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症候群英語:,簡稱 AS),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DD)中的一种综合症,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其重要特徵是社交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同時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1],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認知發展[4]。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5][6]。其症狀一般在兩歲前出現,並伴隨患者終生[1]

亞斯伯格症候群
同义词Asperger's syndrome, Asperger disorder (AD), Asperger's
症状社交互動有困難、自我侷限且重複的行為[1]
常見始發於約兩歲以前[1]
病程長期[1]
类型自閉症光譜
肇因未知[1]
治療社交技巧訓練、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療言語治療父母職能訓練[2]
盛行率3720萬(2015年)[3]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学
ICD-10F84.5
OMIM608638、608631、608781、609954
DiseasesDB31268
MedlinePlus001549
eMedicine912296
Patient UK亞斯伯格症候群
Orphanet1162
亞斯伯格症候群
类型自閉症光譜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学
ICD-10F84.5
ICD-9-CM299.80
OMIM608638
DiseasesDB31268
MedlinePlus001549
eMedicineped/147
Patient UK亞斯伯格症候群
MeSHF03.550.325.100
Orphanet1162
「」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国大陸
臺灣
港澳

造成亞斯伯格综合征的確切原因尚未釐清[1]。雖然可能有部分遺傳因素,但目前為止背後並無基因學基礎得出的結論支撐[5][7],環境因素也被認為扮演一定的角色[1]。腦部顯影技術現在並不能釐清常見的潛在問題[5][8]。2013年,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診斷已經從《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數據手冊第五版》(DSM-5)中移除,現在這些患者被涵蓋於自閉症谱系中:其中包含自閉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2019年,阿斯伯格综合征仍然被保留在《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十一版》(ICD-11)[9][10]

阿斯伯格综合征不限於單一治療方式,然而支撐其特定干預措施的療效證據亦有限[5]。治療目標在於改進較弱的溝通技巧、強迫症、重複的例行工作和肢體動作不協調[2]。干預措施包含社交技巧的訓練、認知行為治療、職能治療言語治療父母職能訓練和心理或焦慮等相關問題的藥物治療[2]。隨著年紀增長,部分兒童患者的情況會改善,但社交與溝通障礙通常仍持續存在[11]。部分研究學者與在自閉症谱系裡的人士主張另一种觀點,認為泛自閉症只是個體呈現的差異,而不是必須治療或治癒的疾病[12][13]

症源緣起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在研究中首度記錄具有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同儕間表露低度同理心、舉止笨拙等情形的兒童[14],但因為論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語發表的緣故,因此並未受到注目。1981年,英國醫師蘿娜·溫介紹了有关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發現,到了1990年代開始逐漸的廣為世界知道[15][16][17]。五十年後,它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但學界對疾病症狀的界定仍尚不明確[11]。爭議包括,亞斯伯格症候群是否等同於高功能自閉症(HFA)[18][19] ;造成此爭議的部分原因是它的盛行率迄今未受確立[20]。學界現計畫廢除阿斯伯格综合征舊有的診斷標準,改採用泛自閉症障礙的嚴重程度量表[21]

罹患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實際原因依然不明。許多研究支持遺傳論點,但對於子代的認知發展並非絕對,也沒有發現明確導致病發的基因;神經成像技術尚未找到共同明確的病因[20]。阿斯伯格综合征沒有單一診治辦法,許多特殊的治療方式都沒有足夠的數據證實完全可行[20]。現今的診治辦法主要以改善症狀和改善機能為基礎,多採行為治療,針對特定障礙,進行溝通技巧、強迫性或重複性行為以及肢體不靈活的處治[2]。多數個案會隨療程而有所進步,然而,溝通、社會適應與獨立生活等方面的障礙仍可能持續存在,甚至延续至成年[11]。有些學者及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主張改變社會大眾對這些症狀的觀點,定義它是一種認知差異,而非病名,不是一種亟需治療的缺陷或障礙[12]

常見誤解

關於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定義,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的相同與否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部份人把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沒有智能障礙,或可說幾乎沒有自閉症)視為相同(也有人認為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不論智能障礙的與否,專指沒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但亦有不認同的意見。一般來說,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智力正常,甚至有些是資優生,亦較少出現語言發展遲緩[22]。另外,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學習障礙(LD)等併發的時候。像這種因為有合併障礙和亞斯伯格症候群與自閉症這樣的言詞抱有偏見等的理由,而將之歸結稱呼為「廣泛性發展障礙(PDD)」與發展障礙的醫師也在增加。再者依自閉症谱系看來,介於健全者與低功能自閉症的中間。

特徵

一名亞斯伯格症候群孩童對重複堆疊罐頭感到興趣

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可能具有以下徵狀[22]

