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英文:China Manned Space,縮寫CM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9月21日建立。计划分为三个步驟:第一步驟目标是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第二步驟建立第一階段短期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七號至神舟十號)、第二階段中期三十天為基準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第三步驟建立長期天宮太空站[1]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全部取得成功。[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志

历史

1986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顾委主任鄧小平批准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代号:863计划),将发展航天技术列入其中。当时论证了不少方案,最后专家建议以载人飞船起步,最终建成空间站。1992年中央批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代号 921),并形成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报告。[3]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4][5]

  •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5]

2005年2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3]

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5]

2020年5月5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发射,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组织开展研制、建设工作,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简称“两总”)联席会议制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重大决策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由技术专家担任。[6]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专项管理机制,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EO),代表中国政府行使管理职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隶属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是统一管理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指挥部门,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4][5]

历任“两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

  1. 丁衡高上将(1992年-1996年,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主任)[7]
  2. 曹刚川上将(1996年-2002年,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主任,1998年改任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7]
  3. 李继耐上将(2002年-2007年,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7]
  4. 常万全上将(2007年-2012年,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5. 张又侠上将(2012年-2017年,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2016年改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6. 李尚福上将(2017年-,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 王永志(1992年11月-2006年)[8]
  2. 周建平(2006年-)[9]

系统组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分别设有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大系统包括:[10]

  • 航天员系统
  • 空间应用系统
  • 载人飞船系统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
  • 酒泉发射场系统
  • 海南发射场系统
  • 测控通信系统
  • 着陆场系统
  • 空间实验室系统
  • 货运飞船系统
  • 空间站系统
  • 光学舱系统

发射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进入太空,而进入太空轨道飞行器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最多乘员三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

中國載人飞船

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11次发射,6次载人、5次无人(前四次和神八)。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实验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 06:30:3.5秒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北京时间11月21日 15:41顺利返回,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飞船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发射的第二艘实验飞船,它也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航天飞船,2001年1月10日01時00分03.561秒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船在太空中运行了近七天,绕地球飞行了117圈。

神舟三号

神舟三号飞船也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2002年3月25日22:15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2002年4月1日,神舟三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07圈后,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的着陆场。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是中国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03.543秒酒泉航天发射场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飞船在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北京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

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模型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3秒497毫秒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行时间21小时22分钟45秒。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蘇聯(現由俄羅斯承繼)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09:00:03.583在酒泉发射升空,搭載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2005年10月17日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任務時間達100小時。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2008年9月25日21:10:04.988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载有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景海鹏三名宇航员。2008年9月27日,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劉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飞船采用长征2号F改进型遥八运载火箭发射,于2011年11月1日清晨05:58:10.43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八号升空后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组成一座小型的低地轨道“空间实验室”。间隔12天后脱离天宫一号,与其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最后再次脱离天宫一号,返回舱返回地球。

神舟九号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558秒由长征2F遥九火箭送入太空,飞船搭载两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一名女航天员刘洋。[11]将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对接,其中一次为手动对接,由刘旺操作完成。[12]

神舟十号

神舟十号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發射起飛,載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与天宫一号对接。飞船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在轨飞行約15日,其中驻留天宮一號12天。2013年6月26日8时7分,神舟十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

神舟十一号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31.409秒發射起飛,載两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10月19日上午六時三十二分航天員先後進入天宮二號。11月17日開始撤離天宮二號的準備工作,中午十二時四十一分天宮神舟成功實施分離。在轨飞行約33日,其中驻留天宮二號30天。11月18日13時11分22.156秒在非洲納米比亞外海上空395公里處制動,軌道艙、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返回地球。13時59分38.896秒著陸在42°29′11.70″N 112°42′57.16″E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成功着陆[13],偏离理論着陆点中心约100公里,當時風力4級。

天舟一號

天舟一號是中國航天計劃中为空間站補給的無人貨運飛船。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361秒,天舟一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3次交會對接、3次在軌補加推進劑以及进行有关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實驗[14][15][16]。2017年4月22日中午12時23分,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17]。2017年4月23日早上7時許,天舟一號首次試驗在軌補加推進劑,实验持續五天。2017年4月27日晚上7時7分,天舟一号完成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结束。中国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太空加油」核心技術的國家[18]

中国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目的是作為其他飞行器的接合點,是中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19]以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整流罩頂部改為馮·卡門曲線),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507秒发射升空。

天宮二號

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为一个中国太空实验室[20]。该空间实验室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21]。載荷十四項空間科學實驗,其中空間冷銣原子鐘誤差三千萬年加減一秒(1×10−15[22]。於北京時間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12.428秒發射升空。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于2016年6月25日20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属于新一代载人飞船,是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试验飞行,表明新一代载人飞船前期研发工作已经启动。此次任务是正式型的缩小版,高2.6米,重约2.8吨,呈倒锥形[23]。2016年6月26日缩比返回舱与远征-1A成功分离,于15时41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2020年5月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能实现一船多用,既可应用在近地轨道,还有机会胜任载人登月等更遥远深空的探测重任,且具备“运人+运货”双重本领。新一代载人飞船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还可给空间站运送大量的补给物资,或者把航天工程师们在空间站所做的一些试验样品带回地球。同时,为了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被设计成可重复使用,执行完任务只需更换轻质防热结构,再经过规范严格的检测,就可再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发射,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24]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25]

参考文献

  1.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11-04-23 [2011-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3) (中文(简体)‎).
  2. 邓孟、安普忠、王天益. . 解放军报. [202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3. .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4. .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中国载人航天,2011-04-23
  6. .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7. 李继耐,难忘的历史时刻,瞭望2003(43)
  8. .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9. .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10. .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11. .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12. .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13. . 大公网. 2016-11-19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3).
  14. . 新浪. 2017年4月8日 [2017年4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13日).(繁體中文)
  15. . 聯合報. 2017年4月21日 [2017年4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1日).(繁體中文)
  16. . 新浪. 2017年4月21日 [2017年4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1日).(繁體中文)
  17. . 星島日報. 2017年4月23日 [2017年4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4日).(繁體中文)
  18. . 香港文匯報. 2017年4月27日 [2017年4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8日).(繁體中文)
  19. . 科学网. 2011-09-27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3).
  20. .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21. .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22. . 聯合報. 2016年9月18日 [2019年1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7日).(繁體中文)
  23. 甘晓. . 科学网. 中国科学报. 2016-06-27 [202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中文(中国大陆)‎).
  24. . 新华社. 2020-05-05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中文).
  25. . 新华网.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