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黎明SBSMH英語:1966年12月11日),香港歌手及演員,1966年12月11日於北京出生,4歲隨印尼華僑父親移民香港,1986年《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獲銅獎,由此投身娛樂事業。黎明在1980年代以演戲為主,1990年發行首張個人音樂專輯[5],獲得多個樂壇頒獎禮的新人獎,其後因演出電視劇而受到觀眾注意,1992年被媒體並稱為香港樂壇四大天王」,連獲多年音樂獎項,2002年憑電影《三更之回家》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2004年,黎明與商人林建岳合作成立唱片公司,以「A Music」為音樂品牌,既是經紀公司,亦投資和製作音樂及電影[6]

黎明
2006年黎明出席《照耀童心路壓軸音樂會》[1]
男艺人
罗马拼音Lai Ming
英文名Leon Lai
昵称Leon、黎天王、金句王
别名天濛光、L.L.、明福俠
国籍 中国香港
籍贯廣東梅縣
出生 (1966-12-11) 1966年12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居住地 香港新界上水[2]
职业歌手、演員、導演
语言粵語、國語、英語客家語
教育程度高中
母校
  • 便以利學校
  • 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附屬學校
  • 萃華英文書院
  • Christ's College
  • King's Way Princeton College
配偶樂基兒(2008年結婚;2012年離婚)
儿女1女[3]
父母黎新生(1935年-2013年去世)[4]
音乐类型粵語流行華語流行電音
出道地点 英屬香港
出道日期1986年1986
出道作品男兒本色Leon
代表作品甜蜜蜜玻璃之城三更之回家
著名角色黎小軍、許港生、輝
活跃年代1986年-現在
唱片公司寶麗金唱片(1990年-1998年)
新力音樂(1998年-2004年)
A Music(2004年-現在)
经纪公司華星唱片(1986年-1991年)
無綫電視(1986年-1990年代)
百仕活娛樂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5月30日-現在)
签名
相关团体黎明家族Gingerbread

黎明於1998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7];2019年香港政府授銀紫荊星章[8]。現為香港公益金名譽副會長,歷年來參與了多項公益事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首位華人親善大使,創下了慈善活動受惠人數最多的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全球首個獲頒發聯合國通行證的平民[9][10]

背景

1966年12月11日,黎明於文革中的北京出生,獨生子。其家人原本有意將他命名為「黎捷」,後來決定以讀音響亮的「黎明」作為名字[11]。黎明的父親黎新生是印尼華僑,籍貫中國廣東梅縣[12],到北京讀大學而結識了黎明生母[13],據其北京的鄰居憶述,黎明生母姓張,是北京人,在當地的飯店任職洗衣工[14],二人在黎明出生後不久便分離[15],黎明小時候居住於北京市西城區的羊肉胡同,起居生活主要由外祖母照顧,4歲時從文革中的北京移民到英屬香港,由父親撫養長大[16]。黎明定居香港後曾就讀油麻地砵蘭街便以利學校及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附屬學校上午校(1979年畢業)[17][18],1979年小學畢業後升讀萃華英文書院[19],14歲時因父母離婚而被父親送到英國倫敦留學,曾就讀Christ's College[20]及King's Way Princeton College[21][22],過着有規律的寄宿生活[23]

1985年,黎明在英國患上鼻敏感,回香港休養期間,在街上獲星探邀請擔任臨時演員,由此對演藝工作產生興趣[24],同年參加「碧泉新星大賽」獲得冠軍並演出電影[25][26],其後成功投考亞洲電視藝員訓練班,學習台前幕後工作,因未能通過導師的評核而在課程中途被辭退[27][28]。1986年,黎明參加《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參賽期間曾經遭到父親反對,要求他往英國繼續學業[29],後來於決賽中演繹蔡楓華原唱的歌曲〈絕對空虛〉獲得銅獎,由此投身娛樂圈[30]。黎明曾經從事電話推銷員及汽車經紀等工作[31],在加入娛樂圈初期仍兼任推銷員,協助經營流動電話生意的父親銷售產品,後來專注發展娛樂事業,在演藝界工作至今[32]

黎明在求學時期認識現時的男助手彭靄泉(子泉),二人成為好友並合作多年,黎明的日常事務均由他協助處理[33][34]。此外,黎明在接受訪問時提及陳善之雷頌德是與他息息相關的夥伴,他在1980年代中期認識陳善之並成為朋友,其後於1995年邀請其擔任經理人,接替離任的李進[35],陳善之熟悉娛樂圈運作,有助黎明的事業發展,並於1996年邀請雷頌德加盟唱片製作團隊[36],黎明與雷頌德在音樂上找到了共識,成為好友和合作夥伴[37]。黎明甚少公開談及自己的家庭生活,傳媒在2009年證實他與樂基兒於2008年在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38],二人於2012年透過經理人公司發聲明宣佈離婚[39],2018年4月,黎明在社交網站證實自己已經為人父親[40][註 1],他表示女兒這個小生命帶他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41],曾透過社交平台及音樂作品表達對自己女兒的關懷[42][43]

音樂事業

入行過程

黎明就讀中學時是合唱團成員,負責唱中音和低音,18歲時曾經跟歌唱家韋秀嫻學唱歌[25],1986年參加新秀歌唱大賽獲得銅獎後,與華星唱片和無綫電視簽訂合約[44][45],在演出電視劇《男兒本色》時,經同劇演員林俊賢介紹認識歌唱老師戴思聰,後來透過戴蘊慧引薦,正式跟隨戴思聰學習流行音樂的歌唱技巧。華星唱片曾經安排黎明到酒廊唱歌[46][47]和主唱電視劇歌曲,但一直未有為他發行唱片[48]。黎明的好友鄭萬橋曾經斥資港幣20萬元資助黎明灌錄唱片,邀請徐日勤為他創作歌曲,但由於黎明與華星唱片的合約尚未完結,自資發行唱片存在法律風險,加上沒有足夠資金進行宣傳工作,計劃最終擱置[49]。戴思聰嘗試推薦黎明給其他唱片公司但遭拒絕,直到1989年,黎明在戴思聰的安排下到寶麗金唱片公司試音,唱片監製向雪懷考慮到黎明的外型和聲線吸引,唱片公司正缺乏這類型的歌手,而且黎明能說流利的國語,唱國語歌曲有一定的優勢,於是讓黎明加盟成為旗下歌手[50][51]。在1990至1992年間,他是寶麗金體系內,三位於內地出生的藝人之一(另外兩人是周影及當時叫「王靖雯」的王菲)。

