳性的方法,得到武汉确诊病例数为50,354人,占武汉当地人口的0.4%;而疫情期间及结束后,南方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团队[144][145]香港大学袁国勇团队[146][14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8][149][150]分别独立通过血清抗体阳性法进行检测,结果均表明武汉全体居民的SARS-CoV-2对应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在4%左右,是公布的确诊病例数的近10倍。在美国,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同样通过血清抗体阳性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底,全美可能感染SARS-CoV-2的居民则为当时美国确诊病例的八倍[151][152]。2020年10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根据“最确切推算”,全球约10%的人口可能已感染病毒[40][41],而当时全球确诊病例只有3300万例,约占全球总人口的0.4%。

影響

經濟

“那些可以放入東西的人,放入些东西(捐助);那些不能的人,救助自己。”(2020年4月拍摄于博洛尼亞

疫情是對全球經濟的重大破壞穩定的威脅。经济学人信息社的阿加特·德馬萊斯(Agathe Demarais)預測,市場將保持波動,直到潛在結果的清晰形像出現。來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專家的一項估計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持續長達兩年[153]。由於中國境外COVID-19病例數量大幅增加,全球股票市場在2月24日下跌。

供應短缺

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擔憂已導致世界範圍內對廁紙、泡麵、麵包、大米、蔬菜、消毒劑口罩、和外用酒精的搶購

疫情被歸咎於若干供應短缺的情況,這是由於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更多的設備來抗擊疫情,恐慌性購買(在某些地方導致貨架上的食品,衛生紙和瓶裝水等雜貨必需品被清空),以及工廠和物流運作的中斷。恐慌性購買的蔓延已经被發現源於感知到的威脅,已经感知到的稀缺性,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應對行為和社會心理因素(例如社會影響和信任)。[154]尤其是技術行業,已警告電子商品的運輸延遲。據世衛組織總幹事谭德塞稱,對個人防護設備的需求已增長了一百倍,導致價格上漲到正常價格的二十倍,並且還拖延了四到六個月的醫療用品供應[155][156]。它還造成了全球個人防護裝備的短缺,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這將危及衛生工作者。

石油和其他能源市場

到2020年2月上旬,由於中國需求下降,石油價格急劇下跌之後,石油輸出國組織(简称:欧佩克,OPEC)陷入困境[157]。在4月20日星期一,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的價格下跌,跌至紀錄低點(每桶負$37.63美元),原因是交易商減持庫存,以免取貨並招致倉儲成本[158]。6月價格下跌,但在正區間內,每桶西德克薩斯原油交易價格高於$20美元[158]

文化

表演藝術和文化遺產業受到這一流行病的深刻影響,影響了組織的運作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受僱和獨立人士。藝術和文化部門組織試圖履行其使命(通常是由公共資金資助),為社區提供文化遺產的通道,維護員工和公眾的安全,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支持藝術家。到2020年3月,博物館,圖書館,表演場所和其他文化機構在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被關閉,展覽,活動和表演被取消或推遲[159]。作為響應,人們正在努力通過數字平台提供替代服務[160]

政治

疫情影響了多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導致立法活動被暫停[161],多個政客的被隔离或死亡[162],以及由於擔心傳播這種病毒而重新安排選舉的時間[163]

從5月下旬開始,針對乔治·弗洛伊德之死的事件,在至少200個美國城市以及後來的全球範圍內,針對警察暴行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引發了人們對該病毒死灰復燃的擔憂[164]

教育

疫情影響了全世界的教育系統,導致學校,大學和學院幾乎完全關閉[165]

全世界大多數政府已暫時關閉教育機構,以遏制COVID-19的傳播[166]。截至2020年6月7日,由於應對大流行而關閉學校,目前約有17.25億學生受到影響。 根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監測,目前有134個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停課,有38個國家在本地實施停課,這影響了全球約98.5%的學生。 目前有39個國家的學校開學。

