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華人界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列举了不同意义上的華人海外華人在中國出生者或持有/曾經持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列表[1]

概要

諾貝爾獎,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獎勵,其中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經濟學獎在1969年增設。迄今,世界上已有900個人或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1.33%為中國人(包括華僑)與外籍華人(包括各國國籍),中国是亚洲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与伊拉克也门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并列)。

1957年獲得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是最早獲獎的華人與中國人,获奖时僅具中華民國國籍,但數年後皆取得美國國籍,有中華民國和美國雙重國籍。(杨振宁于2015年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和美國國籍,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表列華人當中,包括12位漢族[2],1位藏族人,其中有8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的人。

此外,歷史上還有若干候選人。[lower-alpha 1]

汉族

出生於中國大陸

出生於中國大陸,獲獎時為中國人,共計5人。[lower-alpha 2]

獲獎年 獲獎者/獲獎時公民權 獲獎部門 學歷/獲獎理由 出生地
(籍貫)
1957年 楊振寧 物理學獎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博士(芝加哥大學 中國安徽合肥
(籍貫同)
中華民國[14][lower-alpha 3] 發現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16]
李政道 物理學獎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肄業,博士(芝加哥大學 中國上海
江蘇蘇州
中華民國[14][lower-alpha 3] 發現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16]
2010年 劉曉波 和平獎 吉林大學畢業,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吉林長春
(籍貫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17]
2012年 莫言 文學獎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文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山東高密
(籍貫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品的魔幻現實主義,結合了民間傳說、歷史和當代情況。[18]
2015年 屠呦呦 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大學畢業 中國浙江寧波
(籍貫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19]

出生於中國大陸,獲獎時已在中國除籍,共計3人。

獲獎年 獲獎者/獲獎時公民權 獲獎部門 學歷/獲獎理由 出生地
(籍貫)
1998年 崔琦 物理學獎 奥古斯塔纳学院畢業,博士(芝加哥大學 中國河南宝丰县
(籍貫同)
美國
獲獎前中華民國
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20]
2000年 高行健 文學獎 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 中國江西贛州
(江蘇泰州
法國
獲獎前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21]
2009年 高錕 物理學獎 伍利奇理工學院畢業,電機工程學博士(倫敦大學學院 中國上海
(江蘇金山[lower-alpha 4]
英國美國香港
獲獎前中華民國
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纖通訊的開拓成就。[22]

出生於臺灣

出生於臺灣,共計1人。

獲獎年 獲獎者/獲獎時公民權 獲獎部門 學歷/獲獎理由 出生地
(籍貫)
1986年 李遠哲 化學獎 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日治台灣新竹
臺灣新竹
美國[23]
中華民國
分子角度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24]
  • 李遠哲为唯一目前国籍是中華民國之諾貝爾獎得主,其获奖当时为美国籍與中华民国双国籍。中華民國《國籍法》承認公民可擁有雙重國籍(除非主動放棄),李远哲自1945年来始终保持中华民国国籍。李远哲1994年返臺擔任中研院院長前宣佈放弃美国籍。《李敖议坛哀思录》曾提及2005年10月13日李敖作为中华民国立法委员在科技及信息委员会向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质询的实录,里面李远哲明确提及自己和夫人都曾是双重国籍。到质询时,她夫人还是双重国籍。

出生於美國

出生於美國,始終為美國人,共計3人。

獲獎年 獲獎者/獲獎時公民權 獲獎部門 學歷/獲獎理由 出生地
(籍貫)
1976年 丁肇中 物理學獎 密西根大學畢業,物理學博士(密西根大學) 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
山東日照
美國[25]
中華民國
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26]
1997年 朱棣文 物理學獎 羅徹斯特大學畢業,博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
江蘇太倉
美國 關於原子粒子的雷射冷卻研究。[27]
2008年 錢永健 化學獎 哈佛大學畢業,博士(劍橋大學 美國紐約
浙江杭州
美國 應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細胞信號通路。[28]

藏族

以下为藏族诺贝尔奖得主:

