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綴

中綴(),又稱接中辭,是一種置入在一組詞幹(現有字詞)中央的詞綴。它對比於「外綴」(adfix),那連接到詞幹外圍的詞綴,比如前綴後綴等詞綴。

當標記文字置於行間註記(interlinear gloss)時,詞綴之間用一個连字号()隔開。

英語

英語幾乎沒有真正的中綴,不過英語確實是有些邊際性的詞綴。有些在口語演講中可以聽到,而更多一些在行話裡會出現。

化學

  • IUPAC命名法中的中綴<>(源自哌啶/piperidine/),標誌著「完全氫化」;以及<>(源自乙基/ethyl/),標誌著乙基自由基。因此,從現有的字詞「甲基吡啶」(picoline)衍生出「甲基哌啶」(pi-pe-coline);及從「二甲基吡啶」(lutidine)衍生出「二甲基哌啶」(lu-pe-tidine);而「芬尼」(phenidine)和「花椒油」(xanthoxylin)則衍生出「氨基苯乙醚」(phen-et-idine)及「美花椒内酯」(xanthoxyl-et-in/黄木亭)。

中文

漢語族晉語當中,會在詞語插入中綴-(ə)l-,類似於北京話之類的北方方語的兒化現像[1]

其它語言

關於一系列與infixes有關的詞語,參見維基詞典Infixes by language的詞語目錄

印歐語系

在部份原始印歐語動詞會在現在式加入鼻化中綴(例如:m, n)到基本字根去,例如:拉丁語、古希臘語及梵語等。

參見

參考文獻

  1. 徐通锵. . 中国语文. 1981, (6): 408–415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