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樹
麵包樹(学名:),又稱麵包果、羅蜜樹、馬檳榔、麵磅樹,属桑科桂木属。桂木屬又名「波羅蜜屬」,麵包樹的果實很像「菠蘿蜜」水果,但是體積較「菠蘿蜜」小,大約是一個手掌大小。
麵包樹 | |
---|---|
![]() | |
面包树上的面包果 | |
![]() | |
面包果的外观、纵切面及横切面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属: | 桂木属 Artocarpus |
种: | 麵包樹 A. altilis |
二名法 | |
Artocarpus altilis (Parkinson ex F.A.Zorn) Fosberg, 1941 | |
異名 | |
|
麵包樹原产于新幾內亞以及馬來群島,如今因人类传播而分布波利尼西亚,印度南部,加勒比地区等热带地区。成熟的果实呈現黃色,外型类似麵包且可食用,因此而得名breadfruit tree(麵包樹),樹木高可達10公尺以上。
形態
麵包樹是常綠大型喬木,如果生長環境良好,它可以長到30公尺高。一般說起來,麵包樹的主幹往往是筆直向上,基部還有「板根」的生長,再加上植株呈傘狀,所以非常容易識別。
葉: 葉大小20~60公分長、14~45公分寬,葉形有許多變化。葉緣一般呈菱形、卵形或是寬卵形,但有的則是呈現羽狀裂(全緣或是羽狀淺裂至羽狀中裂),所以又常常會被誤認為是不同種的植物。葉是屬於厚紙質,上表面呈暗綠色且近光滑,下表面則為淺綠色且被毛茸;葉柄黃綠色,肉質,約有7~12公分長;托葉一對,呈苞片狀,卵形,初時為淺黃綠色,隨著葉片的成長轉為暗褐色,最後即脫落。
花: 種植後2–6年開始開花結果,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棍棒狀向下垂生,初為乳黃色,後轉橘黃色。雌花為不整齊球狀或橢圓狀,初為淡黃色,後轉為黃褐色,同株的雄花常先開放,雌花常生於雄花上方,又開花較遲,可以避開自花授粉的機會,
果: 果實是雌花序多花共同發育而成的集生果,為球形或略近橢圓形,直徑約有10~20公分長,每個果實包含30–68朵雌花。果皮具有黏稠汁液,果皮剛開始是綠色,後轉黃色果實才可食用,可食部分為假種皮,但生長時溫度若低於攝氏12度則會凍傷。果實常在果皮轉為褐色時採收,兩三天後果實就會變軟、通常採收後五天到一週內食用是最好的,可以冷藏保存二到三週。
種子: 種子包藏在假種皮中,假種皮原先是白綠色,成熟時轉為橘紅色,可以食用。種子有硬殼,大小如花生,味道也像花生,可以煮過或烤過後剝去硬殼後食用。
用途
麵包樹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玻里尼西亚人在航海探险时通常携带此树的根插,以便在其他海岛种植。
一棵大麵包樹一年甚至可结200颗果,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其中一种。麵包果的產季在夏季 6~9月間,果實成熟時外表像考熟的麵包一樣的金黃色,掉落下來,果实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后味道与面包和马铃薯相似。麵包樹雖然也可以在溫帶地區生長並結果,但是果實容易在未成熟時即掉落,不可食用。
麵包樹生長快速,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海島居民以此為獨木舟。
麵包樹的適應性極強,各種土質都可生長,在高溫多濕及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更為健壯旺盛,葉大可遮蔭,為廣場、大庭園的優良遮蔭樹種,也有防塵、隔音效果。
麵包樹在台灣
台灣原住民中,只有在達悟族和阿美族的部落見得到麵包樹的蹤影。
對達悟族來說,麵包樹是極重要的植物,叫做「chipogo」。達悟人以往不把麵包果當食物看待,主要用於造船時的船首、船尾板、座墊,及住屋用的中柱、主屋之踏腳板與木盤等日用品,汁液可當作黏接劑。麵包樹另一項用途,就是製作繩索及樹皮布[1] 。
對阿美族來說,他們稱麵包樹為「巴吉魯」(Pacilo),或「vacilol」,中南部阿美族稱「facidol」,花蓮北邊的南勢阿美群稱呼麵包樹為「阿巴魯」 (Apalo)。傳說阿美族的祖先乘小木船由海外移入台灣時,帶來麵包樹的種子,種植在住家周遭。各家裡養的牛就綁在麵包樹底下,牛的排泄物成了它的養分,因此,每棵麵包樹長得又高又大,結實纍纍,是族人的美味糧食,可與鄰居分享。阿美族傳統煮麵包果的方法,就是將麵包果去皮去心,果肉煮得幾近爛熟,加點小魚乾,滾後兩分鐘調味即可。麵包果肉也可紅燒、涼拌,做成麵包果酸辣湯或酥炸麵包果,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將核仁烤、炸、炒、煮,其味更勝花生[2][3]。
馬偕傳教士於1890年到花蓮傳教,看到當時叫「南勢番」的阿美族村落的麵包樹,他們叫「八支律」(Bat-Chit-L'ut )[4],當地原住民贈予馬偕「八支律」的樹苗,馬偕珍惜的將它帶回淡水栽在他家後院。
半世紀前,花蓮縣有許多的阿美族人,移居的漢人受到阿美族鄰居的影響,也學會吃麵包果。散文作家蔡珠兒在「麻姬露」一文中說:「小時候家住花蓮,到處都是麵包樹,夏天結出油黃肥大的麵包果,花蓮人叫「麻姬露」,常有鄰居摘來送我家,媽媽用魚脯仔煮麵包果湯,粉粉的有點甜,很好喝……我一直以為麻姬露是日語,後來才知道是阿美族語,麵包樹確是阿美族的族樹。」
參考文獻
- 楊宗愈. . 環境資訊中心.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20-09-14].
- 創意「巴吉魯料理」 炸.炒.涼拌麵包果-民視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BYsDeqeiE
- 麵包樹果(美食篇) https://blackwalnut.npust.edu.tw/archives/315096
- 馬偕的麵包果樹 https://www.mackay.org.tw/ch/mockay_bread_fruit-trees.html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麵包樹 |
![]() |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麵包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