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学者、知识分子。出身望族,曾留学英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曾因批判国民政府政策而导致杂志被查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响应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發表了《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即“党天下”)一文。毛泽东对此不满发文反驳,并迅速发起了反右运动。儲安平被作为右派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牽連。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储安平遭受残酷迫害而失踪,后被宣布死亡。1978年後,55萬右派被平反改正,但儲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储安平 | |
---|---|
![]() | |
出生 | 1909年11月5日![]() |
失踪 | 1966年9月(56岁) |
失踪情况 | 已失蹤54年5个月又18天 |
国籍 | ![]() |
母校 | 上海光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职业 | 思想家、学者、政治评论 |
知名作品 | 《觀察》社长和主编(民国时期);“党天下”发言(中共时期) |
配偶 | 端木露西(1934年结婚,1944年或1945年离异) 易吟先(中共建国后结婚,反右后离异) |
儿女 | 储望英、储望瑞、儲望華 |
生平简历
早年
儲安平出身于宜兴望族。宜興儲氏為唐代詩人儲光羲之後,自南宋以來,科名長盛不衰。儲安平十二世祖儲昌祚、九世祖儲方慶、八世祖儲大文皆為進士[1]。儲安平出生后六天即丧母[2],14岁丧父,依靠祖母、伯父儲南強抚养成人。儲南強肄業於江陰南菁書院,與黃炎培是同學,曾官南通知縣。
媒体生涯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同时在戏剧学校兼课。1934年,储安平与光华大学同学端木露西结婚[3]。1936年赴英国采风,后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或受到当时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罗德·拉斯基教授的影响[4]。在英期间担任无薪酬、只领稿酬的《中央日报》驻欧记者。
1938年因抗战学业未完,回重庆,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大学研究员。由于不堪忍受写作“遵命文章”及拒绝入党等原因,离开重庆。1940年8月後,辗转于湘、桂之间。曾任国立师范学院教师(今湖南师范大学,学校时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讲授英國史和世界政治概论。后在桂林担任《力报》主笔和湖南辰溪《中国晨报》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返重庆。1945年11月与张稚琴创办《客觀 (重慶雜誌)》周刊,任主编。1944年或1945年,与端木露西离婚[3]。
1946年春,储安平离开《客观》杂志社,9月1日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并使得《观察》成为国共内战时期著名的自由刊物。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讲授《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1948年12月25日,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觀察》雜誌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此後,著名「七君子」之一王造時親自出面,以自己的影響力多方奔走,給當局施壓。並於1949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咸在內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觀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是當時中國一面進步民主運動的旗幟。查封《觀察》是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儲安平曾批判中国國民黨“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观察》复刊,储继续担任主编至1950年终刊。文章多以游记杂感为主,鲜见时评。1950年《观察》终刊后,任新华书店副总经理,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并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黨天下”言論與遭迫害
1957年4月1日,经胡乔木推荐任《光明日报》总编。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积极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6]。为消除党外人士的思想顾虑,中国共产党再次重申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在这种政策影响下,经历胡风案等一系列批判事件后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向中共提出批评和意见。6月1日,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召集的座谈会上,储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发言,称“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对小和尚(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并委婉地批评政府已经成为一党天下,國務院12位副總理中無黨外人士,最后总结“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7]。此文一出石破天惊,动撼朝野。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醒目标题显著位置全文刊登。據胡乔木兒子透露,毛澤東在文章发表後「一連幾天沒睡好覺」。
