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北管為一個臺灣漢族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的籠統範疇,各個地區、館閣包含的音樂範圍跟種類可能不盡相同。北管對臺灣近代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在21世紀的台灣,雖較少有完整的北管表演,但是北管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乃至於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中。北管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在臺灣與來自閩南地區(泉州、廈門)的南管互為對應,而得名北管。

北管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方音符號
臺灣彰化梨春園演奏北管樂

簡介

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17世紀之後到臺灣。許多傳到臺灣的不屬福佬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北管音樂類型主要有牌子、幼曲(細曲)、絃譜、戲曲等等;在臺灣,常相對於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音樂。

17至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近,使學者稱北管為京劇「鄉下表哥」之說。不只此,北管還大大影響臺灣本有的地方戲劇歌仔戲與布袋戲。

然而中國福建地區登錄世界遺產之「泉港北管」,實為福建閩南(惠安泉港地區)音樂,與臺灣北管差異較大。較接近北管戲種為廣東西秦戲及各省之亂彈戲,在了解兩岸北管差異時不可不慎。

音樂

採用工尺譜(工ㄨ譜)以及七孔律

工尺譜亻ㄨ
西洋唱名dol(低音)re(低音)mi(低音)fa(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低音)dolremifasollasidol(高音)re(高音)
讀做syangzhhegonghuanhoosuyisyangzhhegonghuanliuwuyisyangzhhe

(低音除合士一以外寫法和中音一樣,高音加人字旁) (事實上因為律制的不同,凡的音高介於Fa到升Fa之間,一、乙介於降Si與Si之間)

調式稱為「管」,例如:上管、大工管、小工管、凡管、士管等等。

而節奏則以稱呼。

北管樂器分成皮類:小鼓、通鼓(即是堂鼓);銅器類:鈔、鑼、響盞、;絃類:提絃、大廣弦京胡(即吊鬼仔)、和弦、椰胡(殼子弦)、二胡、胖胖胡(即低音殼弦);吹類:大吹(即嗩吶)、,噠子(即小嗩吶)品仔(即是笛子);彈撥類:三弦秦琴、梅花琴、月琴 琵琶;打擊:揚琴

泉州北管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的泉港與惠安地區,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慶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提琴;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崑笛)伴奏。與台灣北管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臺灣亂彈戲

17至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仿,因此有學者稱北管為京劇「鄉下表哥」。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在臺灣接近失傳,因此20世紀後之北管戲,於臺灣皆稱為亂彈戲。

亂彈戲是梆黃劇種,唱念用的語言業內稱為官話,為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發音。戲劇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古路;舊路;福祿)和皮黃體系的西路(新路;西皮)。

梆子體系

福路(古路;舊路;福祿)的領奏胡琴(臺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業內稱為提弦(提絃,就是提琴)的殼子弦殼仔弦)。

曲調有流水(二凡)、平板(類似流水的曲調,間奏過門相同,差別在於唱的曲調不同)、梆子腔、十二丈、緊板、緊中慢、慢中緊、四空門等。

皮黃體系

西路(新路;西皮)的領奏胡琴(臺灣閩南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京胡,業內稱為吊規仔(吊鬼仔)。

曲調有西皮、二黃(二逢)、二黃平、撥子(字面常寫婆士)刀子(跺子、多子)等。

西皮和二黃分為正管(正調)和反管(反調),反管(反調)是正管(正調)的移調轉調,西皮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 士-工(la-mi 6-3),反管是ㄨ-士(re-la 2-6);二黃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合-ㄨ(sol-re 5-2),反管是上-六(dol-sol 1-5)。

二黃平領奏胡琴的空弦是 合-ㄨ(sol-re 5-2)。

撥子領奏胡琴的空弦是 上-六(dol-sol 1-5)。

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臺灣閩南語音同鶴弦),民樂二胡大廣弦、大椰胡冇弦)都有人使用。

其他樂器還有北管月琴(北月琴,類似京劇月琴)、揚琴秦琴三弦、北管琵琶低胡等。

崑腔、細曲、絃譜

崑腔以崑笛(曲笛)領奏的演唱曲。

細曲(幼曲)是指以絲竹伴奏為主的演唱曲。

絃譜(串仔)是以旋律為主的絲竹音樂合奏,有時用作劇中背景音樂,曲牌有《寄生草》、《朝天子》、《醉月登樓》(《水月登樓》)等。

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

嗩吶被稱為「吹」,是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的領奏樂器,用於吉慶戲、鑼鼓樂、軍陣戲等場合,通常由頭手弦兼嗩吶。

台灣嗩吶依尺寸分為「大吹」「二吹」「三吹」「噠仔」,北管採用二號吹,台灣北管嗩吶如同潮州嗩吶,都是沒有完整半音制度的七孔律制。

曲牌有《番竹馬》、《一江風》、《浪淘沙》、《兔兒》、《風入松》、《大甘州》、《普天樂》等等,分為西路(新路)和福路(舊路;古路),在曲名上加新或舊字做區別。

沒落與保存

台灣政府部門曾給王金鳳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曾給潘玉嬌劉玉鶯邱火榮林阿春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目前漢陽北管劇團慶美園亂彈劇團紫園戲劇坊御綺新時代劇坊是台灣主要的北管亂彈戲職業劇團。其他於基隆市彰化縣新竹市、新北市林口區等地亦有業餘子弟組成之子弟戲社團協會,以及定期舉辦之藝術節、文化節等展演節期。

2009年3月3日,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在迎春、迎神廟會、神誕、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嗩吶殼子弦、鑼、鼓等北管樂器演奏的風入松、醉扶登樓、醉八仙、遊將令等北管曲牌。

參考文獻

林美容、辜神徹編著,《迎神在臺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靈安社陣頭》,2013年,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