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安良廟

龍門安良廟臺灣話),昔稱聖真殿良文港安良廟[1]。臺灣澎湖縣廟宇,位於湖西鄉龍門村西側,當地人習稱西廟[lower-alpha 1],供奉李、伍、黑三府恩主,主祀李府王爺。[2]法師流派為「普庵派」。[3]:311

龍門安良廟
Longmen Anliang Temple
廟宇立面。
廟宇立面。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885 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99號
創建年份  大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
開基者 良文港村民
廟格 角頭廟、王爺廟
主神 李府千歲
伍府千歲
黑府千歲
文衡帝君
九天玄女
普唵教主
慈濟真君
相关人物 洪瑞徵(洪明庭)

沿革

龍門村自清領時期便有「龍門」、「浪悶」、「良文港」或「文良港」等文獻名稱,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嶼)東郊,東望即接壤台灣海峽,在康熙年間便有設置汛兵戍守,屬「林投澳」管轄。日治時期以「良文港」為定稱,二戰後又改為「龍門」,沿用迄今。[4]

據稱創建於康熙51年(1712年),草創時僅有簡陋的草屋供奉三尊神明的牌位,分別是李府王爺(安南人)、伍府王爺(安徽人)以及黑府王爺(江西人)。雍正六年(1728年),村中供奉的香爐忽然發爐三日,經村民劉必勝擲筊請示後,發起募資建廟,並於雍正11年(1733年)落成,廟宇定名為「聖真殿」。爾後又有同治八年(1869年),信士劉宰倡議重修。[2][5]

明治41年(1908年),信眾洪瑞徵(洪明庭)發起重建,更易廟名為「安良廟」,乃取人多善良、老安少懷之意,並於翌年落成,此次改建,安良廟增祀文衡帝君孚佑帝君。民國42年(1953年)間廟宇再度進行重修。民國58年(1969年),安良廟開辦鸞堂「化善堂」,並開始祭祀慈濟真君,並於民國60年(1971年),正式雕塑金身供奉廟中。[2][6]

現今廟貌奠定於民國78年(1989年)發起的重建工程,該次工程於民國80年(1991年)主體建築完成、民國82年(1993年)陸續進行內部木雕裝飾[5];民國84年(1995年),廟宇東側建立一三層樓高的金爐亭,農曆七月廟宇內部裝飾完成,並於同年9月16日申時於廟前豎立72尺高之旗桿,正式宣告落成,總計耗資新台幣五千餘萬元。負責主持工程的為知名大木匠師葉根壯[7],建築整體採用北方宮殿式的風格構造。[2]

軼聞

民國47年(1958年)8月23日,金門砲戰爆發[8],據龍門村信眾蘇文鈞表示,澎湖縣五鄉一市被徵召調入前線的子弟多有死傷,僅有龍門村參戰子弟全數平安歸來,村中多歸功於安良廟的三王千歲的保佑。[5]

圖輯

相關條目

注釋

  1. 乃相對於龍門村東側大廟「龍門觀音宮」的稱呼。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龍門安良廟
  1.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1-30] (中文(台灣)‎).
  2.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9-11-30] (中文(台灣)‎).
  3. 甘, 村吉. . 澎湖縣: 湖西鄉公所. 2012. ISBN 9789860360752 (中文(台灣)‎).
  4. 顏, 尚文. .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台灣)‎).
  5. 宋, 國正. . 澎湖時報. 2017-05-20 [2019-11-30] (中文(台灣)‎).
  6.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1-28] (中文(台灣)‎).
  7. 林, 世超; 張, 宇彤. . 臺中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8. ISBN 9789860561944 (中文(台灣)‎).
  8. 鄭, 仲嵐. . BBC news 中文. 2018-08-24 [2019-12-1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