為應對學校停課,联合国教科文組織(UNESCO)建議使用遙距教育計劃以及開放教育資源應用程序和平台,學校和教師可利用該平台和平台遠程接觸學習者並限制教育的中斷[167]

環境和氣候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造成的破壞已經對環境氣候造成了許多影響。計劃旅行的大幅減少使許多地區的空氣污染大幅下降。

然而,疫情也掩蓋了非法活動,例如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168][169]和非洲的偷獵活動[170][171],阻礙了環境外交努力[172],並造成了一些人預測的經濟後果,將減慢對綠色能源技術的投資[173]

排外主義及種族主義

自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對華人和東亞血統的人們的偏見仇外心理種族主義加劇。2月份的報告(当时大多數病例僅限於中國)記錄了在世界各地的群體中有關中國人應受該病毒表達的種族主義情緒[174][175][176]。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日本,越南,和韓國等國家的公民遊說禁止中國人進入其國家。 英國和美國的中國人和其他亞洲人報告說,種族主義的虐待和攻擊行為在增加[177][178][179]

在疫情爆發初期,休斯敦唐人街經歷了業務減少,當時病例仍然很少。

隨著疫情發展到新的熱點國家,來自意大利(歐洲第一個嚴重爆發COVID-19的國家)的人們也受到懷疑和排外主義的困擾,以及其他國家的熱點國家的人們。在公共衛生部門將一個伊斯蘭傳教團體於2020年3月上旬在新德里舉行的集會視為傳播源之後,印度對在印度的穆斯林的歧視加劇[180]。在巴黎也曾經因為警察在冠狀病毒封鎖期間不公平地對待少數民族,進而導致暴動的發生[181]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南亞人和東南亞人的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有所增加[181]。一些人指責韓國的LGBTQ社區在首爾傳播了COVID-19[182][183]

相关争议


傳播

許多報社取消了一些或所有與冠狀病毒相關的文章和帖子的線上付費牆[184],而科學出版商通過開放獲取的方式提供了與爆發有關的科學論文[185]。 一些科學家選擇在諸如bioRxiv之類的预印本服務器上快速共享其成果[186]

錯誤資訊

疫情導致有關疫情規模以及2019冠状病毒病的起源,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錯誤資訊陰謀論[187][188][189]。虚假信息,包括故意的虚假信息,已经通过社交媒体,短信和大众媒体传播。 据报道,它还受到国家支持的秘密行动的蔓延,在其他国家引起恐慌和播下不信任。 记者因涉嫌散布有关大流行的假新闻而被捕。 它也已由名人,政客和其他知名公众人物传播。

商业诈骗声称提供家庭测试,假定的预防措施和“奇迹”疗法。 几个宗教团体声称他们的信仰会保护他们免受病毒感染。 有人声称这种病毒是从实验室,人口控制方案,间谍活动的结果,或5G升级到蜂窝网络的副作用意外,或有意泄漏的生物武器。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有關該病毒的不正確信息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對全球健康構成風險[188]

