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印边境冲突

1967年中印边境冲突,又稱乃堆拉-卓拉山口衝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边境冲突。发生于1967年9月和10月在当时受印度作为保护国的锡金王国与中国西藏的交界。[7]卓拉山口乃堆拉山口冲突里,印度声称印度国防军死88人伤162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死340人伤450人。[4][5][8]中国称在乃堆拉山口冲突中,印军死伤亡共计607人,中国解放军死32人伤91人[6];卓拉山口中印军伤亡共计195名。

1967年中印边境冲突

1967年與中國和印度的世界地圖
日期1967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
地点
结果

中國勝利[1][2]

  • 中国在停火後繼續控制乃堆拉山口,但撤出了卓拉山口[1][2]
  • 中國對錫金王國的影響被排除[3]
领土变更 锡金王国最终被印度吞并,成為錫金邦
参战方
印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扎基尔·侯赛因
印度总统
英迪拉·甘地
印度总理
毛泽东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刘少奇
国家主席
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伤亡与损失
印方估計:
88死亡
163受伤[4][5]
中方宣稱:
65死亡于乃堆拉山口
36死亡于卓拉山口[6]
中方估計:
32死亡于乃堆拉山口
91人受伤[6]
印方宣稱
340人死
450人伤[4][5]

乃堆拉山口衝突

中方关于冲突的记录,1967年印军多次在乃堆拉山口越入中方强行架设铁丝网。9月7日刺伤2名中方士兵。11日晨,印军120余名在1名中校营长指挥下再次入侵,并于8时7分开枪打死打伤中方官兵7人。中方还击,5分钟内歼敌50余名,余敌被迫后撤。8时15分,印军纵深炮火开始前沿及纵深炮击。40分钟后,中方炮火还击。13日22时。印军停止炮击。中方按照总理指示,于14日14时46分停止炮击。此次战斗,印方伤亡600人左右,中方伤亡123人。印方于9月16日打着白旗进入中方境内领走了此前遗弃的尸体14具,各种枪支24支及其他军用物资,并在移交书上签了字[9][10][11][12][13]。但解放軍在乃堆拉山口的許多碉堡也被印軍摧毀。[14]

中印雙方均指責對方率先挑起衝突。[15][16]

卓拉山口衝突

1967年10月1日,解放軍亞東獨立營官兵發現卓拉山1之印軍廓爾喀聯隊第7營304號地區之敵,早起開飯後,全部進入陣地。11時20分,印軍一名排長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從304號地區向解放軍士兵逼近挑釁。為防止對方突然襲擊,解放軍山口分隊(亞東獨立營3連和加強的31團炮3連2個排)也同時作好了戰鬥準備。11時45分,8名印軍越界後解放軍當即提出警告,敵不理,反強行逮捕解放軍哨兵。解放軍守點分隊為營救戰友,將印軍排長推出境外,印軍排長隨後使用手槍射擊。隨後304號地區之敵全部向我開槍射擊,當即打死打傷2名解放軍戰士,並以81迫擊炮、51迫擊炮向解放軍指揮所、炮兵陣地射擊。山口分隊被迫於11時58分進行自衛還擊,將越境的廓爾喀士兵全殲。12時5分,31團炮3連2個排開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戰鬥。3門82炮首先對305號敵火力點和迫擊炮射擊。12時15分,3門57無後座力炮對敵301號地區之工事和火器射擊。到19時55分,雙方停止炮擊,炮3連2個排先後對8個目標射擊。壓制敵81、51迫擊炮陣地各1個,據印度向其上司報告稱印軍被摧毀前沿工事29個,被斃死斃傷195人。[17][6]

後續

锡金王国受印度政治与军事的影响1975年并入印度成为印度的锡金邦[7]中国直到2003年中印关系缓和后,才承认锡金吞并的合法性。

评价

有学者认为,在這次衝突中“印軍使用美国援助,擊退中方部隊,達成‘戰術性勝利’”。[1][2]

参见

参考文献

  1. Van Praagh, David. .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2003: 301 [2019-08-29]. ISBN 97807735258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英语). (Indian) jawans trained and equipped for high-altitude combat used US provided artillery, deployed on higher ground than that of their adversaries, to decisive tactical advantage at Nathu La and Cho La near the Sikkim-Tibet border.
  2. Hoontrakul, Pongsak. illustrated.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37 [2019-08-29]. ISBN 9781137412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Cho La incident (1967) - Victorious: India / Defeated : China
  3. Chaurasia, R.S. . Atlantic Publishers. : 288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4. People, India Parliament House of the; Sabha, India Parliament Lok. . Lok Sabha Secretariat. 1967: 51–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英语).
  5. Chapter 2: THE PERIOD OF STALEMATE (1963-197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55, Shodhganga.
  6. . 200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 (中文).
  7. Bruce Elleman; Stephen Kotkin; Clive Schofield. . M.E. Sharpe. 2015: 317 [2017-01-12]. ISBN 978-0-7656-276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8. (PDF).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9. . Pearson. : 87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0. Eekelen, Willem Frederik. .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1. Iqbal Singh. .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12. . BBC News.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9).
  13. Baruah, Amit. . The Hindu. 2005-04-12 [2009-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8).
  14. Fravel, M. Taylor.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7–199 [2019-08-29]. ISBN 14008288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英语).
  15. Garver, John W.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171 [2019-08-29]. ISBN 97802958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英语).
  16. Bajpai, G. S. . Lancer Publishers. 1999: 186, 190, 191 [2019-08-29]. ISBN 9781897829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英语).
  17. 曹奂. . mil.huanqiu.com. 环球时报. 2017-07-04 [2021-02-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