事業起步

隨著1980年代的歌手相繼淡出,香港樂壇在1990年代初出現真空現象,唱片公司和大眾媒體將焦點轉移到新晉歌手身上[52]。黎明於1990年發行首張粵語專輯《Leon》,憑〈相逢在雨中〉等歌曲打開知名度,獲得多個香港樂壇頒獎禮的新人獎[53]。1991年初,黎明發行第二張專輯《親近你》,憑電視劇《人在邊緣》插曲〈如果這是情〉而受到觀眾注意[54],該唱片獲得雙白金成績[註 2][55],其後於同年5月發行首張國語專輯《今夜妳會不會來》,在台灣推出3天已獲得約十萬張銷量[56],同名主打歌曲〈今夜妳會不會來〉登上台灣音樂流行榜冠軍位置[57],此歌曲傳入中國大陸後,被視為黎明傳唱度最高的歌曲之一[58],同年6月發行的專輯《是愛、是緣》,成為1991年度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全年最高銷量大碟,主打歌曲〈對不起,我愛你〉在香港各大音樂流行榜登上了冠軍位置[59]。同年7月,黎明參與《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滙演》籌款節目,獲贊助港幣50萬元演唱〈對不起,我愛你〉,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黎明在現場樂隊起音時入錯調,導致先後兩次失準走音,外界對於這次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認為黎明當時的歌唱實力不足[60],另一方面則認為是無心之失[61],事件使到黎明的音樂事業短暫蒙上陰影,也使到黎明汲取了經驗,努力學習歌唱技巧[62][63]

黎明於《我的感覺》專輯中,首次以「天濛光」為筆名[64],創作〈我的感覺〉一曲,並與向雪懷一起為此曲填詞[65][66],其後於1992年為自己的歌迷會「黎明Fun舍」創作主題曲〈因你在此〉及為此歌曲的國語版創作歌詞,此後黎明偶爾會創作歌曲,當中大多是專輯內的非主打歌曲[59]。從1992年開始,黎明被香港媒體稱作「四大天王」之一[67],填補了1980年代歌手引退後的真空位置,這個稱號至今仍然得到廣泛市民的認同[52]。黎明其後於1993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首次獲得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68],以27歲之齡成為最年輕及最短年資獲得該獎項的歌手,他認為首次獲得該獎項,有很大的鼓勵作用,是音樂事業的新開始[69]

風格轉變

黎明在1990年代初期演繹的歌曲多是由日語流行曲改編而成,較少本地創作的歌曲,歌曲風格則以旋律柔和的情歌為主[70]。為了摹仿日語歌曲的風格,特別是大回聲及鼓擊聲部,早年黎明要求混音師將人聲調教至不少於30%回聲[71],不少曲目更是使用繼英國鼓王Phil Collins及日本外,少數廣泛採用的門式混音法,而當時陳偉強正是他的常配樂手[72]。1994年,黎明演繹由林慕德作曲、向雪懷填詞的香港本地原創歌曲〈那有一天不想你〉,在各大音樂頒獎禮獲得多項大獎,突破了以往由改編歌曲主導流行樂壇的局面[73]。1995年,黎明到北京中國音樂學院拜訪聲學系主任金鐵霖,了解自己在歌唱方面的優點和缺點,並參與為期4個月的進修課程,學習樂理、古典音樂和發聲技巧[74][75]。同年,香港媒體提倡「原創歌運動」[註 3],影響到唱片公司的製作方向,黎明演繹的歌曲亦逐漸轉為以本地作品為主[76][77]。黎明於1995年首次踏上韓國音樂節目的舞台,憑專輯《愛難求》受到韓國民眾的注意[78]

1996年,音樂製作人陳子鴻與黎明合作期間,察覺到黎明的喉嚨不對勁[79],經醫生檢查後動手術割除了位於聲帶的粉瘤,黎明治癒後唱歌時感覺較以往舒適,同時亦接受陳子鴻的建議,嘗試突破自己過往以女性消費者為對象的唱腔[80],同年,黎明的經理人陳善之透過填詞人潘源良的引薦認識雷頌德,並邀請他加盟黎明的唱片製作團隊,在歌曲創作和唱腔演繹加入新元素,歌曲〈情深說話未曾講〉是他們二人合作的首個代表作品,在各大音樂流行榜和樂壇頒獎禮均取得佳績[81][77]。1997年,黎明與雷頌德合作推出粵語專輯《Leon Sound》,專輯採用了不同類型的電子音樂(例如:TechnoTrip hopTrance等),以不同的唱腔配合各類型的歌曲,突破了黎明以往的演唱風格,在當時的香港流行樂壇屬於罕見和前衛。此專輯被樂評人視為具質素的唱片專輯之一,但由於黎明與唱片公司的合約即將結束,在宣傳推廣方面不獲唱片公司重視,因此黎明這次的風格轉變並未受到市民大眾的注意[28]

1998年,黎明加盟新力唱片的香港分部[82],雷頌德和填詞人林夕成為主要的搭檔,音樂風格則以情歌和電子音樂舞曲為發展方向[6]。汲取了以往改變音樂風格的經驗,黎明及其製作團隊在曲風和演繹方面作出了調整,例如採用美式舞曲的音樂節奏,配合黎明的聲線,使到作品更為迎合大眾的喜好[28]。黎明在1998至1999年期間發行的其中的3張專輯:《如果可以再見你》、《Leon Now》、《眼睛想旅行》同時登上全年唱片銷量排行榜的前十位,包攬了冠、亞軍[83],憑藉歌曲〈心在跳〉的韓語版本(韓語:, 英語:)成為首個登上韓國音樂流行榜前十名的香港歌手[84]。黎明認為香港的流行音樂市場缺乏令人聞歌起舞的作品,並提議雷頌德跟他一起到韓國,考察當地娛樂場所的流行音樂,藉此尋找靈感,創作迎合亞洲人喜好的舞曲[85][86]

退出音樂頒獎禮

1999年12月12日,黎明宣佈不再接觸香港樂壇的頒獎禮及不再角逐香港樂壇的獎項,為自己的音樂事業發展打開新一頁[87]

多元發展

2011年黎明以導演身份出席《遲D見》的音樂短片首播會[89]

1999年首次以導演身份(別名L.L.)自導自演拍攝歌曲〈酸〉的音樂短片[90],其後於2000年發行的《北京站》專輯中作出了新嘗試,其中歌曲〈全日愛〉的前奏加入了與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極為相似的旋律,引起大眾的討論[91],同時在歌曲的音樂短片中,採用當時華語歌壇較為少見的CG動畫,與真人結合演繹,而此專輯的多首歌曲成為了當年香港舞廳的熱門電音舞曲之一[92]。2002年,黎明獲邀為世界盃大中國區創作官方主題曲〈衝鋒陷陣〉及為主題曲自導自演拍攝音樂短片[93]