社交困難

一般人會從他人的舉止和氣氛蒐集許多的情報,領會對方的感情和認知狀態。然而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可能缺乏判斷臉部表情的能力,讀取心理狀態較為困難。像這樣,舉止動作和狀況、氣氛到情緒無法領會的人,即使能看到他人微笑的表情,而發覺人類情緒的變化,那所要表達的是何種意思卻無法理解,必須透過學習來辨別。最壞的時候,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基於其他所有人們之間溝通的些微差異也無法理解。許多時候,他們對於讀取背後的涵義不擅長或者不可能。也就是,人從口裡吐出的言詞如果不解釋,無法了解是要表達什麼。相關案例:

患儿沒有交作業,老師很生氣,便諷刺地說道:
老師:「狗把你的作業吃掉了嗎?」
患儿:「老師家裏的狗會吃掉紙?」
老師發怒,患儿因懼怕而低頭不語。

上述案例中,孩童是因為不能理解老師的提問而保持沉默,並會認為老師有養狗、而且狗會吃紙。但老師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你忘記交作業了。」,而孩童本身沒有辦法了解這類的隱喻,或不具體的言語指稱。老師也許會認為這個孩子充滿傲慢的惡意,進行反抗,感到挫折而走開也說不定。而那位孩子在當場會感觉發生什麼奇怪的事受到挫折,不發一語站著不動,类似的情况造成患者生活中的諸多不便。

固執或狹窄興趣

對於興趣方面,患者一般會對一種或多種異常強烈的興趣模式。患者會對某些東西或事情特別感興趣而熱切地搜集那方面的資料,而興趣模式是刻板而局限的。在這些興趣圈子中經常可以看到阿斯伯格综合征與其他類型的身心障礙者出沒[23],甚至表現出特殊天賦[24][25]。對於固執方面,亞氏保加症患者有重複而刻板的行為及活動模式、不能靈活性地遵從各樣規則,以致在社交上出現困難。

語言能力

雖然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在獲得語言技能時沒有明顯的一般遲緩,而且他們的語言通常也沒有明顯的異常,但語言習得和使用往往是非典型的,包括冗長談論別人沒有興趣的單一話題、字面解釋與對細微差別的誤解、重複學究式的語言、音調怪異等等[18][5]。儘管與典型的自閉症相比,語調可能沒有那麼僵硬或單調,但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通常具有一些特點:說話可能異常快速、急促或大聲。演講時可能傳達出一種不連貫的感覺、談話風格通常包含讓聽者厭倦的話題獨白[18]。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掌握了複雜的詞彙,但他們很難理解形象化的語言,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在非文字語言方面似乎有特殊的弱點,包括幽默、反諷、戲謔和嘲諷[5][19]

性別比例

和自閉症谱系分類的其他狀態一樣,亞斯伯格症候群也與性別有相連關係,整體約有75%為男性。但是不能不考慮到不顯現症狀潛在化(非治癒)的時候、這個數值也留有部份程度的疑問。

造成女性案例較少的原因,有研究歸納於女性本身安靜,且文化不容許女性有較多的情緒表現空間,而女性族群的表現特徵包含上課安靜不語、下課只做自己的事情、沉迷於特殊的興趣(收集拼圖、畫畫),比較偏向靜態的特徵,在判斷上造成教學老師比較少去懷疑、檢查女孩是否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的可能性,可以說女性潛在的族群未被檢驗出來的族群,較男性未被檢驗出來的族群多些,但總體上還是較男性少,此外女性腦部相對男性的連接更為緊密,對人及語言的反應較大,年少時普遍有群體對話能力與充分的人際互動,也可能延緩了症狀的加深。

其他特徵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或多或少,有可能存在其他特徵,如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動作笨拙不協調、組織能力較正常人弱或與人溝通時使用較直接的字詞或語句,不能運用婉轉的字句等,但與不可逆轉的症狀不同,這些能透過訓練來更正,因此未被視為絕對的表徵。

治療方法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溝通不良鏡像神經元理論提供了一些證據[26][27]

目前,阿斯伯格综合征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比如缓解核心症状的药物,只能靠行为治疗[28]。但是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可以缓解情绪障碍,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和择思达可以减轻其过动行为。

其他觀點

有研究人員爭論於應不應該將阿斯伯格综合征視作另一種認知方式,而不是疾病或殘障。西蒙·拜伦-科恩在一份發表於2002年的論文中指出:「在社交圈,拘於細節並不會帶來好處,但在一些項目例如數學、編寫程序、製作目錄、音樂語言學工程學,拘於細節有可能引領一個人踏上成功路途而不是敗途。」然而同一位學者列出兩大理由,指出為何阿斯伯格综合征仍然有可能屬於殘障:需要社會援助、不太會易地而處。但他同時強調,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13]

