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關係

中越關係越南语*/?)是中國越南現在及過去存在的政權及人民之間的關係。

中越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外交代表機構
中國駐越南大使館越南駐華大使館
外交代表
大使 熊波大使 范星梅[1]

雖然中國和越南同屬於漢字文化圈,但是中國曾四度征服越南,這段歷史令越南人對中國抱有疑心[2][3][4],對中國崛起看法的負面程度僅次於日本。而當今中國大陸和越南的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縱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不過兩國的雙邊關係比較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曾經在越戰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大量支援由越南共產黨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但是兩國關係在1976年柬越戰爭後惡化,使越南倒向蘇聯一方,中國更曾於1979年在中越邊境與越南開戰。冷戰結束後,由於經濟改革因素,雙方都開始改善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和促進合作,然而在南海主權問題方面,兩國仍然時有爭執。

越南民间对中国幾乎都抱持著又爱又恨的態度[5][6][7][8]。民間普遍在政治军事方面反中[9],但又在文化方面親中[10][11]。加上現今越南制定並實行的国家政策中,有大量政策是模仿中国的政策而制定的(典型的例子為越南政府模仿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而制定的革新開放政策),使得越南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中國的影子[12]

歷史

二戰前

根據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中國和越南在中國的戰國時期(越南的古蜀時期)就已經開始來往。越南歷史上曾被中國統治過四次,从西汉直到五代十国时期长达一千多年,明朝15世纪初期也被中国直接统治二十年。但是越南人先後以武力推翻中國人對他們的統治,並且以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的方式維持自己作為一個藩屬國的獨立地位。

在1884年,越南正值阮朝時期。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朝法國爆發中法戰爭,最終清朝的李鴻章與法國簽訂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自此,中國便失去了對越南的影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

廣西廣東,越南一些投身革命的人士以讓越南女人嫁給中國軍官的方式與中國國民黨結盟。這些越南女人和中國軍官所生下的小孩能說漢語和越南語,而且還能作為革命黨的特務,在邊境地區散佈革命思想。中越人民聯姻令法國人提高了警覺。潘佩珠的革命網絡當時已經分佈的很廣泛,另外中國商人也迎娶了越南女人,並提供資金去援助革命黨[13]

美國總統羅斯福史迪威將軍私下地令法國在戰後不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現在的越南、寮國柬埔寨)這消息變得十分明確。羅斯福希望讓中國領導人蔣介石統治整個中南半島,據說蔣介石回覆他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佔領中南半島[14]

戰後蔣介石派出盧漢將軍部下20萬名中華民國國軍士兵進攻北緯16度以北的中南半島去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並在此留守,至1946年為止[15]。中國人利用中國國民黨在越南的分支越南國民黨去提升他們在印度支那的影響力和為敵對勢力添加壓力[16]。蔣介石警告跟共產黨打仗的法國人,如果他們不與胡志明簽訂停戰的和約,國軍就會跟他們開戰。另外,他也在1946年2月要求法國人將他們在中國的租借地(廣州灣,即今湛江市)歸還給中國和放棄他們在中國的特權,否則中國人不會撤出中南半島北部,也不會容許法國軍隊在1946年3月起再佔領當地[17][18][19][20]

冷戰

在中越關係史上,越南人一直擔心中國將再次統治越南[2]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奉行社會主義,並於1950年1月18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認為北京是和莫斯科同等重要的戰略盟友[21]。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在1950年至1975年期間,向北越提供武器、軍訓和補給品,協助他們抵抗越南共和國(南越),以及與南越結盟的美國[22]。不過越南政府後來卻懷疑中國曾經在這個時期操控中越關係[2]

中蘇交惡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曾嘗試爭取北越的支持。1970年代末中越交惡後,越南的宣傳單張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1965年訪越時,秘密提出向北越提供10億人民幣的援助,條件是北越必須拒絕來自蘇聯的一切援助[23]

中越戰爭

南沙群島某一島嶼駐紮的越南士兵

越戰期間,越南民主共和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意延遲解決雙邊的領土問題(包括北部湾的邊界問題和南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主權爭議),直至越南实现统一為止。北部湾蘊藏的石油,引起了中越兩國在海上的衝突。在1973年,北越宣布容許外資在南海開採石油,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4年派軍隊收复當時由南越軍方控制的西沙群島。南越在1975年滅亡以後,越南軍方控制了双方存有主權争议的南沙群島的多数岛礁。[2]

1975年4月北越推翻南越政权,至1976年越南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越南确立了以黎笋为总书记的领导体制和亲苏联的政治路线。1978年,越南和苏联签署《越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并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在越华侨问题发生纠纷。6月,中国政府发表「关于越南政府驱逐华侨的声明」[24]:195。同年底,越南侵入柬埔寨,推翻了亲中的红色高棉政权。这一时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面斷絕對越南的經濟援助[2][25],一方面谴责越南当局追随苏联的“霸权主义”而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号召组织世界范围内的“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与之斗争[26]:105-113;越南方面则批判中国从事扩张主义,指中國有意侵佔越南的領土,並有着稱霸亞洲的思想[27]。越南出兵柬埔寨是中越关系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末期恶化的主要原因[28]