參見

疫情
科学研究
其他相关条目
历史相关事件(流行病列表

備註

  1. 就中国科学院研究结果所显示的武汉市现有患者样本未检测到病毒较古老的单倍型H13和H38问题,蘭州大學研究員趙序茅认为,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樣品主要採自幾家定點醫院,而且樣品採集時間局限於2019年12月24日和2020年1月5日,因為在武漢進行樣品採集時間較晚,當時爺爺輩的單倍型很有可能已經被父輩、孫子輩的單倍型替換<ref name='經濟日報01'>. 经济日报. 2020-03-01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2. 外界一度认为疫情發源於武漢市江漢區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非法銷售的野味,但其后证实并非如此。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员通过对93个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提取的病毒属于H1型。该病毒源于H3型,H3型是H13单倍型和H38单倍型的後裔,而病毒较舊的单倍型H13和H38分别在有武汉旅行史的广东首例患者和美国首例患者身上发现,而并未在武汉市现有患者样本中检测到[註 1]
  3. 3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引述未透露姓名的消息来源表示,首宗感染個案发病时间是2019年11月17日[21]。3月27日《科学》刊载的对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的采访表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我们在11月已经有了群体病例。我们正试图更好地研究病毒的起源[22]。”因此,正文所列首例发病时间以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结果为准,即12月1日[20]
  4. 关于2019冠狀病毒病其他名称,参见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相关条目索引#标准命名
  5. COVID-19目前正处于流行阶段,所以实时的观测病死率(“死亡人数/确诊人数”)并不是最终准确的病死率,譬如一些确诊病患的死亡存在滞后性(这会导致实时的观测值较真实情况偏低),而采用“死亡人数/(死亡人数+痊愈人数)”或更复杂的计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偏差[15]。此外,2020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CFR(病死率)的初步估算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产生误导。出于多种原因,很难对各国估算的CFR进行比较。发现和报告全部COVID-19死亡病例的可能性可能被夸大或者缩小。”[15]
  6. 中國境內最早出現關於此條新聞来源於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7-03發布,沒有原文出處(葡萄牙語或英語)
  7. 此段引述来源于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中文:感染、遗传和进化)期刊,此期刊采用先网上收稿后排期出刊的形式,因而此日期仅代表论文计划发表于的期刊期数(比如引注出处为2020年9月第83卷),尊重原文出处,不予更改;根据期刊网站所述,本论文的预印本于2020年5月5日上线
  8. 泰國及日本3宗確診個案患者都是由武漢到當地,根據武漢機場每日1900萬人流及離境的3300名國際旅客,而做其專業推算。