2004年,黎明離開新力唱片公司,與林建岳合資成立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以「A Music」作為品牌[94],涉足更多的幕後工作,除了與志同道合的音樂人一起發展音樂事業外,同時亦致力培育新人[95]。外界對於黎明在培育和管理藝人方面的評價好壞參半,黎明曾經培養出衛蘭文詠珊陳泳彤等新一代的歌手及藝人[96][97][98],同時也有現職歌手在轉投黎明旗下的公司之後發展未如理想[28]。2011年,黎明的唱片公司推出手機應用程式「樂Loop」,與用戶分享黎明和公司旗下歌手的音樂資訊[99]。2016年,黎明出席「文化產業高峰論壇」,鼓勵香港年輕人追求創意理想,並建議設立社區基金,支持和培育不同類型的本地民間音樂人,為年輕人提供發展機會[100][101]。2019年,黎明以「明福俠」身份創辦樂隊Gingerbread[102][103],透過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擴闊聽眾的視野[104],同年應歌手麥浚龍邀請合唱〈忘記和記〉,此歌的曲名、曲風和格調使人聯想到1990年代由黎明主唱的一系列電訊廣告歌曲,一度引起城中熱話[105]

演藝事業

電視演出

黎明於1986年參加新秀歌唱大賽的時候,評審之一的黎小田和陳善之均認為黎明的外表出眾,有潛質在演藝界發展[106][107],得獎後隨即與無綫電視簽訂合約,在1980年代中後期以參演電視劇為主要工作,《男兒本色》是他首部演出的電視劇,憑飾演反派角色受到觀眾注意[108],並與編劇賈偉南成為朋友,二人其後合作多部電視劇,當中的單元劇《母與子》是黎明的首次擔任主角的作品[109],其後演出《飛躍霓裳》和《回到唐山》,獲監製梅小青賞識[110],此後曾先後多次為黎明爭取演出機會[111]。1989年,黎明演出古裝劇《晉文公傳奇》,疑因生病遲到及與導演意見不合[112],在完成拍攝後遭到無綫電視封殺,早前演出的電視劇亦改以錄影帶形式出售到海外[24]。黎明被封殺期間應中國電視公司邀請,到台灣演出電視劇《風雲時代》,在當地打開了知名度,並獲邀留在台灣發展[45],而無綫電視因早前出售到海外的電視劇錄影帶受到當地觀眾歡迎,決定在香港播出有關的電視劇,使到黎明在電視圈的知名度逐漸增加[113],另一方面,監製梁材遠和編審賈偉南說服了無綫電視戲劇組高層,讓黎明擔任《回到未嫁時》的男主角,黎明因此回到香港發展[109]

在1990至1993年間,黎明演出了電視劇《人在邊緣》[114]、《今生無悔》和《原振俠》,所飾演的角色均受到觀眾的喜愛[115][116],成為經典的電視劇角色之一[117],1994年演出《阿Sir早晨》後,黎明至今沒有再演出香港電視劇[118]。除了演出電視劇,黎明在1990年代初期亦參與演出無綫電視的綜藝節目,例如擔任選美活動的表演嘉賓[119]、參與音樂節目[120]、客串演出娛樂節目等[121],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則逐漸減少電視演出,直到2010年代中後期,黎明多次在中國內地的電視台擔任綜藝節目嘉賓[122][123],並在2017年接拍內地電視劇《非常营救[124][125],以及在2018年友情客串內地古裝網絡劇將夜[126][127]

影壇發展

1985年黎明在尖沙咀地鐵站獲星探邀請客串演出電影[128]
黎明的蠟像於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的「世界首映」展館展出[129]

1985年,18歲的黎明從英國回到香港,在街上獲星探邀請擔任臨時演員,演出黃華麒執導的電影《豬仔出更》(下述電影以香港片名為準),首度踏足影壇[130],同年參加電影公司舉辦的「碧泉新星大賽」獲得冠軍[25],由此參演電影《我願意[131],在1980年代中後期,黎明參演了數部電影,戲份逐漸增加,及後在1990年代開始擔任電影主角[132]。黎明早期演出的電影角色,大多以自己的偶像造型作為賣點,直到1990年代中期開始嘗試演出不同類型的角色[133],其中《都市情緣》和《墮落天使》在韓國上映時獲得理想的票房成績,有助黎明在當地的電影市場打開知名度[134]。黎明認為只要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便問心無愧,對票房成績不感壓力[135],當時不少電影公司均有意與黎明簽訂長期合約,黎明則表示自己是影壇新人,會小心選擇合適的劇本,而且會以歌唱事業為主,不會胡亂接洽電影工作,因此未有與任何電影公司簽訂長期合約[136][137],希望有更大的自由度選擇演出自己喜歡的電影[138]

1996年,導演陳可辛邀請黎明演出電影《甜蜜蜜》,飾演黎小軍一角[139],黎明的演出表現獲得觀眾和影評人的認同[140],並首次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惟最終未能獲獎[141],有觀眾更為此而去信報館表達不滿,認為黎明是遭到香港電影業界的排斥而落選[142]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以「黎小軍」的角色造型為黎明塑造蠟像,於2006年開始展出[143],從事電影導演、編劇兼作家的何言,認為此電影為黎明的演藝事業帶來新的發展方向,隨後於1998年演出的《玻璃之城》,也屬同一類型的電影[28]。1999年,黎明宣佈退出香港樂壇頒獎禮,藉此騰出時間做好音樂及電影工作[144],翌年,黎明獲韓國電影公司邀請擔任《天士夢》的男主角,以韓語對白演出[145],成為首位主演韓國電影的香港演員[146]。2002年,黎明與陳可辛再度合作[147],於《三更之回家》飾演一名中醫師,當時36歲的黎明憑此電影登上影帝寶座,獲得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148],並打破了當年香港電影在泰國的票房紀錄[149][150]

2003年,香港政府與中國內地政府簽訂「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放寬了香港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和中港兩地合作拍片的限制,中港合拍片因此成為了香港電影發展的新趨勢[151],黎明也開始涉足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並於同年投資拍攝《大城小事》,首次擔任制作及創作總監,除了參與劇本創作,亦擔任該片的男主角[152]。2007年,黎明獲邀參與香港星光大道打掌印儀式[153],翌年與中國導演陳凱歌合作,反串演出電影《梅蘭芳[154],為了配合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角色造型而增肥改變形象[155]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於按照黎明的「梅蘭芳」造型製作蠟像,於2008年展出[156][157]。黎明於2009年在《十月圍城》和《火龍》所飾演的角色都是不修邊幅的髒亂造型[158],並親身演出高難度動作,他認為角色是不可以強求,只要突破自己的心理關口,做好足夠的安全措施便可[159],評論認為黎明放下了偶像包袱,角色的多樣性讓黎明的電影事業發展更進一步[160]