在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越邊境上與越南爆發中越戰爭,在兩個星期的戰鬥過後,解放軍一度逼近河內,不過解放軍於同年3月5日撤出中越邊境。[2][29]雙方在這次戰役中傷亡慘重,解放軍的傷亡人員達4萬名,越軍的傷亡人員則超過10萬名。[29] 中越之間持續的和談在1979年12月破裂,而中越雙方都開始鞏固邊防。越南在中越邊境要點建立大小不一的“公安屯”[30],並派出60萬名軍人和民兵駐守邊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派出40萬名軍人駐守中方邊境。[29]在1980年代,中越雙方在邊境上有著零星的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越南无条件撤出柬埔寨作为两国重启谈判的先决条件。[2][29]1988年3月,中越在南沙群岛赤瓜礁发生海上冲突,中方击沉2艘,击伤1艘越南海军舰艇,并在南沙群岛的6个礁盘上建立了据点[31]。整个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請求蘇聯出面使越南撤出柬埔寨,并指出苏联帮助越南侵占柬埔寨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其中一個障碍。苏联方面起初拒绝,至1988年底,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接见钱其琛时表示愿意早日解决柬埔寨问题。1989年1月,越南宣布将在柬埔寨政治解决协议制定后,不迟于1989年9月底前从柬埔寨撤军完毕[32]

雙邊關係改善

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越南撤出柬埔寨後,中越雙方關係開始有改善。雙方計劃在1990年9月與成都舉行一次秘密會談,達致關係正常化,最終於1991年成事。雙方的領導人及高級官員自1991年起進行互訪。中越兩國都承認和支持柬埔寨在1991年以後成立的政府,並支持對方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999年,越共中央總書記黎可漂訪華,在北京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並宣布一項旨在改善和加強中越關係的“16字方針”。2000年,中越雙方簽訂關於共同合作的聯合聲明[25]。中越兩國也成功在1999年至2000年期間解決關於北部湾地區的邊界和領海主權問題[21][25]。2002年,中國和東盟簽訂聯合協議,承諾維持地區和平,反對武力衝突[25]。同年江澤民出訪越南,並與越南簽訂多項協議,深化雙邊的經貿合作,化解雙方較為突出的矛盾[21]

商貿往來

中越兩國自從在1991年恢復了雙邊的貿易往來之後,雙方貿易總額由1991年的3200萬美元增長至2004年的約72億美元[33]。兩國政府已制定了目標,務求雙方貿易總額於2010年增長至100億美元[33]。越南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原油、煤炭、咖啡和食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向越南出口藥品、機器、石油、肥料和汽車零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越南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入口產品的來源地[21][33]。兩國正成立一個起於中國雲南省,終於越南北部的省份和城市的“經濟走廊”以及在北部湾地區成立類似的經濟特區,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與越南的諒山省河內海防市廣寧省連接起來。[33]連接兩國的鐵路、航空和海路交通現已開通,另外兩國在邊境省份一共設有7對陸路口岸。[21]雙方也成立了合資企業,例如位於越南太原省的綜合煉鋼廠,該廠生產了很多鋼鐵製品[33]

边界领土问题

1999年12月30日,中越双方在河内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地边界条约》[34],确认了以1887年中法界约等历史边界条约为基础,双方宣称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友好精神解决陆地边界问题。2000年,中越两国各自国内完成了批准边界条约的法律程序。2001年,由两国派出代表成立了“中越陆地边界联合勘界委员会”,负责实地勘界立碑的工作,然而该项工作长期进展缓慢,进度落后于预期,直至2009年,最终完成中越陆地边界全线勘界立碑工作,双方随后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勘界议定书》[35]以及边界与口岸管理制度等文件。上述文件于2010年7月14日生效[36],至此,中越两国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争议问题。

2000年12月25日,中越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在北部湾地区确立了21个海上分界点,双方宣称本着公平原则解决了在北部湾地区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分[37],大致上各自获得了50%的北部湾海域。此外,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跨双方管辖海域划定了一块“渔业共同作业区”,建立了联合巡逻等制度。[38]至2004年,双方完成了上述协定的各自国内法定批准程序,2004年6月30起,上述协定生效[39],两国关于北部湾海域的争议基本宣告解决。

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方面,双方和平解决争端的外交进展缓慢。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十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承诺争议各方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寻求和平解决争议之道,并在争端解决前保持克制,避免问题复杂化。[40]但上述宣言并非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41]

2011年5月底,越南方面抗议中方海监船侵入越南海域,切断正在进行地震勘探作业的越南国家油气集团‘平明02号’勘探船的电缆,要求中方道歉并赔偿损失。[42]6月中旬,越南再次抗议中方渔政船舶在越南专属经济区内破坏了越南租用的法国探测船VIKING 2号的电缆,侵犯了越南主权[43]。中方则宣称中国执法船舶在中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正常海洋行政执法活动[44]。在2011年6月,越南宣布其軍方將於南海進行軍事演練。此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越南在南海進行石油開採活動表示反對,並重申南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屬於中國[45]。南海的防務可能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航空母艦(自2005年起開始翻新,於2011年試航,2012年起入列)的其中一個任務[46]。6月19日,中国新闻媒体披露了中国组织了“环海南岛海上实兵演练”[47]。6月25日,越南副外交部长胡春山作为越南领导人特使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举行了会谈,双方达成共识,表示要通过谈判与友好协商以和平解决两国之间的海上争议[48]