資料來源

  1. . 路透社. 2020-04-21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2. Lau SK, Luk HK, Wong AC, Li KS, Zhu L, He Z, 等.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2020-04, 26 (7): 1542–1547. ISSN 1080-6059. OCLC 1058036512. PMC 7323513. PMID 32315281. doi:10.3201/eid2607.200092. 已忽略未知参数|s2cid= (帮助)
  3. Jon Cohen. . Science.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英语).
  4. . 腾讯新闻. 2020-02-23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5. . ArcGI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21-02-21] (英语).
  6. . WHO.int. 世界卫生组织. [2021-02-19].
  7. . www.who.int. [2020-01-31] (中文).
  8. . The Guardian. 2020-03-02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9. Pablo Gutiérrez. . The Guardian. 2020年3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6日) (英语).
  10.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0-03-31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 (中文(繁體)‎).
  11. . BBC News. 2020-04-01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英国英语).
  12. . www.enanyang.my. 2020-06-02 [2021-01-23] (中文(简体)‎).
  13. . 约翰霍普金斯冠状病毒资源中心(Johns Hopkins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英语).
  14. (PDF). 世界卫生组织.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9) (中文).
  15. . Worldometer.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英语).
  16. van Dorp, Lucy; Acman, Mislav; Richard, Damien; Shaw, Liam P.; Ford, Charlotte E.; Ormond, Louise; Owen, Christopher J.; Pang, Juanita; Tan, Cedric C. S.; Boshier, Florencia A. T.; Ortiz, Arturo Torres; Balloux, François. .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0-09-01, 83: 104351 [2020-07-17]. ISSN 1567-1348. doi:10.1016/j.meegid.2020.1043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英语).
  17. Kate Kelland. . Reuters. 6 May 2020 [10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18. . www.chinanews.com.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19. . BBC中文. 2020-02-18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2).
  20.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0-03-13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21. Jon Cohen. . Science. [202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英语).
  22. . 2020-02-11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23. 蘇子牧. . 香港01. 2020-02-07 [202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24. 路子康. . 中国网新闻. 北京.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2) (中文(中国大陆)‎).
  2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01-05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26. . 明報新聞網. [2020-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3).
  27. . 聯合報.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28. . 東方日報. 2020-01-20.
  29. . BBC中文. 2020-01-21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3).
  30. . 武汉发布.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2).
  31. . 中国政府网. 2020-02-20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32. . Reuters. 2020-01-23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英语).
  33. . RTHK. 2020-02-29.
  34. . 世界卫生组织. 2020年3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12日) (中文(简体)‎).
  35.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0-03-11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 (中文(繁體)‎).
  36. Higgins-Dunn, Dawn Kopecki,Berkeley Lovelace Jr ,William Feuer,Noah. . CNBC. 2020-03-11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1) (英语).
  37. 总干事谭德塞博士. . 世界卫生组织. 2020年3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15日) (中文(简体)‎).
  38. . 聯合新聞網. 2020-05-23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39. . 中国新闻网.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中国大陆)‎).
  40. . 美国之音. 2020-10-05 [202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英语).
  41. . 世界衛生組織. 2020-03-12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中文(简体)‎).
  42. 张若婷; 贺梨萍. . 澎湃新闻. 2020-03-11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3).
  43.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02-18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44. . BBC中文. 2020-01-27 [202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45. . 2020-02-13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46.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02-28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47. . 衞生防護中心. 2020-03-03.
  48. . 衞生防護中心. 2020-03-03.
  49. . 半島電視台. 2020-03-03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50. . fortune. 2020-02-25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6).
  51. . WHO. 2020-10-16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52. . WHO. 2020-09-02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53. . 世界卫生组织.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54. . [202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55. . 澎湃新闻. [202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56. . Our World in Data.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57. . 德國之聲.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58. Zimmer, Carl.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0-12-23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简体)‎).
  59. (PDF). 2020-02-24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9).
  60. the U.S. CDC. . 2020-01-26 [202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英语).
  6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m.chinacdc.cn. 2020-01-21 [2020-01-21] (中文).
  62. . BBC News 中文. 2020-04-03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中文(繁體)‎).
  63. Peng Zhou. . Nature.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64. Wrobel, Antoni G.; Benton, Donald J.; Xu, Pengqi; Roustan, Chloë; Martin, Stephen R.; Rosenthal, Peter B.; Skehel, John J.; Gamblin, Steven J.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5. 2020-07-09 [2020-07-17]. doi:10.1038/s41594-020-046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英语).
  65. . YAHOO. 2020-03-03 [2021-02-17].
