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拉倫MP4-30

麥拉倫MP4-30英語:)是蒂姆·戈斯尼爾·奧特利麥特·莫里斯彼得·普羅德羅姆所設計的一輛麥拉倫一級方程式賽車,參賽於2015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3][4][5]這輛車將由離隊七年後重返麥拉倫的20052006年世界冠軍費爾南多·阿隆索[6]以及2009年世界冠軍詹森·巴頓駕駛;[6]2014年正賽與現任儲備車手凱文·馬格努森在阿隆索受傷後,暫時頂替他出賽。[7]這輛車將是麥拉倫於2014年賽季結束與梅賽德斯長達20年的合作關係後,繼1992年麥拉倫MP4/7A的首輛本田引擎動力賽車。[8][9]

麥拉倫MP4-30
McLaren MP4-30
費爾南多·阿隆索2015年西班牙大獎賽駕駛重新塗裝的麥拉倫MP4-30。
類別一級方程式賽車
製造商麥拉倫
設計師蒂姆·戈斯(技術總監)
尼爾·奧特利(設計與開發項目總監)
麥特·莫里斯(工程總監)
彼得·普羅德羅姆(總工程師)
前任麥拉倫MP4-29
後繼麥拉倫MP4-31
技術參數[1][2]
底盤結合座艙控制器與燃料電池的碳纖維複合材料
前懸吊碳纖維橫臂與推桿懸掛部件運行的內側扭桿與避震器系統
後懸吊碳纖維橫臂與拉桿懸掛部件運行的內側扭桿與避震器系統
本田RA615H Hybrid 1.6公升(98立方英寸) 缸內直噴V6引擎(90°),每分鐘轉速上限15,000轉配有單級壓縮機的渦輪增壓器動能熱能回收系統中置後驅
動能回收系統直送2百萬焦耳至曲軸以及熱能回收系統直送2百萬焦耳的能量至渦輪[註 1]
變速器麥拉倫賽車變速箱及8速進檔與1速退檔,手動式無縫換檔撥片與配有多片式限滑離合器的行星差動齒輪
電池本田鋰離子電池,含有4百萬焦耳能量
重量702(1,547.6英磅)(連同車手)
燃料艾克森美孚/埃索高性能無鉛汽油(5.75%生物燃料)
美孚協同燃油系統
美孚1號潤滑油
輪胎倍耐力P Zero(乾)及Cinturato(濕)輪胎、Enkei15英吋合金賽車輪框
參賽歷史
著名的
參賽車隊
麥拉倫本田車隊
著名的
參賽車手
14. 費爾南多·阿隆索
20.   凱文·馬格努森
22. 詹森·巴頓
首次參賽2015年澳大利亞大獎賽
起步數獲勝數頒獎台數桿位數最快圈數
70000

車隊因為這輛車的獨特尖銳錐形尾端,而給她起了個「零號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綽號,[10]這是為了實現讓本田引擎能比其他引擎在更高溫度下運作所設計的。

開發

參賽1992年賽季麥拉倫MP4/7A是最後一輛麥拉倫車隊生產的本田引擎賽車。
參賽2008年賽季本田RA108是最後一輛使用本田引擎的一級方程式賽車。

設計團隊

曾在2014年開發麥拉倫MP4-29蒂姆·戈斯尼爾·奧特利麥特·莫里斯續留該隊並負責設計MP4-30。[4]

彼得·普羅德羅姆紅牛車隊擔任空氣動力學專家八年後,重返曾在19912006年間任職的麥拉倫車隊,幫助他們設計MP4-30。[3]

前期開發

本田技研工業於2013年5月首度發布重返一級方程式賽車,他們在接下來的18個月為麥拉倫車隊開發MP4-30的引擎。[9]而該隊的麥拉倫MP4-29在整個2014年賽季中,所使用的是梅賽德斯的PU106A混合動力引擎。[11]

麥拉倫MP4-30的開發從麥拉倫MP4-29H/1X1展開,這是該隊為測試新的本田引擎所開發出的MP4-29變型。這輛車曾由麥拉倫的測試及開發車手斯托弗·范多恩駕駛,在銀石亞斯碼頭賽道的測試賽中亮相。[12]MP4-29H/1X1的測試計畫因為受限於有效運轉引擎的技術問題,且底盤在亞斯碼頭登場後便被擱置,而車隊也在位於赫雷斯-德拉弗龍特拉2015年賽季第一階段季前測試之前,將引擎裝上MP4-30底盤。[13]這輛車也2014年12月通過國際汽聯的強制撞擊測試,成為2015年賽季首支通過測試的車隊。[5][14]