2010年,黎明成立「百仕活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除了參與影視投資,亦有意培育新晉的導演和演員[161],他希望具有導演潛質及對導演工作感興趣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創作資源及發揮創意的機會[162]。2014年,黎明首次執導,開拍一部以紅酒為題材的電影[163],並參與劇本創作、演員選角等幕後工作[164],此電影在製作過程中曾經多次易名,最終定名為《搶紅》,並於2017年上映,同年獲得「2017年度大本鐘獎之金獨角獸獎電影類」的最受推崇新導演獎[165]。外界一方面認為黎明這次執導的電影,未能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績[166],而另一方面則認為是黎明在影壇發展的新嘗試[167]。黎明自2013年起獲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擔任「香港影視娛樂大使」,推廣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他認為香港電影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很多演員、導演在拍電影,支持整個行業[168],並建議經驗豐富的導演向有興趣從事娛樂圈的新一代幕後人員分享自己的經歷[169]

廣告代言

黎明出道至今,接拍了大量的廣告及擔任代言人,曾經參演的商業廣告包括:服裝、食品、飲料、電器、流動電話、日常生活用品、樓盤、汽車等,涵蓋了衣、食、住、行等領域,在1990年代初期演出的廣告以平面廣告或電視廣告為主,其後於1990年代中後期與電訊公司長期合作,拍攝一系列的流動電話廣告,廣告於電視台的黃金時段以短篇劇場形式播出,內容包含了劇情和歌曲,有別於傳統的廣告[170],其中一輯廣告遠赴新西蘭拍攝,黎明在300米高的吊橋進行笨豬跳[171],起跳前更要簽下生死狀,引起各界的關注和討論[6][172]。2016年,黎明獲邀與《100毛》合作拍攝網上廣告[173],親自演繹由自己的歌曲〈情深說話未曾講〉及〈對不起,我愛你〉改編而成的廣告歌曲,廣告在首播後的24小時內已錄得接近300萬的瀏覽人次,打破了香港本地網上廣告的最高收看紀錄[174][175]。除了接拍商業廣告,黎明亦參演了多個社會公益廣告,向市民宣揚正面訊息[176]

社會公益

黎明多年來均積極參與慈善和公益事務,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幸福[177],同時認為社會上有很多不幸事件,希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有需要的人,使到世界變得更美好,而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而更加燦爛[178]。黎明曾建議設立「藝人慈善日」,集合一批藝人去探訪老人和孤兒,運用藝人的影響力把愛心宣揚出去[179][180]。另一個促使黎明行善的原因,是他的父親曾經患上癌症須接受高風險手術,黎明向上天祈求父親能夠痊癒,並許下諾言,假若父親能康復,必定多做善事來回饋社會,其後黎明父親的病情好轉,黎明亦履行承諾,致力行善[181]。黎明在1990年代成為具知名度的藝人後,獲不同的機構邀請參與慈善活動,借助其影響力來籌款。在參與慈善活動的同時,黎明亦希望能夠了解慈善機構的運作方式,讓活動辦得更完善,同時認為香港人應該擴闊視野,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和事,因此他關注的慈善工作並不局限於香港[182]

黎明表示自己童年時父母離異,且經常被託兒所的老師責罰和打罵,因此對兒童特別關注,希望所有兒童都能夠受到公平對待[183]。他曾經將收集得來的禮物轉送到兒童院,並舉辦慈善音樂會為弱智兒童籌款[184][185]。自1993年起,黎明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參與多項以兒童為目標對象的慈善工作,包括發起「消滅脊髓灰質炎」計劃,在1993至1995年間籌得三百五十多萬美元,成功為八千多萬名中國內地兒童購買疫苗,且被列入獲益人最多的慈善活動世界紀錄[186]。黎明於1994年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任命為「國際愛心大使」,成為首個於該會擔任國際親善大使的華人,翌年獲升級為「國際青年特使」[187][188],曾多次以特使身份到世界各國的落後地區及災區作親善訪問,包括盧旺達[189]東帝汶[190]巴西[191]新疆[192]甘肅省[193]雲南省等地[194],將當地的情況紀錄下來,透過圖片展覽和電視節目傳播到世界各地,喚起各界人士的關注[195]。2002年,黎明獲邀到紐約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與聯合國秘書長及其他親善大使討論世界各地兒童遇到的困境和問題[196],及後於2008年與林夕、雷頌德一起創作「心靈重建計劃」歌曲並製成唱片進行義賣,為汶川大地震的災民籌款[197]

黎明的慈善工作表現引起了香港公益金的注意,因此於1999年邀請他出任籌募委員會委員,除了以藝人身份為慈善節目演出籌款外,亦參與策劃香港公益金的籌款活動工作。2001年,黎明在《萬眾同心公益金》節目中,以個人名義在兩天之內籌得超過港幣700萬元,成為籌款最多的藝人[198],及後於2005年獲委任為香港公益金董事會成員[199],並於2008年成功連任及獲選為名譽副會長,至今仍積極參與公益金的慈善活動及行政工作。此外,黎明曾經多次低調捐款,幫助意外中的死傷者家屬,以及親自參與包裝贈予弱勢社群的防疫物資,獲大眾讚賞他「為人低調、親力親為、做實事」[200][201]

影響力

黎明出道至今,在香港、亞洲和全球華人社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南韓已故前總統盧武鉉在公開演說中亦提及黎明在韓國是家喻戶曉的藝人[202][203]。黎明是1990年代的「偶像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愛好者的年齡層面廣闊[204][205],他的歌曲、影視作品均成為大眾的焦點,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崇拜偶像的風氣,收集黎明的影音產品、照片、剪報成為了當時的潮流文化,導致部份年青人過於揮霍金錢、影響學業成績,甚至有教師表示學生在考試期間也哼唱偶像的歌曲[206]。黎明的所到之處均會引起哄動,部份愛好者更在黎明的住所及工作地點長時間守候[207],不少女性視黎明為結婚對象[208],甚至因無法與黎明見面而產生自殺念頭[209],部份愛好者為了擁護黎明而攻擊其他歌手及與其他歌手的歌迷發生衝突[210],而黎明的一舉一動也成為了媒體的關注焦點,更出動狗仔隊進行跟蹤,以滿足大眾的好奇心[211]