2012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宣布,中國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海南省建立地級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49];越南國會也在同一日通過《越南海洋法》,把黃沙群島(越南语,即西沙群島)和長沙群島(越南语,即南沙群島)劃入越南的領土範圍[50]。就此,中國外交部在當日發表聲明,聲稱中國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附屬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越南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提出的主權要求是「無效」的[50]。越南外交部發言人也在同一天作出回應,聲稱越南國會審議通過《越南海洋法》這件事是正常的立法程序,旨在方便越南當局管理、開發和保護由它控制的海域和島嶼,以及方便越南開發海洋經濟。越南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他們堅決反對中國對此作出的「無理指控」,並對中國設立三沙市表示「強烈抗議」[51]

2014年河內排華遊行

2014年,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地區設置編號為HD981的鑽油平台,造成部分越南民眾不滿,越南政府亦對中國提出抗議。自2014年5月12日晚上平陽市新加坡工業園內,一台資鞋廠約一百名越南員工發起遊行。到13日早上,全廠工人罷工,大批越南民眾響應,之後幾天內,陸續有中資及台資廠房遭到攻擊、人員傷亡之消息傳出,亦有部分他國廠商遭受波及。

參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2. Cima, Ronald J. (编). .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89: 218-221 [200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3. Forbes, Andrew. "Why Vietnam Loves and Hates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sia Times. 26 April 2007.
  4. 'China: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Forbes, Andrew, and Henley, David (2012). Vietnam Past and Present: The North. Chiang Mai: Cognoscenti Books. ASIN: B006DCCM9Q.
  5.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6.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7.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8.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9.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10.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11.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12. .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13. Christopher E. Goscha. . Psychology Press. 1999年 [2011年4月19日]. ISBN 0700706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11日).
  14. Barbara Wertheim Tuchman. . Random House, Inc. 1985年: 第235頁 [2010年11月28日]. ISBN 03453082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5月20日).
  15. Larry H. Addington. . 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0頁 [2010-11-28]. ISBN 0253213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9).
  16. Peter Neville. . Psychology Press. 2007年: 第119頁 [2010年11月28日]. ISBN 04153584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10日).
  17. Van Nguyen Duong. . McFarland. 2008年: 第21頁 [2010年11月28日]. ISBN 07864328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18. Stein Tønnesson. . 加州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41頁 [2010年11月28日]. ISBN 0520256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19.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年: 第63頁 [2010年11月28日]. ISBN 0275935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20. . The History Place. 1999年 [2010年1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17日).
  21. . 新浪網. 2005年10月28日 [2008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6日).
  22. . 人民網. 2007年6月29日 [2011年6月25日].
  23. Gaĭduk, Ilya V. . Chicago: I.R. Dee. 1996: 16. ISBN 978-1-56663-103-7.
  24. 寒山碧原著,伊藤潔縮譯,唐建宇、李明翻譯:《鄧小平傳》,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1月
  25. Womack, Brantl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6–28. ISBN 0-521-85320-6.
  26. 广西社会科学院印支研究所:越南地区霸权主义问题(1984)
  27. 林濤. . . 香港: 明報. 2001.
  28. . 中國網: 1. 2010年9月20日 [2011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9月23日).
  29. . Global Security.org. [2008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26日).
  30. . 中华網: 1. 2005年4月11日 [2011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2月8日).
  31. . 深圳新闻网. [2011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3日).
  32. 钱其琛:《外交十记》 第一章,我亲历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ISBN 7501221316
  33. . 亞洲時報. 2005年7月21日 [2008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5日).
  34. . 中国人大网. 2000年12月17日 [2010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3日).
  35. . 搜狐新闻. 2009年11月28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2日).
  36. . 新华网. 2010年7月14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9日).
  37. . 中国人大网. 2004年8月4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11日).
  3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00年12月29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6日).
  39. . 搜狐新闻. 2004年6月30日.
  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04年11月6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27日).
  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11年6月14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19日).
  42. . 越南政府网. 2011年5月28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3日).
  43. . 越南政府网. 2011年6月10日 [2011年8月15日].
  44. . 中国新闻网. 2011年5月28日 [2011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2日).
  45. 美聯社(Chron.com)。“Vietnam Plans Live-fire Drill after China Dispute.”2011年6月10日。
  46. 2011年6月9日。“China'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Nearing Launch, Top Brass Confi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朝鮮日報
  47. . 中国日报网. 2011年6月20日 [2011年8月15日].
  4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1年6月26日 [2011年8月15日].
  4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2年6月21日 [2012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25日).
  50. . 新華網. 新華社. 2012年6月21日 [2012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24日).
  51.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2年6月21日 [2012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30日).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