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化
狹義的「兒化」,指的是現代標準漢語中韻母帶上捲舌色彩的現象[1],這種現象在官話方言中也廣泛存在。廣義的「兒化」,則指漢語語音史和方言中,由於受到「兒」字影響而產生的一系列語音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僅在官話中,在吳語或粵語等語言之中也存在(只是吳語、粵語不以捲舌音表現,而是以變調、鼻化來表現)。
兒化,是漢語語音史中的一種特殊現象。發生兒化的韻母稱作兒化韻,發生兒化的音節稱作兒化音。
現代標準漢語中的兒化
現代標準漢語中,兒化指的是韻母帶上捲舌色彩的現象。「兒」虛化最早見於東漢,而用作r音音譯最早見於十三世紀,但口語/ɚ/(er)音由北方向南擴散。[2]单韵母“er”(注音符号:ㄦ)的字(如:儿、尔、耳[3])附著在其他字後面時前字和它發音的縮合及改變。例如「盤兒」(),「花兒」()。複合詞中,儿化音并非必须加在词汇的最后方,如馅儿饼、爷儿俩、猴儿王,都是在首字后加儿化音。
變化規律
漢字
書面表示方法是在字後加“儿”,有时会用小一号的“儿”字[註 1]。不過,在書面上不一定都寫出,特別是一些常用詞,例如指示詞「這」「那」即使讀作往往也不寫出「兒」來。[1]
此外,即使帶「兒」字的詞,也不一定就是兒化音,也有可能把「兒」讀作單獨的音節,比如「花兒」既可以讀作兒化音,也可以讀作兩個音節的,還有人名的“婉兒”(wǎn'ér)是兩個音節,而不同于“碗儿”(wǎnr)。另外,某些詩歌、散文中的原本讀作兒化音的詞,“兒”也獨立成字節,不需兒化。
漢語拼音
儘管《漢語拼音方案》之中並未作出明確規定,事實應用之中,往往在發生兒化的音節原本的音後附加字母 r。例如「花兒」用漢語拼音表示爲。
汉语兒化韻表
韵腹 | /a/ | /ə/ | /i/ | /u/ | /y/ | ∅ | ||||||||
---|---|---|---|---|---|---|---|---|---|---|---|---|---|---|
介音 | ∅ | /j/ | /w/ | /ɥ/ | ∅ | /j/ | /w/ | /ɥ/ | ∅ | ∅ | /j/ | ∅ | ||
韵尾 | ∅ | [aɚ̯] ar ㄚㄦ | [jaɚ̯] iar ㄧㄚㄦ | [waɚ̯] uar ㄨㄚㄦ | [ɤ˞] er ㄜㄦ | [jɚ] ier ㄧㄝㄦ | [wo˞] uor ㄨㄛㄦ | [ɥɚ] üer ㄩㄝㄦ |
[jɚ] ir ㄧㄦ |
[u˞] ur ㄨㄦ | [ɥɚ] ür ㄩㄦ |
[ɨ̯ɚ] -ir | ||
/i/ | [aɚ̯] air ㄞㄦ | [waɚ̯] uair ㄨㄞㄦ | [ɚ] eir ㄟㄦ | [wɚ] uir ㄨㄟㄦ | ||||||||||
/u/ | [au̯˞] aor ㄠㄦ | [jau̯˞] iaor ㄧㄠㄦ | [ou̯˞] our ㄡㄦ | [jou̯˞] iur ㄧㄡㄦ | ||||||||||
/n/ | [aɚ̯] anr ㄢㄦ | [jɐɚ̯] ianr ㄧㄢㄦ | [waɚ̯] uanr ㄨㄢㄦ | [ɥɐɚ̯] üanr ㄩㄢㄦ |
[ɚ] enr ㄣㄦ | [wɚ] unr ㄨㄣㄦ | [jɚ] inr ㄧㄣㄦ |
[ɥɚ] ünr ㄩㄣㄦ |
||||||
/ŋ/ | [ãɚ̯̃] angr ㄤㄦ | [jãɚ̯̃] iangr ㄧㄤㄦ | [wãɚ̯̃] uangr ㄨㄤㄦ | [ɚ̃] engr ㄥㄦ | [wɚ̃] uengr ㄨㄥㄦ | [jɚ̃] ingr ㄧㄥㄦ |
[ʊ̃˞] ongr ㄨㄥㄦ | [jʊ̃˞] iongr ㄩㄥㄦ |
指小稱
- 一瓶(yìpíng) → 一瓶儿(yìpíngr),读作/ʔi˥˩pʰjɚ̃˧˥/