黎明自1991年起多次獲選為「十大健康形象藝人」之一[212],其健康形象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他熱心參與公益活動,運用自己的知名度產生號召力[93],成功籌得大量善款及鼓勵更多人參與慈善活動[213][214]。1992年,美國加州屋侖市和三藩市政府分別將每年的10月15日及10月16日定為「黎明日」[215],以表彰黎明對慈善事業所作出的貢獻[216],香港政府亦曾經為此而先後三度向他受勳[217]。此外,黎明與支持者所建立的「黎明家族」歌迷會,將不同年齡、背景、國籍的人集結在一起,以支持黎明作為共同的目標,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團結互助,讓年青一代拓展人際關係,產生正面積極的思想[218][210]。香港一間電台於1996年進行民意調查,有聽眾推舉黎明為「市民心目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19][220]香港貿易發展局連續多年邀請黎明擔任「香港影視娛樂大使」,以其影響力推廣香港娛樂事業[221]

外界視黎明為香港樂壇「四大天王」流行文化現象的代表人物之一,從市場角度而言,黎明為唱片公司、電影公司和廣告商等機構帶來了商機,使到香港1990年代的娛樂行業更為興旺;從香港的音樂發展而言,黎明與其他同樣以演繹情歌為主的歌手一起壟斷了香港1990年代的流行樂市場,變相導致其他類型歌手的發展空間減少[205],黎明在1990年代中後期改變演繹風格,將電子音樂引入香港樂壇,成為當時的流行音樂文化[28][222]。1999年,黎明宣佈不再角逐香港樂壇的獎項,消息震動了香港樂壇[223],隨着黎明不再角逐香港樂壇的獎項,其他1990年代的歌手也相繼淡出樂壇,此舉為新一代歌手帶來發展空間,同時卻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香港樂壇亦開始由盛入衰[224][205]。2016年,黎明舉行的演唱會因不符合政府的消防安全規定而遭取消首場演出[225][226],黎明處理事件的手法備受市民及輿論讚賞[175],導致了「黎明效應」的出現[227]。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在其撰文中表示,黎明的處事態度是「香港的核心價值」[228],同時也有評論以「愛黎明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來形容事件[229],認為黎明在事件中突破了當年的「偶像派」框架,愛好者對黎明的支持度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減退,其他並非黎明愛好者的市民,也借着回顧黎明的作品來緬懷香港昔日的「核心價值」,因此產生了「黎明效應」[230][231][232]

榮譽及獎項

黎明自1985年至今,先後獲得多個不同的獎項及榮譽,從1990年直到1999年宣佈不再角逐香港樂壇獎項為止,黎明獲得二百多個音樂獎項,包括在《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連續9年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及3次獲得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獎;憑歌曲〈那有一天不想你〉、〈情深說話未曾講〉、〈只要為我愛一天〉和〈我這樣愛你〉先後4度獲得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成為獲得該獎項最多的歌手之一[233],以及在7年間獲得《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的所有主要獎項,成為以最短年資達成「叱咤大滿貫」的歌手[77]。在影視方面,黎明曾獲得多個電影和廣告獎項,包括於2002年憑電影《三更之回家》獲得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170][234]。此外,黎明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首位華人親善大使,因創下受惠人數最多的慈善活動紀錄,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也是全球首個獲頒發聯合國通行證的普通市民[9]。1998年,黎明首次獲提名「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並成功當選[235][236],並先後於2003年、2009年及2019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及銀紫荊星章[237]

音樂及影視作品

黎明在1985年開始演出電影及電視連續劇,1980年代後期為電視劇主唱主題曲和插曲,成為他最早期的音樂作品,當時的華星唱片公司並沒有為他發行個人唱片,1990年跳槽到寶麗金唱片公司後開始發行音樂專輯,早期的歌曲作品大多以雷射唱片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形式發行,後來則以雷射唱片為主[238]。隨後香港的卡拉OK文化興起,音樂作品更為著重於視覺效果,黎明在發行唱片的同時,也為歌曲的音樂短片發行影碟,在1990年代中期以鐳射影碟錄影帶形式發行,後來由VCD或DVD形式取代[205]。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黎明在2011年首次發行數碼唱片[239],其後在2016年發行藍光光碟的演唱會錄像[240],而近年所出版的音樂作品則主要透過網絡頻道與大眾分享。此外,黎明以前所屬的唱片公司,至今仍然會將黎明昔日的音樂作品製作成精選專輯,以實體唱片形式在市面發行[241]。黎明的影視作品種類在1990年代開始趨向多元化,除了演出電影和電視劇,亦參演音樂特輯、音樂劇、電台廣播劇、網路劇等,2014年首次以導演身份開拍電影。早年的影視作品主要透過電視頻道、電影院播出,部份作品以錄影帶形式在香港或海外地區發行[242][243],後來以VCD或DVD形式取代錄影帶,並透過網絡方式發行。

派台歌曲成績

自1990年開始,唱片公司為黎明發行新唱片或歌曲的時候,會將主要推銷的歌曲製成樣本唱片,派發給媒體作宣傳之用,不同的媒體機構均設有自己的派台制度,並因應當時的市場情況而作出調整,例如訂立派台歌曲的數目限制[244],同時亦設有音樂流行榜,由媒體機構自行決定派台歌曲的播放率及流行榜名次的計算方法[77]。黎明合共有146首歌曲參與派台,當中有75首歌曲曾經登上音樂流行榜的冠軍位置。

個人演唱會

1990年代至今,黎明在香港及多個國家地區合共演出了數百場個人演唱會[245],他在1991年首次以個人名義於大專會堂登台演唱[246]。1992年,黎明在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樂場地──香港體育館[247]舉行10場大型個人演唱會,外界視之為他出道以來的首個正式演唱會[248],黎明於同年首次到中國內地舉行個人演唱會,並捐出在北京舉行的4場演唱會收益給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作慈善用途[249],他認為中國是個有潛力的市場,希望憑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透過演唱活動促進兩地文化交流,令社會更繁榮[250]。1995年,黎明在台灣舉行小型音樂會,並得到一家衛星電視台的支持,利用衛星技術將音樂會傳送到52個亞洲國家[251],其後於2019年首次在台北小巨蛋舉行大型演唱會[252],此外,黎明先後多次於海外地區進行巡迴演唱,其中1996年在越南舉行的演唱會,是越南革新開放以來,全球第二位在當地演唱的歌手[253]。黎明表示每個演唱會都是他生命中的回憶及事業的里程碑[254],且認為觀眾喜歡看有視覺特技效果的演唱會,而他自己亦喜歡以這種模式舉行演唱會[255]。2016年,黎明於香港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大型演唱會,除了視覺和聽覺元素外,亦嘗試加入嗅覺和觸覺元素,營造出4D特技效果[256],同時於社交網站進行數分鐘的現場直播,成為香港首個利用互聯網直播演唱會的歌手[257],同年於澳門演唱期間,首次以360度航拍技術進行同步直播[258]。翌年,黎明於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不設座位的演唱會,以電子化方式售票,觀眾入場時需核對QR碼和身份證,突破了香港大型演唱會的傳統運作模式[259]

