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

劉統勳1700年-1773年),延清爾鈍山東諸城縣(今属于高密)逄戈庄村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政治人物。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病逝,享壽76歲。

劉統勳

大清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籍貫 山東青州府諸城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延清,號爾鈍
諡號 文正
出生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
逝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親屬 (子)劉墉
出身
  • 雍正二年甲辰科進士出身

劉統勳為人正直,以能諫著稱,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有顯著政績,為官四十多年,身兼數職,始終清廉,不曾貪污受賄[1]。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諡號「文正」。

乾隆後期的重臣,在民间称为刘罗锅的刘墉即是劉統勳之子。

生平

康熙朝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劉統勳生於山東青州諸城。他的父親劉棨官至四川布政使,他自幼時接受完整的儒家教育[1]

雍正朝

雍正二年(1724年),劉統勳中甲辰科进士,選庶吉士散館编修,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詹事、內閣學士等職位。

乾隆朝

乾隆元年(1736年),劉統勳受到乾隆帝的重用,曾到浙江學習治水,對他往後處理治河事務很有幫助。二年(1737年),他被任命為刑部侍郎,不久後因為母親去世,而中斷官員生涯三年。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勳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曾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之後他一路升遷為漕運總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帝對他深為倚重,重要的軍國大事,都曾召見他討論。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叛,因定西將軍永常率部從木壘撤退,乾隆帝責他附和永常不救班第,被籍沒奪職,其子劉墉亦被奪職,與在北京子孫皆下牢獄。二十一年六月,授刑部尚書。二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調吏部尚書。二十四年,命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二十八年,任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上朝途中[註 1]

評價

劉統勳為官清廉[註 2],不結朋黨,敢言直諫,勇於任事,因此深得乾隆帝的敬重與信賴。當他病逝後,乾隆帝聞訊说:“朕失去一股肱!”“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贈太傅,諡「文正」[2]

劉統勳在治水方面獲得重要成果,懲治貪贓枉法的官員,因而受到百姓的愛戴。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紛紛為他建立祠堂[3]


逸話

在民間故事中的《乾隆遊江南》中,其中有一段故事:話說乾隆微服私訪,身邊只帶著高鳳芝等人,名面上是去山東遊賞,但實際是去山東視察黃河水利工程。乾隆等人到了工地四處查訪,確認工程無異狀後,乾隆便至街上轉轉。當乾隆走著走著,經過一處宅邸,上面的匾額已略為破舊,不過仍能看出上面書寫著「天下第一家」字樣,乾隆見到後心裡不悅,暗忖「朕才乃天下第一家!」進門拜訪得知,原來此宅正是其大臣劉統勳與劉墉父子的老家,因為家族香火綿延不斷且名聲不墜,在山東一帶的士子們皆把劉氏父子祝為偶像。乾隆走出劉宅後,不經暗嘆:「劉(統勳)宅真不辱是『天下第一家』之名!」見劉宅已破舊,劉墉又方治學之齡,遂從國庫撥下一千兩銀子,令縣令將劉宅整建完成並好生照護。

註釋

  1. “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
  2. “自奉极俭,所服朝珠无值十金以上者,故绠断即弃之,不更拾取”。

参考文献

引用

  1. 童超. . . 2010: 188–189頁.
  2. 童超. . . 2010: 190–191頁.
  3. 童超. . . 2010: 189–190頁.

来源

官衔
前任:
汪由敦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丁未
(1758年3月4日-1761年6月11日)
繼任:
梁詩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