6月6日,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邀请党外人士举行座谈。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卢郁文首先发言,批评储安平的“党天下”的提法是严重的错误。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执笔的、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反右序幕从此拉开[8]。此后,对储安平铺天盖地的揭发、批判与控诉接踵而至。子女被迫划清界限,同事纷纷“检举揭发”,储安平陷入天下围攻的局面。6月21日,储安平在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和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人民日报》全文发表[9]。
然而对储安平的批判并未因此而结束。1957年11月12日,作为《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储安平和《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在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1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此后,储安平被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头上[9]。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储被残酷迫害。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著名“大右派”,储安平也成为被“扫荡”对象。8月31日,遭受多次批斗后的储安平投河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10]。1966年9月上旬失踪,生死不明。同时对于其失踪也有不同的说法:出家说[8]、出走说、自杀说以及被打死说等不同的猜测和怀疑[11]。也有人说他是先在青龙桥投河自杀未遂,接着又跳海自沉了,然而何时何地都是未知[12]。
言论
因为唯有承认人民思想及言论的自由,始能真正实现民主的政治,然则吾人以此事衡量共产党,则共产党是否能容许今日生活在共产党统治区域中的人民有批评共产主义或反对共产党的自由?假如容许,则何以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在共产党区域中出版的报纸有任何反对共产党或批评共产党的言论,或在共产党区域中有何可以一般自由发表意见的刊物? | ||
—— 储安平《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客观》第4期第2页 |
老实说,我们现在争取自由,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个“自由”还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假如共产党执政了,这个“自由”就变成一个“有”“无”的问题了。 | ||
——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13] |
我们历观中国最近二十余年的历史,深感过去中国政治上的人物对于党争的兴趣太浓厚,排除异己,不择手段,一切施政,常以私党的利益为首要,对于真正有关民生的建国大业,大都缺乏兴趣,缺乏热忱。政治上这种人一多,国家即易陷入乱境,而不易纳于治途。因为政治不清明, 社会无是非,秩序不安定,民生不改善,而却希望这个国家稳定,是诚难乎其难。所以就今后中国治乱而论,应当鼓励一切对于党争兴趣淡薄的人,出而参政,尽量减少磨擦的空气,多从事改善民生的工作。 | ||
—— 储安平《中国未来局面中的一个安定因素》,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 19页 |
过去外蒙之为中国领土,无人敢加否认,而共产党报纸竟公然刊载“外蒙共和国总理”某某人抵达莫斯科之消息。苏联东,共产党亦东,苏联西,共产党亦西;甚至苏联与中国有什么间题时,共产党报纸的论调似乎也成为了一个非中国人的报纸的论 调。在许多地方,常常使入觉得,中国共产党较之苏联似尤 “苏联化“,而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恐怕比苏联的报纸更象一个苏联的报纸。 | ||
—— 储安平《共产党与”国家“》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 23页 |
我不相信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人民能获得思想及言论等等基本自由,能实行真 正的民主。凡是在一个讲究“统制“,讲究“一致”的政党的 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因之也不会有真正的民主 的。人类思想各殊,实为一种自然的人性,假如任何政党想使 在他统治下的人民,在思想上变成同一种典型,这实违反人性 而为绝不可能之事。而人民之有无思想言论之自由,又为一个 国家或一个社会之有无“民主“的前提。因为假如一个人没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则他何能自由表示其意见。假如人民不 能自由表达其意见,则这个国家或这个社会,又何能实行民主? | ||
—— 储安平《共产党与民主自由》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25页 |
就我个人言,共产党今日虽然大呼民主,大呼自由,而共产党 本身固不是一个能够承认人民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政党,同时共产党所谓的民主,是“共产党民主",而不是我们所要求 的“人人可以和平地,出乎本愿,不受任何外力干涉,而自由表示其意见“的民主。 “共产党民主”与“人人可以和平地, 出乎本愿,不受任何外力干涉,而自由表示其意见“的民主, 固为截然两事,两者之间实有极大的距离。 | ||
—— 储安平《共产党与民主自由》《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 26页 |
在一个民主国家,一个由民选出来的政党,为了顾全本党的前途,搞不下时,早就漂漂亮亮的下台了,但在一个以武力争得政权的国家,一个执政党,即使在最无办法的时候,还是要挣扎维持其政权。挣扎是人情之常,就看如何挣扎。在正路上挣扎,成败另为一事,要亦不失为一种努力,若走错了路,则所有的挣扎,都成为了一种浪费和罪 行。 | ||
——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28页 |
在过去一年多的和谈中,共产党一直把持攻势地位。他们 一再要求和平。国共双方对于“和平”究竟有无诚意?有人认为国民党是有诚意的,有人认为共产党是有诚意的。我们认为国共两方面根本就无所谓诚意不诚意。我认为只有"顾到自己,也顾到对方,更顾到国家“,这才算是“诚意”,专门替 自己打算,都是为私,绝不足以语“诚"。即以“和平”而 论,以前共产党的“无条件停战”和最近国民党的“就地停战“有什么不同?最妙的是双方的主张停战,据说都是为了人民。既然共产党的“无条件停战”和国民党的“就地停战“没 有什么不同,则为什么共产党要求“无条件停战“时,国民党 不接受,国民党要求“就地停战”时,共产党不接受?原来停 战与张三有利时,张三即要求停战;停战与李四有利时,李四 即要求停战。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老百姓只是他们的幌子。现在我们看得很明白,共产党对于“和平“是越来越不发生兴趣了,要和平,从前是“无条件”的,现在是有条件的了;或者 从前的条件低,现在的条件就高了。 | ||