參考及備註

書籍文獻

  • 黃湛森. . 香港: 香港大學. 2003-05: 151-179 [2019-03-11]. ISBN 97808039999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中文).
  • 清洪. . 香港: 紅出版. 2014-04-01: 193-196. ISBN 9789888223459 (中文).
  • 徐緣. . 香港: 白卷出版社. 2016-07: 87-89. ISBN 9789887711919 (中文).
  • Yiu-Wai Chu.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01-01. ISBN 9789888390588 (英语).
  • 黃夏柏. . 香港: 非凡出版. 2017-10: 59-60. ISBN 9789888463138 (中文).
  • 林建岳. .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9. ISBN 9789620773471 (中文).
  • 編輯委員會. .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9: 69-74. ISBN 9789620773211 (中文).
  • 魏君子. .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05-01: 581-583. ISBN 9789888572496 (中文).
  • 黃國恩. . 香港: 非凡出版. 2020-07. ISBN 9789888676002 (中文).

註腳列表

  1. . 國際在線. 2006-09-28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中文).
  2. . 東方日報. 2009-11-07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中文).
  3. .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8-26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中文).
  4. . 東周網. 2014-01-12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中文).
  5. 梁慧琳. . 蘋果日報. 2016-05-09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中文).
  6. 陳善之、翟浩然. . 香港: 明窗出版社. 2016. ISBN 9888338684 (中文).
  7. 依玲. . 明報. 1998-10-11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8. . 頭條日報. 2019-11-09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中文).
  9. . 東周刊. 1995-12-13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0. . 蘋果日報. 1995-12-11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中文).
  11. . 北京晚報. 2005-12-03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8) (中文).
  12. . 中國: 當代人雜誌社. 1993: 13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中文).
  13. . 新浪娛樂. 2014-01-08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6) (中文).
  14. . 新浪娛樂. 2006-06-22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1) (中文). 原刊於南都周刊
  15. .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7-06 [201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中文).
  16. . 中國新聞網. 2002-09-16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6) (中文).
  17. . 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附屬學校. 1979 [201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由下至上,第三行左四者是黎明
  18. . 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附屬學校. 1979 [201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19. . 蘋果日報. 2012-05-14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中文).
  20. . 香港: 電視周刊. 1996 (中文). 展開歐、美巡迴演唱,此行我可順道往倫敦的母校CHRIST COLLEGE探訪一下了。
  21. . www.peoplemaven.com.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英语).
  22. Stan Jeffries. . 美國: Greenwood Press. 2003: 107. ISBN 9780313315473 (英语). Lai was sent to England at age sixteen to attend Christ's College and, later, Princeton College, also in England.
  23. . 凸周刊. 1996-07-19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
  24. . 東周網. 2017-06-05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4) (中文).
  25. . 華僑日報. 1985-08-24: 18 (中文).
  26. . 人民網. 2016-03-08 [201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中文).
  27. 王強、汪麗珍. . 中國: 時事出版社. 1996: 252 [2019-02-22]. ISBN 78000929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28. 何言. . 香港: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5-08: 194-205,155-160. ISBN 9789888284979 (中文).
  29. . 明報. 1998-03-21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30. . 華僑日報. 1986-07-14: 1 (中文).
  31. . 東方日報. 2014-11-02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5) (中文).
  32. 楊清. . 雜誌. 1990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33. 沈寶茜. . 太陽報. 2000-04-02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34. . 東周網. 2018-03-25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2) (中文).
  35. . 新浪影音娛樂. 2003-07-17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中文).
  36. 利雲志. . 壹周刊. 2016-12-07 [202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中文).
  37. 小風. . 明報. 1997-05-13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38. . 蘋果日報. 2009-08-30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8) (中文).
  39. . 東方日報. 2012-10-04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中文).
  40. . am730. 2018-04-24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8) (中文).
  41. 司徒家傑. .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3-20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 (中文).
  42. . 頭條日報. 2020-06-21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中文).
  43. . 明報. 2020-08-22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中文).
  44. . 華僑日報. 1987-10-19: 14 (中文). 他是簽了「華星」為經理人四年死約四年生約
  45. . 華僑日報. 1990-01-18: 21 (中文).
  46. . 富麗華牛扒酒廊. 1987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47. . 新麗晶餐廳酒廊. 1987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48. . 華僑日報. 1990-08-17: 20 (中文). 一直未有個人大碟出版,在得獎後至今年五月簽約首一間新唱片公司期間,只為一些電視劇唱主題曲和插曲。
  49. 戴思聰. . 香港: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11-07: 75-107. ISBN 9620756126 (中文).
  50. . come back to love 80-90年代廣東歌. 2005-10-26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中文).
  51. . 光華日報. 2010-07-19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中文).
  52. 黃志淙.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 2007-01: 72-73. ISBN 9789620203664 (中文).
  53. . 海南出版社. 1997: 316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中文).
  54. 史順宜. . 香港01. 2017-08-09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中文).
  55. . 大公報. 1991-02-02: 18 (中文).
  56. . 大公報. 1991-07-07: 16 (中文).
  57. 王祖壽. . 民生報. 1991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58. . 新浪娛樂. 2012-12-30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4) (中文).
  59. 林玉鑫. . 中國: 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1-01: 371. ISBN 7801512839 (中文).
  60. . 蘋果日報. 2017-05-13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
  61. . yuppiemusic.com. 2016-06-04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
  62. . 華僑日報. 1991-09-18: 22 (中文).
  63. . 華僑日報. 1991-10-27: 18 (中文).
  64. . 大眾電視. 1991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 第一首處女作品,黎明以「天濛光」作為自己的筆名。
  65. . 大公報. 1991-10-21: 20 (中文).
  66. . 華僑日報. 1991-10-21: 13 (中文). 黎明的新唱片將於十一月推出,其中一首歌「我的感覺」,是他與向雪懷一起填詞的。
  67. . 鳳凰網.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中文).
  68. . tvb.com.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0) (中文).
  69. . 報紙. 1994-01-18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70. 余少華、楊漢倫. . 香港: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2013-02. ISBN 9789881645678 (中文).
  71. 參考《忘記和記》的製作花絮
  72. . 約克時報. 2019-01-23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中文).
  73. 向雪懷、簡嘉明. .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6-05: 90-96. ISBN 9789620439506 (中文).
  74. . 文匯報. 1995 (中文).
  75. . 大眾電視第1055期. 1995-07-15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中文).
  76. 朱耀偉. . 香港: Bestever Consultants Ltd. 2004-08. ISBN 9789889795320 (中文).
  77. 劉靖之. . 香港: 商務(香港)印書館. 2013. ISBN 9620756126 (中文).
  78. 鍾樂偉. . Now新聞. 2016-05-05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中文).
  79. 梁鴻斌. . 大成報. 1996-05-11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80. . 香港: 大眾電視1093期. 1996-04-05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81. 陳穎洪. . 香港電台. 2017-12-08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中文).