- 公园(gōngyuán) → 公园儿(gōngyuánr),读作/kʊŋ˥ʔɥɐɚ̯˧˥/
- 小孩(xiǎohái) → 小孩儿(xiǎoháir),读作/ɕjau̯˨˩˦xaɚ̯˧˥/
- 事(shì) → 事儿(shìr),读作/ʂɻɚ˥˩/
汉语中,除兒化音以外,后缀“子”也是常見的指小稱(加上某个后缀以表达特定感情的一种称呼)。在一些詞彙中,兩種指小稱均可使用,但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使用偏好,如北方人更傾向“小孩儿”,而南方人傾向“小孩子”。也有些詞則傾向于直接去掉兒化音:“哪儿(nǎr),一點儿(yìdiǎnr),好玩儿(hǎowánr)”分別只用“哪里(nǎlǐ)、一点(yìdiǎn)、好玩(hǎowán)”。
同音辨義
有一些詞兒化與否意思有本質差別,如「白麵」(小麦粉)和「白麵儿」(海洛因)、「眼」和「眼兒」、「頭」和「頭兒」。
兒化音也用於區別同音字,如「一隊」和「一對兒」、「完」和「玩兒」等。
兒化音還可以用於區分詞性,例如動詞「畫」和名詞「畫兒」。
使用
有时是否使用一些兒化音難以從道理推斷,其中有複雜的歷史或音韻原因或者為了和同音字區別,由此也可以用來推測一個人是否本地人。如在北京的城門中,多數如“前門”、“西直門”、“復興門”等不能兒化,而“西便門”、“廣渠門”卻通常使用兒化。再有,“小張”、“小王”可以兒化表示亲切,但“老張”、“老王”(表尊重)、“小李”、“老李”(意义易转变)都不兒化。這種只有本地化使用的方式,其他地方並不跟隨。
雖然在官話中有不少會用得著兒化音,但兒化音現階段一般只會在中國大陸官話地區應用,大陸非官話地區、新加坡以及其他一些华侨所操的國語一般都不用兒化音。而台灣的國語中的兒化音在近代已經開始式微。
儿化音与阿尔泰语系
与坊间流言相悖的是,阿尔泰语系中卷舌音罕见。以满语为例,满语中并不存在如“儿”或“日”的读音。
满语中标记为r的辅音实际是大舌颤音。满文后来不得不创造了一个借词字母ᡰ(罗马化拼作r')来拼汉、藏语中的r音。蒙古语中存在的听感类似卷舌音的辅音,其实际音值也是舌叶音。
由於通常的中古漢語擬音中,兒字的聲母日母擬作硬顎鼻音類,六南方言白讀層亦多無兒化音,網民多有認為兒化音來自於阿爾泰語系語言。但考察元曲用韻,兒類字皆押入支思韻,无法证明兒化音的出现。《辽史》(元至正四年,1344年)《元史》(洪武三年,1370年粗成)中都用“耳”“儿”“尔”对译外语里面不作为音节开头的r[4](如:起儿漫、畏吾儿城)。儿化在明朝已经产生[註 2]。
可以肯定的是,见诸北京、东北、四川等地的-r式儿化音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跟阿尔泰语系无关。
方言中的兒化
註釋
参考文献
- 黃伯榮; 廖序東.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 (PDF). [2019-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20).
- 汪德琪. 对规范儿化的争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 pp. 58–60
- 唐作藩. 普通话语音史话(十). 语文建设. 1987年4期 pp.54-55
- 鲍士杰. . 中国方言学报. 2015.
- 粵語方言小稱變音的類型及其歷史來源=Diminutive Sound Changes in the Yue Dialects: Typology and Historical Ori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