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嶼

七美嶼
七美嶼、七美島
舊名:大嶼
七美嶼
地理
位置馬公市南南西方29海浬
坐标23°12′29″N 119°25′43″E
群岛東亞島弧澎湖群島
鄰近水域太平洋台灣海峽
面積6.99平方(2.70平方英里)
海岸線19.247千米(11.9595英里)
最高海拔64米(210英尺)
管轄
省轄縣澎湖縣
縣轄區七美鄉
人口统计
人口3,888

七美嶼,是台灣澎湖群島最南端的一個島嶼。又稱七美島,舊名大嶼

地理

七美周邊主要都市位置圖
七美嶼著名的雙心石滬

七美嶼經緯度為東經119度40分、北緯23度16分,約在縣治馬公市南南西方29海浬(54公里)處。東南東距台南市約48海浬,東南距高雄市約58海浬。全島總面積約6.99平方公里,周圍長度14.40公里。就地形來看,七美嶼乃一塊切割之方山島嶼;以面積比較,為澎湖群島第五大島[1]

七美嶼屬澎湖群島的一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上,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3度,二月均溫為攝氏16.2度,七月均溫為攝氏28.3度。雖然四面環海,但因為缺乏良好植被,夏季仍感煩躁;冬季在強烈東北季風吹襲下,體感溫度低於氣溫約攝氏7度[2]。七美嶼本身並無氣象測候站,其氣候可參考臨近之東吉島氣象站相關資訊。

七美嶼為一東高西低的方山台地,海岸線總長14.4公里,島上充滿了火山熔岩凝固的玄武岩,有柱狀節理、板狀節理與放射狀節理。綿延數千公尺的熔岩臺地、大灣玄武岩海蝕地形、望夫石玄武岩質岩脈、龍埕海蝕平台的摺皺構造、分叉子海蝕柱、海蝕溝、下巷海崖、礫壺穴澎湖石滬…等多種海蝕地形。號稱為七美的「自然寶藏」。

銀合歡日治時期引進的植物,由於生命力強且適合本地環境,已成為七美嶼分佈最廣的植被。馬櫻丹是經由候鳥糞便帶進七美嶼,經快速蔓延後,目前為七美嶼第二多之野生植物。

七美嶼長年流水侵蝕作用,在西湖村北側與平和村西側形成了河谷地形。然由於土壤雨量東北季風的影響,農地僅能耕種乾旱作物,畜牧或農耕業並不盛行,西南方為南淺漁場,漁業在此是高度發展的產業。

交通、旅遊景點與人文

石滬為澎湖海邊常見的一種捕魚設施,最典型造形是由兩座心狀石滬所構成,故稱之為「雙心石滬」,其中尤以七美島東北角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的雙心石滬(頂隙滬)最為知名。石滬補魚的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全世界石滬不到六百口,而澎湖縣即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七美鄉雖然僅有此一石滬,但因造型優美,反而成為遊客駐足的焦點。「小臺灣」位於七美嶼東部海岸,為一座天然海蝕平台,因退潮時海蝕平台貌似臺灣島輪廓而得名。小臺灣與雙心石滬並列為七美的熱門景點。

參考資料

  1. .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8).
  2. .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