確診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名人

參考文獻

引用

  1.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September 2015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 31 July 2007 [24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1). NIH Publication No. 05-5624.
  3.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 Lancet. 2016-10-08, 388 (10053): 1545–1602. PMC 5055577. PMID 27733282. doi:10.1016/S0140-6736(16)31678-6.
  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2016-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2).
  5. McPartland J, Klin A. . Adolescent Medicine Clinics. October 2006, 17 (3): 771–88; abstract xiii. PMID 17030291. doi:10.1016/j.admecli.2006.06.010 (不活跃 16 October 2019).
  6. Baskin JH, Sperber M, Price BH. . Reviews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2006, 3 (1): 1–7. PMID 16596080.
  7. Klauck SM. .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June 2006, 14 (6): 714–20. PMID 16721407. doi:10.1038/sj.ejhg.5201610.
  8. Klauck SM. .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June 2006, 14 (6): 714–20. PMID 16721407. doi:10.1038/sj.ejhg.5201610.
  9.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 an NCATS Program. [26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4).
  10. . icd.who.int. [12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9).
  11. Woodbury-Smith MR, Volkmar FR. .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Submitted manuscript). January 2009, 18 (1): 2–11 [2019-12-14]. PMID 18563474. doi:10.1007/s00787-008-07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12. Clarke J, van Amerom G. . Disability & Society. 2007, 22 (7): 761–76. doi:10.1080/09687590701659618.
  13. Baron-Cohen S. . Focus Autism Other Dev Disabl. 2002, 17 (3): 186–91. doi:10.1177/10883576020170030801.下面是可免费阅读的导引文本,但是在措辞上与引文有略微不同:Baron-Cohen S. (PDF). Cambridge: Autism Research Centre. 2002 [2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17).
  14. Asperger H; tr. and annot. Frith U. . Frith U (编).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7–92 [1944]. ISBN 0-521-38608-X.
  15. Wing L. . Psychological Medicine. February 1981, 11 (1): 115–29 [2007-10-21]. PMID 7208735. doi:10.1017/S00332917000533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7).
  16. Seth Mnookin. . New York Times. 18 June 2018 [22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17. Lorna Wing. . Psychological Medicine. February 1981 [22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英语).
  18. Klin A. .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 (suppl 1): S3–S11 [2010-11-14]. PMID 16791390. doi:10.1590/S1516-44462006000500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19. Kasari C, Rotheram-Fuller E. .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September 2005, 18 (5): 497–501. PMID 16639107. doi:10.1097/01.yco.0000179486.47144.61.
  20. McPartland J, Klin A. . Adolesc Med Clin. 2006, 17 (3): 771–88. PMID 17030291. doi:10.1016/j.admecli.2006.06.010.
  21. Wallis C. .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1-02 [201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1).
  22. . 香港教育學院蕊展計劃. [2008年3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3日).
  23. .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2011年9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26日).
  24. . 星島日報. 2011-03-22 [2011-09-27] (中文(香港)‎).
  25. . 資訊時報. 2009-12-13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3) (中文(香港)‎).
  26. Just MA, Cherkassky VL, Keller TA, Kana RK, Minshew NJ. . Cerebral Cortex. April 2007, 17 (4): 951–61. PMC 4500121. PMID 16772313. doi:10.1093/cercor/bhl006.
  27. Iacoboni M, Dapretto M.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December 2006, 7 (12): 942–51. PMID 17115076. doi:10.1038/nrn2024.
  28. Towbin KE. .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January 2003, 12 (1): 23–45 [2019-11-17]. PMID 12512397. doi:10.1016/S1056-4993(02)0004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29. . CNN. 2013-12-09 [2014-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0. . 蘋果日報. 2014-06-19 [2014-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5).
  31. 李宜蓁. . 天下杂志. . 事件发生在 2014-12-30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32. .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33. . 19 March 2015 [29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34.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8 August 2008 [29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35. . The Lancet. Elsevier. September 2015 [29 June 2016].
  36. Herera, Sue. . MSNBC. 25 February 2005 [200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37. Bruce Fessier 2 January 2017. . "The Desert Sun". 2 January 2017 [8 Jan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38. TEDx Talks, , 2018-12-12 [2019-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来源

期刊文章
  • Clarke J, van Amerom G (2007). "'Surplus suffe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Asperger's syndrome and those people who claim the 'disorder'". Disabil Soc 22 (7): 761–76. doi:10.1080/09687590701659618.
  • Baron-Cohen S (2002). "Is Asperger syndrome necessarily viewed as a disability?". Focus Autism Other Dev Disabl 17 (3): 186–91. doi:10.1177/10883576020170030801. A preliminary, freely readable draft,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wording in the quoted text, is in: Baron-Cohen S (2002). "Is Asperger's syndrome necessarily a disability?"(PDF). Cambridge: Autism Research Centre. Retrieved 2008-12-02.
书籍
  • Baron-Cohen S (2008). "The evolution of brain mechanisms for social behavior". In Crawford C, Krebs D(eds.).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Lawrence Erlbaum. pp. 415–32. ISBN 978-0-8058-5957-7.

外部連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