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區

半山區英語:)是香港島一個形容住宅區的統稱,當中有廣義及狹義兩個意思。狹義的西半山位於太平山山頂及港島核心商業區之間。由於治安較好,是高尚住宅所在地。

半山區住宅群
從山頂看半山區住宅群

分類

廣義半山區可細分為西、中、東、北、4部分:

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東半山最富有,其次為中半山及北半山,西半山居民以較高收入的中產爲主,當中前三者收入相若,後者(西半山)則只有前三者的60-70%,但仍略高於部份中產區的$62,370家庭收入[2]

西半山

半山區東由灣仔區中西區的邊界開始、西至薄扶林道以東、南至薄扶林郊野公園以北、北至堅道般咸道以南。香港開埠初期,山頂是西方的達官貴人以及富有商人居住地,中環及中環半山一帶則華洋混居,而上環西環及上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則以華人為主。西半山區的位置,早期能看到維多利亞港的景色,但隨住市區發展,西半山景觀亦被同區密集的高樓以及中環、上環大量極高的商業大廈阻擋,但在大廈中間或能看到海的藍色。而中環半山鄰近中環及金鐘這些商業區,方便上班一族。另一方面,半山區有樹木和其他植物,提供新鮮空氣,唯一問題是交通略差,影響了此區的樓價。西半山區擁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有不少具歷史特色的校舍,例如西半山和薄扶林交界的香港大學英皇書院等。此外,半山區也有一些以香港總督命名的街道,例如寶雲道麥當勞道羅便臣道堅尼地道般咸道。此外,半山區的治安在香港也是相對較好,因爲較少非法暴力社團在此區活動,和油尖旺區有極大對比。

西半山在2012年時尺價平均在8千-9千元,既有2,000呎以上的大單位住宅(但不能和山頂價值數億低密度豪宅比較),1,000呎左右的辦公室人員住宅,但亦有不少400呎左右的小單位上車盤[3],豐儉由人,大單位的住客以行政人員為主,小單位的住客以上班一族以及家庭住戶為主,根據最新的2006年分段家庭收入中位數數據,在同一地段,不同大廈的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可相距極遠。加上西半山有優良校網,亦吸引到不少新界以九龍外區客為子女升學而搬入此區,但大多只可搬入比原新界以及九龍較細的單位,因為此區鄰近中上環辦公室,有大量上班一族的上車盤需求,使此區有不少的細單位,令西半山成為港島半山區家庭收入最低的地區,其餘的半山區(中半山、東半山和北半山)則有較多大單位。

中產聚居地

華麗海景酒店看半山區住宅群
舊山頂道裕景花園(左)及帝景園(右)

東半山的渣甸山亦是香港的大單位集中地,雖然呎價低於市區一定多的比例,但在大量的大單位支持下,渣甸山是半山區較富有的地方。除了較早開發的西半山以外,其餘東半山、北半山、中半山的的樓宇平均樓齡遠低於市區,而且較少家庭收入中位數較低的唐樓社群。而西半山因為較早開發的關係,亦有很多唐樓的社區,使該區的收入中位數比其餘的半山區低。西半山亦有不少樓齡超過50年的唐樓被陸續收購而被發展商重建,使西半山新樓舊樓兩者互存。

香港富豪則絕大多數居住在山頂以及深水灣淺水灣沿海的一萬呎以上別墅大宅,部份亦居住於渣甸山一萬呎以上的大宅中,以及高層複式單位

西半山及北半山有不少為2,000呎以下的分層單位。而中半山及東半山則有不少2,000呎以上的分層單位。

2011年家庭收入中位數:

  • 東半山(跑馬地半山):115,000[4]
  • 中半山(中環、金鐘半山 ):107,080[5]
  • 北半山(北角半山):96,740[6]
  • 西半山(中西上環半山):70,000[7]

著名地點、街道及建築物

地點

主要街道

建築物

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屋頂

住宅

區議會議席分佈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會以西半山為主,當中東至紅棉道,北至下亞厘畢道雲咸街荷李活道樓梯街堅道般咸道高街薄扶林道,西至香港大學,南至干德道寶珊道沿線為範圍。

年度/範圍2000-20032004-20072008-20112012-20152016-20192020-2023
鴨巴甸街衛城道西摩道以東半山東選區
柏道羅便臣道羅便臣道干德道天橋以東至
鴨巴甸街衛城道西摩道以西
衛城選區
高街以南、般咸道以北部份正街及部份水街選區
般咸道以南大學選區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半山區

参考资料

  1. . 文匯報 (香港). 201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5) (中文(繁體)‎).
  2. .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0).
  3. . [201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4. .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5. .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6. .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7. .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