  82. Geoff Burpee. . Billboard. 1998-04-04: 46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英语).
  83. . 羊城晚報. 1999-12-06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中文).
  84. Yiu-Wai Chu.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01-01: 211. ISBN 9789888390588 (英语). Leon Lai's Korean song “After Loving You” reaches top 10 on Korean pop charts, the first time a Hong Kong singer has managed to achieve this.
  85. . 明報. 2020-05-07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8) (中文).
  86. 洪曉璇. . 香港01. 2017-08-31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中文).
  87. . 明報. 1999-12-14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中文).
  88. . 微博. 2012-05-23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89. 黎群英. . 香港新聞網. 2011-04-13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
  90. . 太陽報. 2001-01-19 (中文). 因為他首次執導拍MTV《酸》,是為慈善而促成。
  91. 向樂高. . 香港01. 2017-08-29 [201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中文).
  92. Jaguar. . 太陽報. 2004-01-14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中文).
  93. 周耀輝、高偉雲.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ISBN 9629965879 (中文).
  94. . 蘋果日報. 2014-07-29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中文).
  95. . 大紀元時報. 2004-07-31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中文).
  96. . 東方日報. 2016-06-29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中文).
  97. . 東方日報. 2016-06-10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中文).
  98. 梁欣喬. . 鏡周刊. 2013-03-25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中文).
  99. 葉雪. . 蘋果日報. 2011-06-28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中文).
  100. . 香港文化產業聯合總會. 2016-06-06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
  101. . 東方日報. 2016-06-07 [201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中文).
  102. . 明報. 2019-04-30 [2019-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中文).
  103. . 頭條日報. 2019-04-30 [2019-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中文).
  104. 彭嘉彬. . 香港01. 2019-08-20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中文).
  105. 彭嘉彬. . 香港01. 2019-10-23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 (中文).
  106. . 華僑日報. 1986-07-15: 17 (中文).
  107. . 明周娛樂. 2015-11-07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中文).
  108. . 明報周刊. 2017-06-05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中文).
  109. . 電視劇雜誌. 2013-02-01, (1)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110. . 新浪全球新聞. 2011-12-07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中文).
  111. . 明報. 2020-03-15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中文).
  112. . 華僑日報. 1989-07-27: 21 (中文).
  113. 海韻.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4-12: 164. ISBN 7542810103 (中文).
  114. . 東方新地. 2016-05-3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中文).
  115. . 明報周刊. 2018-01-06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中文).
  116. . 東方日報. 2017-06-05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中文).
  117. . 新Mondy周刊. 2017-03-17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中文).
  118. . 蘋果日報. 2016-05-18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中文).
  119. . 華僑日報. 1991-05-17 (中文).
  120. . 蘋果日報. 2007-03-17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中文).
  121. . 蘋果日報. 2007-04-21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中文).
  122. . 明報. 2017-01-12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
  123. 張嘉敏. . 香港01. 2018-12-09 [201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124. . 蘋果日報. 2017-06-06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中文).
  125. . 晴報. 2017-06-06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中文).
  126. 蘇國豪. . 香港01. 2018-03-3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中文).
  127. 吳亞雄、蔣波豪. . 環球網綜合. 2019-01-02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
  128. . 1991-12-15.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翡翠台 (粵語).
  129. . 蘋果日報. 2006-12-14 [2019-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中文).
  130. . 長春電影製片廠《電影世界》編輯部. 1992: 24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中文).
  131. . 華僑日報. 1985-07-10: 22 (中文).
  132. . 華僑日報. 1987-07-28: 21 (中文).
  133.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9620437205 (中文).
  134. . 太陽報. 2000-02-10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35. . 華僑日報. 1991-04-19: 13 (中文).
  136. . 華僑日報. 1991-06-11: 13 (中文).
  137. . 華僑日報. 1991-07-10: 13 (中文).
  138. . 華僑日報. 1991-12-24: 34 (中文).
  139. . 明報. 1996-11-11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40. 於遠芳. . 中國: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1-11-01: 155-159. ISBN 9787538738117 (中文).
  141. 的灰. . 中國: 上海書店. 2007: 62、137、145. ISBN 7806786996 (中文).
  142. . 快報. 1997-04-17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43. . 東方日報. 2006-12-14 [2019-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中文).
  144. . 東方日報. 1999-12-14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中文).
  145. 陶世安. . 人民網. 2000-10-15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中文).
  146. 鄭軍. . 中國: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2-04-01. ISBN 9787530660096 (中文). 韓港最新合拍科幻大片《天士夢》是耗資四千萬美金的科幻大製作,也是黎明進軍韓國影壇的處男作。
  147. . 中時電子報. 2013-11-22 [201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0) (中文).
  148. . 東方日報. 2002-11-18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中文).
  149. 李焯桃. .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03: 200-203. ISBN 9789620431975 (中文).
  150. . 北京新浪網. 2014-10-16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中文).
  151. . 蘋果日報. 2018-04-01 [201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152. . 大紀元. 2004-01-20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6).
  153. . 東方日報. 2007-06-28 [202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中文).
  154. . 蘋果日報. 2016-04-26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中文).
  155. . 台灣大紀元. 2008-11-27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156. . 東方早報. 2008-12-04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中文).
  157. . 華商晨報. 2008-12-05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中文).
  158. . 搜狐娛樂. 2009-03-24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中文).
  159. . 明報. 2010-03-10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中文).
  160. . 自由時報. 2009-11-26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中文).
  161. . 東周報. 2012-11-28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中文).
  162. . 大紀元. 2012-08-08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中文).
  163. . 東方日報. 2014-05-06 [201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中文).
  164. . 亞特蘭大新聞. 2017-03-24: B7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中文).
  165. 黎金良. . 香港新聞網. 2017-11-02 [2019-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166. . 中時電子報. 2017-06-05 [201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中文).
  167. . 東方日報. 2017-05-13 [201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中文).
  168. 林秀宜. . 新唐人電視台. 2013-03-01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169. . 星島日報. 2016-03-15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中文).