  66. Brouillette, Monique; Renner, Rebecca. .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8, 2020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67. 王吉陆. . 腾讯网新闻. 深圳.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中国大陆)‎).
  68. . BBC 英伦网.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中文(繁體)‎).
  69. . new.qq.com.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70. . international.caixin.com.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71. ChemCatChem http://dx.doi.org/10.1002/cctc.v11.11. 2019-06-06, 11 (11). ISSN 1867-3880. doi:10.1002/cctc.v11.11.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2. . www.lascn.net.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73. 徐心恬; 陳萍; 王靖方; 等.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0. doi:10.1007/s11427-020-1637-5.
  74.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20-02-20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75. . www.yicai.com.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76. 肖思思、丁乐. . 新华社. 2020-02-27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77. 吴涛. . 观察者网. 上海.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中文(中国大陆)‎).
  78. . MSN.com. 2020-02-20.
  79. . 星島日報. 2020-02-21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80. . HK01. 2020-01-23.
  81. . 2020-01-26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82. Callaway, Ewen; Cyranoski, David. . Nature. 2020-01-23 [2020-07-17]. doi:10.1038/d41586-020-001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英语).
  83. 吴跃伟. . 科学网.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84. Ji, Wei; Wang, Wei; Zhao, Xiaofang; Zai, Junjie; Li, Xingguang. .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20, 92 (4): 433–440 [2020-06-27]. ISSN 1096-9071. doi:10.1002/jmv.256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英语).
  85. 应悦. . 新京報. 2020-01-22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3).
  86. . 美國之音. 2020-03-05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87. Angelo Amante. . 路透社. 2020-03-12 [202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88. 費風. .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3-25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89. 童黎. . 观察者网. 北京.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中文(中国大陆)‎).
  90. Peter Forster, Lucy Forster, Colin Renfre, Michael Forster. . PNAS. 2020-04-08: 01–02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英语).
  91. Richard Hartley-Parkinson. . Metro News. London.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英国英语).
  92. . 自由亞洲電台. 2020-04-16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93. . Science. 2020-01-26.
  94. Forster, Peter; Forster, Lucy; Renfrew, Colin; Forster, Michae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04-08, 117 (17): 9241–9243 [2020-06-27]. ISSN 0027-8424. doi:10.1073/pnas.2004999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英语).
  95. Albert Schweitzer hôpital. . 2020-05-07 (法语).
  96. Deslandes, A.; Berti, V.; Tandjaoui-Lambotte, Y.; Alloui, Chakib; Carbonnelle, E.; Zahar, J. R.; Brichler, S.; Cohen, Yv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20-06-01, 55 (6): 106006 [2020-06-27]. ISSN 0924-8579. doi:10.1016/j.ijantimicag.2020.106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英语).
  97. . 新华社.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中文(中国大陆)‎).
  98. Landauro, Nathan Allen and Inti. . Lakes Mail. 2020-06-27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英语).
  99. . 中央社.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中文(台灣)‎).
  100. Fongato, G. . medRxiv preprint. 2020-06-01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1).
  101. . 香港01. 2020-11-16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香港)‎).
  102. . www.who.int.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英语).
  103. 海外网 汪晓宇 王珊宁. . 海外网. 海外网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官方网站. 2020-11-26 [2021-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104.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105. 国家卫生健康委. . 中国政府网. 北京.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中文(中国大陆)‎).
  106. . amp.dw.com. [2020-01-21].
  107. . 世界卫生组织. 2020-01-22 [2020-01-23].
  108. . www.who.int.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中文).
  109. . HK01. 2020-01-28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110. . HK01. 2020-02-29.
  111. . BBC中文. 2020-03-03.
  112. . 世界卫生组织. 2020年3月9日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15日) (中文).
  113. . 新华网. 2020-03-10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2) (中文(简体)‎).
  114. . Now 新聞 (中文(香港)‎).
  115. . 明報新聞網. 2020-01-20.
  116. . Now 新聞 (中文(香港)‎).
  117. . rfi.
  118. .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01-20 (中文(中国大陆)‎).
  119. Jr.2020年2月3日, DONALD G. McNEIL. .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0-02-03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中文(繁體)‎).
  120. . 明報新聞網.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121. . RTHK.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中文(台灣)‎).
  122. . news.rthk.hk.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中文(香港)‎).
  123. Chun Han Wong. . 华尔街日报.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124. . [202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125. BBC引述專家推算武漢新型冠狀病例或達1700宗 RTHK 2020-01-18
  126.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英国英语).
  127. . RTHK.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2) (中文(香港)‎).
  128. . RTHK.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中文(香港)‎).
  129. . 明報新聞網.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130. . HKUMe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英国英语).
  131. Schnirring, Lisa; 2020. . CIDRAP. 2020-01-22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英语).
  132. Imai, Natsuko; Dorigatti, Ilaria; Cori, Anne; Riley, Steven; Ferguson, Neil M. (PD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020-01-17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24) (英国英语).
  133. .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134. . 香港01. 2020-01-26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中文(香港)‎).