季前測試

MP4-30於赫雷斯賽道的第一次季前測試首度亮相。這輛車有著艱困的開始,RA615H引擎受到一系列復發的機械故障之苦,制約了車隊四天來的跑程,[10]且他們所完成的里程數是所有在場車輛中最少的。持續困擾賽車的問題並未在加泰隆尼亞賽道的第二次測試前解決,促使麥拉倫用他們在2014年獨自開發的零件來取代一些本田供應的零件。這場測試因為費爾南多·阿隆索在最後一天的意外而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位兩屆世界冠軍因腦震盪住院觀察,且將取消參加第三次與最終測試。[15]測試及儲備車手凱文·馬格努森將代替他參賽。 MP4-30於赫雷斯賽道的第一次季前測試首度亮相。這輛車有著艱困的開始,RA615H引擎受到一系列復發的機械故障之苦,制約了車隊四天來的跑程,[10]且他們所完成的里程數是所有在場車輛中最少的。持續困擾賽車的問題並未在加泰隆尼亞賽道的第二次測試前解決,促使麥拉倫用他們在2014年獨自開發的零件來取代一些本田供應的零件。車隊終於在巴塞隆納的最終測試成功地跑出圈數;在首日僅完成七圈後,詹森·巴頓得以在隔日跑完超過百圈。[16]然而,距離開幕站還有兩周,MP4-30所能持續跑完的最長一段卻是在巴塞隆納賽道時的12圈,[17]若是以一場66圈、總距離完整307.1(190.8英里)的大獎賽來算,這段距離相當於55.8(34.7英里)[註 2]

測試意外

該隊的季前準備工作因為費爾南多·阿隆索在最後一日測試的事故蒙上一層陰影,這位兩屆世界冠軍因腦震盪住院觀察,且將取消參加第三次與最終測試。[18]測試及儲備車手凱文·馬格努森將代替他參加剩餘的測試及賽季開幕站。阿隆索事將此事故歸咎於轉向故障,駁斥了有關他遭到車輛ERS系統電擊、車輛碰撞結構安裝不當,或是碰上一個強勁的側風而失去控制的傳言,而他也補充說他認為這起事故的最終原因不可能無法被確定。[19]他更進一步質疑關於他在事故中便已腦震盪的報導。[20]麥拉倫並未提出阿隆索意外的分析,車隊主張意外後的遙測數據中並沒有任何車輛故障的證據,但也勉強承認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未診斷出故障,並在阿隆索回歸後在他車上裝上額外的傳感器。[20]

季中開發

由於每家2015年參賽隊的引擎製造商被授予對他們的引擎有限範圍內的開發,儘管已經在開幕站前不間斷地開發18個月,但在獲必要的批准之前,麥拉倫和本田仍被留了些開發RA615H Hybrid動力單元的轉圜餘地。根據2015年的規定,動力單元的開發被劃分成32個區域,而本田在整個賽季中獲准開發9個。[21]

一級方程式賽車成績

(圖例)粗體為桿位出賽,斜體為最快圈速

賽季 隊伍 引擎 輪胎 車手 大獎賽 積分 排名
巴林 西 巴西
2015年 麥拉倫本田 本田RA615H P 凱文·馬格努森 DNS 5* 第9*
費爾南多·阿隆索 Ret 12 11 Ret Ret Ret Ret 10
詹森·巴頓 11 Ret 14 DNS 16 8 Ret Ret Ret

註記: * 賽季進行中。

腳註

  1. 動能熱能回收系統皆能在每圈獲得2百萬焦耳的能量。然而,在2015年的規則下,這兩者系統僅能配置每圈2百萬焦耳的能量。[1]
  2. 運動規則規定除了摩納哥大獎賽之外,一場大獎賽的總距離是305(190英里)加上該賽道的長度。

參考資料

  1. . mclaren.com. McLaren.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2. Noble, Jonathan; Beer, Matt. . Autosport.com (Haymarket Publications). 2012-12-11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3. . mclaren.com (McLaren). 15 September 2014 [13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4. . mclaren.com. McLaren. [26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5. . Twitter. 2014-12-13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0). Good news: the McLaren-Honda MP4-30 has passed all its @fia chassis crash tests.
  6. . McLaren.com (McLaren). 2014-12-11 [2014-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7. . Formula1.com (Formula One Administration). 2015-03-03 [2015-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1).
  8. . FIA.com.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 2014-11-05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4).
  9. Collantine, Keith. . F1 Fanatic (Keith Collantine). 2013-05-16 [201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10. Johnson, Daniel. . telegraph.co.uk (The Telegraph).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11. . This Is F1.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5).
  12. . skysportsf1.com (BSkyB). 2014-11-10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13. Galloway, James. . skysportsf1.com (BSkyB). 2014-11-22 [2014-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14. Chumiya. . Racingnet. 2014-12-16 [201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15. Collantine, Keith. . 2015-02-24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1).
  16. Collantine, Keith. . F1 Fanatic (Keith Collantine). 2015-02-27 [2015-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1).
  17. Collantine, Keith. . F1 Fanatic (Keith Collantine). 2015-03-15 [2015-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18. Collantine, Keith. . F1 Fanatic (Keith Collantine). 2015-02-24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1).
  19. Collantine, Keith. . F1 Fanatic (Keith Collantine). 2015-03-26 [2015-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0. Allen, James. . James Allen On F1 (James Allen]date=2015-03-26). [2015-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21. . Speedcafe.com. 2015-03-14 [2015-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麥拉倫MP4-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