获奖年 获奖者 奖项 生卒年 獲獎時公民權 出生地
198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和平奖[lower-alpha 5]1935年-見說明西藏红崖村[lower-alpha 6][29]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藏族人。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显示其出生地为西藏(Tibet),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奖时居留资格(Residence)为印度[30]
  • 在法律意义上,达赖喇嘛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西藏之后,1959年流亡印度之前,可认为其拥有中国国籍,也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中国政府未明确声明剥夺或不承认达赖喇嘛的中国国籍,达赖喇嘛也未明确声明放弃中国国籍。但是流亡印度至今期间(包括1989年获諾貝爾獎当时),达赖喇嘛为难民身份,持一种印度政府颁发给西藏政治难民的身份和旅行证件,可在国际旅行时当做护照的替代品使用[31][32][33][34]
  • 在达赖喇嘛自己的意愿方面,1970年代达赖喇嘛主张“大藏区真正的自治”;1988年6月5日在欧洲议会上达赖喇嘛主张西藏和中国政府聯盟的民主自治政體,在非政治領域自治,外交交给中国政府,中國可在西藏留有少數防衛性軍事設施[35];2008年他再次強調虽谋求西藏自治,但主张西藏的外交和国防交给中国政府[36]。2010年9月20日达赖喇嘛表示有信心持中国护照重返西藏,一再强调从无中国分离的野心[37]。但由于其本人为西藏流亡政府(该流亡政府主张西藏独立)的元首,且并未明确放弃这一身份,故中国政府仍然视之为藏独领袖。

出生於兩岸四地的非華人

出生於兩岸四地(即),但既非华人血統,也不具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国籍或公民权的諾貝爾獎得主:

获奖年 姓名 奖项 生卒年 获奖时国籍 出生地
2010年根岸英一化学1935年- 日本 滿洲國新京(今中国长春[38]
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生理学或医学1920年- 美國 瑞士 中华民国上海[39]
1956年沃尔特·布喇顿物理学1902年-1987年 美國 大清福建厦门[40]

因在兩岸四地的成就而獲獎的非華人

获奖年 姓名 奖项 生卒年 获奖时国籍 出生地
1938年賽珍珠文學1892年-1973年 美國[42]  中華民國 美國

註釋

  1. 在20世紀: 在21世紀:
    • 简悦威曾兩度名列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
  2. 刘晓波是首位获奖时常居大中華地區大陸)内的諾貝爾獎得主,以及首位出生于1949年成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諾貝爾獎得主。他被海外中文媒体称为首位[10][11][12]或第二位[13]获諾貝爾獎的“中国公民”。如果不将获奖时为难民身份,国籍有争议的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算在内(见下方所述),刘晓波是首位获奖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諾貝爾獎得主,但中共不承認劉曉波獲此獎項,因此中國大陸媒體將莫言視為首位获奖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諾貝爾獎得主
  3. 瑞典已于1950年与中华民国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瑞典曾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韩念龙参加颁奖典礼[15]
  4. 上海市金山区
  5. 獲獎成就:由於他為西藏自由作出的努力和他對非暴力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努力。
  6.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The Nobel Peace Prize 1989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于西藏青海省于1928年由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红崖从此成为该省的一个村,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红崖村,参见Wikimedia Commons上的:1930年中华民国地图1936年中华民国政治区域图

参考文獻

  1. .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2. . [2014-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7).
  3. . [2013-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4. . [201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5).
  5. . [2013-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6. . [2013-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7. .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5).
  8. M. K. Wu, J. R. Ashburn, C. J. Torng, P. H. Hor, R. L. Meng, L. Gao, Z. J. Huang, Y. Q. Wang, and C. W. Chu. . Phys. Rev. Lett. 1987, 58 (9): 908–910. Bibcode:1987PhRvL..58..908W. PMID 10035069. doi:10.1103/PhysRevLett.58.908.
  9. . [201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0).
  10. . 民視 (中文(台灣)‎).
  11. . 多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2).
  12. . 大马.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13. . 希望之声.
  14. Country: China. Physics 1957 (by Internet Archive)
  15. . 财新.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6.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17.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18.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19. ノーベル医學生理學獎:大村智,キャンベル,屠の3氏が獲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ブルームバーグ 2015年10月5日
  20.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21.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2.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23. Country: USA. Chemistry 1986 (by Internet Archive)
  24.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5. Country: USA. Physics 1976 (by Internet Archive)
  26.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27.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28. . Nobel Foundation. [2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29. . 环球时报. 2009-03-09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30. .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7).
  31. . 加拿大移民难民局,联合国难民署. 1994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0日).
  32. H. Knox Thames. .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33. . 30 April 2008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3).
  34. . 2009-07-28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35. . 1988年6月15日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8日).
  36. .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08-05-09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37. . 法广华语. 2010年9月20日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2).
  38. Ei'ichi Negishi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0)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hows Negishi was born in Changchun, China in 1935,.
  39.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dicates Fischer was born in Shanghai, China in 1920.
  40. Walter Brattai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6)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dicates Brattain was born in Amoy, China in 1902,.
  41. .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2).
  42. . [2015-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4).
  43. .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0).
  44. . [2015-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4).
  45. 吴加. . 中国网. 2007-03-09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8)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連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