  135. . 明報新聞網.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136. . on.cc東網.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中文(香港)‎).
  137. 黃偉倫, 王潔恩. . 香港01. 2020-01-27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中文(香港)‎).
  138. . Now 新聞.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中文(香港)‎).
  139. . Now 新聞.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中文(香港)‎).
  140. . RTHK.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中文(香港)‎).
  141. . 星島日報. 2020-02-02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142. . Now 新聞.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中文(香港)‎).
  143. Xu, Xin; Sun, Jian; Nie, Sheng; Li, Huiyuan; Kong, Yaozhong; Liang, Min; Hou, Jinlin; Huang, Xianzhong; Li, Dongfeng. . Nature Medicine. 2020-08, 26 (8): 1193–1195 [2020-10-15]. ISSN 1546-170X. doi:10.1038/s41591-020-094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英语).
  144. . www.cqmu.edu.cn.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145. . Now 新聞.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中文(香港)‎).
  146. 陳倩婷. . 香港01.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中文(香港)‎).
  147. . www.chinacdc.cn.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30).
  148. . 中央廣播電臺.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中文(台灣)‎).
  149. . BBC News 中文. 2020-12-30 [2021-01-18] (中文(繁體)‎).
  150. Reese, Heather; Iuliano, A. Danielle; Patel, Neha N.; Garg, Shikha; Kim, Lindsay; Silk, Benjamin J.; Hall, Aron J.; Fry, Alicia; Reed, Carrie.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27 November 2020]. PMC 7717219. PMID 33237993. doi:10.1093/cid/ciaa17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151. . NPR.org. [27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英语).
  152. Miller JY. . The Source. 2020-02-07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153. Yuen, Kum Fai; Wang, Xueqin; Ma, Fei; Li, Kevin X.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 (10): 3513 [2020-07-04]. PMID 32443427. doi:10.3390/ijerph17103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154. Nebehay S. . Reuters Brasil. 2020-02-07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巴西葡萄牙语).
  155. Boseley S. . The Guardian. 2020-02-07 [2020-02-12].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156. Reed S. .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2-03 [2020-02-1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157. US oil prices turn negative as demand dries u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 21 April 2020.
  158. . theartnewspaper.com.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159. . MCN. 2020-03-15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160. Tumilty, Ryan. . National Post. 2020-03-13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9).
  161. Mackinnon A, Palder D. . Foreign Policy. 2020-03-18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162. Corasaniti N, Saul S. .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4-27 [2020-04-3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163. . NBC News. [2020-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1) (英语).
  164. https://plus.google.com/+UNESCO. . UNESCO. 2020-03-04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英语).
  165. https://plus.google.com/+UNESCO. . UNESCO. 2020-03-04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英语).
  166. . UNESCO. 2020-03-04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167. . ABC News. 2020-05-06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168. . NBC News. 2020-05-11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69. . ABC News. 2020-04-14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7).
  170. . CNBC. 2020-04-24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171. . Climate Home News. 2020-04-01 [202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英语).
  172. Newburger, Emma. . CNBC. 2020-03-13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173. Wangkiat, Paritta. . Bangkok Post. 2020-02-10.
  174. Bartholomew, Robert. . Psychology Today. 2020-02-06.
  175. Smith N. . The Telegraph. 2020-02-01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Some Muslims were claiming the disease was "divine retribution" for China's oppression of the Uighur minority. The problem lay in confusi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the actions of an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known for its lack of transparency,' he said.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access= (帮助)
  176. Tavernise S, Oppel Jr RA. .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3-23 [202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177. . ITV News. [4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178. La Gorce, Tammy. .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4-05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179. Kolachalam N. . Slate. 2020-04-09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180. . France 24. 2020-04-21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181. . Human Rights Watch. 2020-05-13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182. . The Indian Express. 2020-05-21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183. Jerde S. . Adweek. 2020-03-12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184. . wellcome.ac.uk (新闻稿). 2020-01-31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1).
  185. Rogers A. . Wired. 2020-01-31 [2020-02-13]. ISSN 105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186. . BBC News. 2020-01-30 [202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187. Kassam N. . The Interpreter (Lowy Institute). 2020-03-25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8).
  188. . Buzzfeed News. [202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外部連結

卫生机构

世界卫生组织
  • . 世界衛生組織 (中文(简体)‎).
  • . 世界衛生組織. 2020-02-02 (中文(简体)‎).
  • . 世界衛生組織. 2020-01-23 (中文(简体)‎).
  • . 世界衛生組織 (英语).
中国大陆
中華民國(台灣)
其它

目录

  • . Curlie (英语).
    • . Curlie (中文(中国大陆)‎).
  • . OpenMD (英语).

相關資訊圖表

医学期刊

其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