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國
美國歷史 | 美國歷史年表 | |
世紀: | 20世紀美國 | 21世紀美國 | 22世紀美國 |
年代: | 1980年代美國 | 1990年代美國 | 2000年代美國 | 2010年代美國 | 2020年代美國 | 2030年代美國 | 2040年代美國 |
年份: | 2011年美國 | 2012年美國 | 2013年美國 | 2014年美國 | 2015年美國 | 2016年美國 | 2017年美國 | 2018年美國 | 2019年美國 |
紀年: | 美国独立239周年 |
2015年 |
社會 |
科技 |
天文 – 科技 – 铁路 |
文化娛樂 |
體育 |
體育 – 足球 – 籃球 – 棒球 – 撞球 |
區域 |
分類 |
国家领袖
联邦法院
大事時序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 7月14日,美國太空總署探測器新視野號,經過9.5年旅程,成功飛越冥王星,並在越過13小時後將數據傳回地球。美國太空總署署長博爾登形容是歷史一刻:「再一次,我們締造歷史,美國成為首個到達冥王星的國家。這個任務讓我們,完成探索太陽系每一個行星。」控制中心人員說,新視野號運作良好,將會陸續傳送近距離拍攝的冥王星,與其5個衛星的照片,以及其他科研數據,預計整個過程需時16個月。經歷9年半時光,飛越近50億公里,新視野號終於在協調世界時7月14日11時49分在距離冥王星表面約12,000公里掠過,成為首個靠近冥王星的人類探測器。最新觀測數據顯示,冥王星直徑約為2,370公里,即約3分2個月球這麼大,比科學家原本估計的大。新視野號的計劃再次激起天文學界對於冥王星是否屬於行星的爭議,1930年被發現的冥王星曾長期視為太陽系第9大行星。但後來科學家發現,冥王星位於的古柏帶,有其他相當大小的星體,而且軌道與海王星重疊,無法滿足行星軌道內沒其他天體的條件,2006年被剔出九大行星之列。[5]
- 7月15日,美國太空總署發布探測器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時拍下的照片,顯示冥王星體上有冰山,海拔達3,500米,與地球上的洛磯山脈差不多高,並發現氮的表層已受侵蝕或擦掉。這個發現令科學家相當驚喜,因為這反映冥王星地質活動現今仍活躍,而且地質活動並非受外部壓力改變,而是沿自內部熱力。科學家又從新視野號傳回的照片中見到冥王星的天然衛星上有峽谷,而且看上來比地球上的更深,亦發現衛星出乎意料地沒有被隕石撞擊過而形成的坑。新視野號亦觀察過冥王星另外四個體積較小的天然衛星,其中衛星許德拉在2005年被發現,但科學家大概只知道它外型呈不規則。而由新視野號拍下一張較低像素相片能見到許德拉形狀像薯仔,長與寬度大約43及33公里,並相信它表面亦是由冰覆蓋。傳回的照片相信有助了解冥王星和衛星形成過程。[6]
- 7月17日,美國太空總署公開更多探測器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時拍下的照片,發現冰山旁邊有廣闊平原,上面有山丘及細小洞穴。新視野號近距離拍攝到冥王星體表面,在已命名為「湯博」的心型區域,除了有冰山,還發現冰山旁邊有冰封平原,估計形成不足一億年,平原由多個狹窄低谷環繞,分割成多個不規則區域,每個有約20公里寬,上面有多座山丘及一些細小洞穴。科學家將這平原暫時命名為「史普尼克平原」,向1957年發射的全球首顆人造衛星,前蘇聯製的史普尼克1號表達敬意。由於預計需時16個月才將所有數據傳回地球,科學家相信會陸續揭示更多冥王星的面貌。新視野號科學家斯特恩表示:「探測器正處於冥王星二百萬哩位置,探測器正按計劃運作,並相信太陽系將最精彩的發現留在最後。」至於之前傳回照片中發現的冰山暫時命名為「諾蓋山脈」,以紀念1953年征服珠穆朗瑪峰的登山者諾蓋。[7]
- 7月23日,美國太空總署宣佈,通過開普勒望遠鏡在外太空發現至今最類似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它比地球大,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若以目前人類所發射最快的飛行器新視野號的速度也需要2,580萬年才能到達[8]。這顆名為開普勒452b的行星被形容為「地球2.0」,因為它是至今發現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開普勒452b位於天鵝座,直徑大地球六成,估計已經存在60億年。它圍繞的G2型恆星與太陽相似,比太陽多15億年歷史及明亮多兩成。雙方的距離,亦與地球及太陽之間的距離差不多,公轉一圈需要385天。美國太空總署指之前已發現近2,000顆系外行星和3,000多顆候選行星,但開普勒452b是目前為止與地球條件最接近的一顆。天文學家估計,若開普勒452b是一顆岩石行星,質量可能是地球5倍,表面可能有火山活動,重力將是地球2倍。另外,因為它位於宜居帶、氣溫適宜、體積不大,理論上可形成液態水,符合生物生存的條件。耗資6億美元的開普勒望遠鏡,2009年發射升空,專門搜尋太陽系外類似地球的行星。[9]
8月
9月
10月
11月
参考文献
- . 2015-01-06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2).
- Ruby Gonzales. . San Gabriel Valley Tribune. 2016-02-17 [2016-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0).
- . CNN. 2015-06-17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8).
- . 蘋果日報. 2015年6月28日 [2015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17日).(繁體中文)
- . 無綫新聞. 2015年7月15日.(繁體中文)
- . 無綫新聞. 2015年7月16日.(繁體中文)
- . 無綫新聞. 2015年7月18日.(繁體中文)
- . BNO News. 2015年7月23日 [2015年7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英文)
- . 無綫新聞. 2015年7月24日.(繁體中文)
- . BBC中文網. 2015-12-03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 楊晨, 魏之, 常曉. . 美國之音VOA. 2015-12-30 [2016-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6).
- Wagner, Meg. . New York Daily News. 2014-11-27 [201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 . 香港電台. 2015年1月2日 [2015年1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月2日).(繁體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