  170. 曾錦程、劉昆祐. .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7: 433-437, 675. ISBN 9789888488278 (中文).
  171. . 東周刊. 1997-04-17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72. . 太陽報. 2009-06-22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中文).
  173. 凌羽一博士. . 香港: 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 19-20, 101-104. ISBN 9888395491 (中文).
  174. 袁曉君. . 香港01. 2016-05-15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中文).
  175. 吳博林. . 香港: 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 24-38. ISBN 9888395343 (中文).
  176. . 香港公益金.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中文).
  177. . 明報. 1997-10-27 (中文).
  178. . 大公報. 1991-12-24: 22 (中文).
  179. . 華僑日報. 1991-12-25: 13 (中文).
  180. . 明報. 1997-01-17 (中文).
  181. . 東方日報. 1998-10-11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82. . 頭條日報. 2009-03-02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83. . 星島日報. 2008-07-05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中文).
  184. . 大公報. 1991-12-20: 20 (中文).
  185. . 電視日報. 1995-03-17 (中文).
  186. . 天天日報. 1995-12-01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187. . 蘋果日報. 2013-10-16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
  188. . 電視日報. 1995-12-01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中文).
  189. . 明報. 1996-12-27 (中文).
  190. . 蘋果日報. 2005-06-25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中文).
  191. . 太陽報. 1998-06-30 (中文).
  192. 徐星瀚. . 人民日報. 2003-03-04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中文).
  193. . 新報. 1997-09-03 (中文).
  194. 何永寧. . 東方日報. 2010-01-30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5) (中文).
  195. . 星島日報. 2015-01-04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6) (中文).
  196. . 蘋果日報. 2002-06-17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0) (中文).
  197. . 蘋果日報. 2008-05-23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
  198. . 南方日報. 2001-05-30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0) (中文).
  199. 何永寧. . 蘋果日報. 2005-06-18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中文).
  200. 葉明傑. . 明報. 2005-06-18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中文).
  201. . 晴報. 2020-02-27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中文).
  202. TAE YOUNG KIM, DAL YONG JIN.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 (10): 10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5) (英语). Also, our youngsters are fond of Chinese movie stars like Zhang Yimou, Gong Li, and Leon Lai.
  203. . 萬維讀者網. 2003-07-09 [2018-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1) (中文).
  204. . 東方娛樂. 2016-05-03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中文).
  205. 朱耀偉. .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09: 151-152,155-163. ISBN 9789620428807 (中文).
  206. . 華僑日報. 1991-08-07: 24 (中文).
  207. . 大公報. 1991-02-11: 20 (中文).
  208. . 大公報. 1991-08-09: 20 (中文).
  209. . 華僑日報. 1991-09-03: 22 (中文).
  210. 岳曉東. .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629371340 (中文).
  211. . 快報. 1995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12. . 大公報. 1991-12-14: 24 (中文).
  213. . 香港商報. 1995-12-01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中文).
  214. 魯萍、王崇穎. . 蘋果日報. 2003-03-03 [201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6) (中文).
  215. . de.180zhi.com. [201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16. . 1992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17. . 明報. 2019-11-10: C3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18. . 蘋果日報. 1995-11-14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中文).
  219. . 新報. 1996-08-17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20. . 香港商報. 1996-08-17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21. . 蘋果日報. 2019-02-14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
  222. . 東方日報. 2015-06-20 [202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中文).
  223. 譚綺文. . 星島日報. 1999-12-14 (中文).
  224. . 蘋果日報. 2016-06-15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25. .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16-04-28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6) (中文).
  226. . 蘋果日報. 2016-05-07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27. 杜秋棠. . 蘋果日報. 2016-05-07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28. 陳文敏. . 明報. 2016-05-04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29. 森美. . 頭條日報. 2016-05-10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30. 陸偉聰. .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6-05-17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31. . 東方日報. 2016-05-09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232. 鄭梓靈. . 晴報. 2016-05-04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
  233. . 東方日報. 2016-03-06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中文).
  234. . 台北金馬影展.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中文).
  235. . 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中文).
  236. . 北京晨報. 1998-10-12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237. . 明報. 2019-07-01 [201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中文).
  238. 陳怡東. . 中國: 法律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1880758 (中文).
  239. . 中國網絡電視台. 2018-02-09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中文).
  240. . 東方日報. 2016-05-27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中文).
  241. . 東方日報. 2005-10-21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中文).
  242. 朱侶. . 華僑日報. 1991-07-21: 16 (中文).
  243. . 華僑日報. 1991-09-03: 13 (中文). 黎明與李克勤更在台灣捲起了一股熱風,他們的電視錄影帶,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特別是黎明,更受歡迎。
  244. 何建宗. .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11. ISBN 9789888420124 (中文). 很多機構說明了一張唱片裏只有兩首歌可以被派台,更壞的情況就只有一首。媒體機構廣播時間有限,因此有歌曲派台限額。
  245. . 頭條日報. 2018-09-29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
  246. . 大公報. 1991-06-22: 16 (中文).
  247. 周耀輝、高偉雲.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92. ISBN 9629965879 (中文). 在所有的場館中,我們特別關注紅館,它被普遍認為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流行音樂場地。
  248. . 香港商報. 1992-10-16: 31 (中文).
  249. . 香港商報. 1992-10-29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50. . 成報. 1992-11-22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51. . 香港報紙. 1995-08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52. . 明報. 2019-07-31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1) (中文).
  253. 梁文慧. . 新報. 1996-05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54. . 香港: 大眾電視1072期. 1995-11-11 (中文). 黎明都將每個演唱會視為生命中的一個回憶,每個演唱會都代表一個事業的里程碑。
  255. . 新報. 1995-06-30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
  256. . 東方日報. 2016-04-30: C1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中文).
  257. . 東方日報. 2016-05-08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1) (中文).
  258. . 澳門力報. 2016-07-24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中文).
  259. 查小欣. . 晴報. 2017-02-27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中文).

備註

  1. 黎明的女兒是由黎明的其中一名助手替他產下
  2.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在1990年代的唱片銷售認證統計標準,雙白金唱片的銷量為10萬張。
  3. 1995年,香港商業電台於提倡「原創歌運動」,只播放香港本地原創中文歌曲,抵制來自外國的改編歌曲。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黎明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黎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