—— 储安平《中国政局》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31页 |
老实说,宪法不宪法,共产 党并无太大的兴趣,共产党真正的兴趣,还是在军队和地盘两者之上。 | ||
—— 储安平《中国政局》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32页 |
坦白言之,今日共产党大唱其“民主“,要 知共产党在基本精神上,实在是一个反民主的政党。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两者都企图透过严厉的组织以强制人民的意志。在今日中国的政争中,共产党高喊“民主",无非要鼓励大家起来反对国民党的“党主”,但 就共产党的真精神言,共产党所主张的也是“党主“而决非 “民主“。要知提倡民主政治有一个根本的前提,而且这个前 提一点折扣都打不得,就是必须承认人民的意志自由(即通常 所称的思想自由);惟有人人能得到了意志上的自由,才能自由表达其意志,才能真正贯彻民主的梢神。假如只有相信共产 主义的人才有言论自由,那还谈什么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同时,要实行民主政治,必得有一种公道的精神。所谓公道的精 神,一是好的说他好,不好的说他不好,二是我固然可以相信 我所相信的,但我也尊重你可以相信你所相信的。 | ||
—— 储安平《中国政局》《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34页 |
共产党对人,只有 “敌” “我”,跟他们跑的,他们可以承纳,不跟他们跑的, 他们一律敌视。一切都以实际利害为出发,不存任何人情与友谊。要捧一个人,集体地捧他起来,要攻击一个人,集体地把 他打了下去。公平的反面就是极端,共产党的极端作风,实在大大地限制了他获得同情的范围,亦即减少他获得成功的速度;梁漱淏先生的摆脱现实政治和张君肋先生的脱离民盟,也多少与共产党这种极端作风有关。老实说,我们现在争取自由,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个“自由“还是一个“多" "少“的 问题,假如共产党执政了,这个“自由”就变成了一个“有“ “无“的问题了。 | ||
—— 储安平《中国政局》,《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 35页 |
中国今日需要努力者,即是要大家来推动,使这个国家进入于法治境界。要讲法治,即须尽量使制度法律化,人迁就制度,不要制度迁就人,不要因人立制,不要因人授权。 | ||
—— 储安平《国大评论》,《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五卷》44页 |
家庭
1933年,储安平与端木露西结婚,后离异,育有四子女。1949年后,与易吟先[14]结婚,1957年反右运动后离婚。
储安平子女有储望英(长子)、储望德(次子)、储望瑞(女儿)、儲望華(幼子,音乐家,现居澳大利亚)。
著作
- 《储安平文集》张新颖等编,东方出版中心,ISBN 9787806272947 ,1998-07。(有部分删节)
参考文献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储安平 |
![]() |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储安平 |
- 《豐義儲氏家譜》
- 储安平. . 《真美善》杂志7卷1号: 101. 1930年 (中文(繁體)).
- 章诒和. . 《南方周末》. 2010年3月25日 [2010年3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26日) (中文(简体)).
- 谢泳. . 《南方都市报》. 2006年1月16日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中文(简体)).
- 储安平《一场烂污》,《观察》第5卷第11期第1页。
-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中文(简体)).
- . 中华网转自《福建党史月刊》. 2005年4月18日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7日) (中文(简体)).
- 闻文. . 人民网. 2005-09-20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中文(简体)).
- 何与怀. . 天益网. 2005-07-18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中文(简体)).
- 李菁; 储望华. . 《三联生活周刊》. 2008年10月13日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中文(简体)).
- 余开伟. . 《书屋》. 1999年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1) (中文(简体)).
- 姜, 德明.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231. ISBN 9787309121872.
- . 共识网. 201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 易吟先1960年与宋希濂结婚,1980年後赴美定居。
延伸阅读
- 观察(1-6卷),岳麓书社,1999年,ISBN 9787805207988
- 谢泳,储安平与《观察》,中国社会出版社,ISBN 9787508707013
- 谢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ISBN 9787500633471
- 程巢父、谢泳,追寻储安平,广州出版社,1998年。ISBN 9787805928258。
-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020044405
- 章诒和,最后的贵族,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ISBN 0195970659
-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ISBN 9787800741104
- 戴晴,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ISBN 9787539901367
- 謝泳,儲安平和他的時代──紀念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