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农场

华侨农场,是上世纪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为安置回国定居的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场。中国目前共有84个华侨农场,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7个区。华侨农场现有总人口59万人,其中归难侨21万人。土地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万亩。[1]

1960年2月,周恩来邓颖超参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

历史

在1950年后期,东南亚的一些新独立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限制、排斥、打击华侨的政策,威胁当地华侨的生存。为躲避排华政策的危害,许多华侨纷纷返回中国。1960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关于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廖承志为主任委员,陶铸叶飞刘建勋阎红彦陈嘉庚王震六人为副主任委员,方方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归国华侨的接待和安置工作[2]。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办理接待安置事务,并在广州汕头湛江海口等口岸设立了接待归难侨的临时机构[3]

1960年代初开始,超过十万华侨回国安置。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与接待安置委员会协调与海外华人关系密切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迅速新建、扩建了25个华侨农场以紧急安置华侨。1970年代中后期,越南也掀起排华浪潮,中国又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改建、扩建了一批华侨农场,安置了约16万越南难侨。两批共建华侨农场84个[4]。1985年,华侨农场由中央和省侨务部门主管的领导体制,改由地方政府领导。

分布地区

广东

共有华侨农场23个。土地總面積達1070平方公里,其中國有土地總面積約110萬畝: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
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
广州市花都华侨农场
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
珠海市红旗华侨农场
珠海市平沙华侨农场
佛山市迳口华侨农场
韶关市消雪岭华侨茶场
湛江市奋勇华侨农场
肇庆市大旺华侨农场
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
恩平市大槐华侨农场
鹤山市合成华侨农场
惠州市潼湖华侨农场
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
梅州市蕉岭华侨农场
汕尾市陆丰华侨农场
阳江市岗美华侨农场
清远市英红华侨茶场
清远市英华华侨茶场
清远市清远华侨农场
清远市黄陂华侨农场
揭阳市大南山华侨农场
揭阳市普宁华侨农场

广西

共有华侨农场22个。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
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
南宁市白合华侨农场
南宁市五合华侨农场
柳州市伏虎华侨农场
柳州市柳城华侨农场
桂林市桂林华侨农场
百色市百色华侨农场
崇左市天西华侨农场
崇左市浪湾华侨农场
崇左市桃城华侨农场
崇左市左江华侨农场
崇左市海渊华侨农场
崇左市新和华侨农场
崇左市西长华侨林场
崇左市宁明华侨农场
崇左市渠黎华侨林场
钦州市丽光华侨农场
钦州市东风华侨林场
防城港市十万山华侨林场
来宾市凤凰华侨农场
来宾市来宾华侨农场
来宾市迁江华侨农场

福建

2015年福建江镜华侨农场

共有华侨农场17个。1997年福建省将除设有联合国难民署援助项目的厦门天马华侨农场之外的的16个华侨农场的领导体制下放到农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并在各华侨农场增设华侨经济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5]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
宁德市东湖塘华侨农场
泉州市北硿华侨农场
泉州市雪峰华侨农场
泉州市双阳华侨农场
厦门市竹坝华侨农场
厦门市天马华侨农场
漳州市双第华侨农场
漳州市丰田华侨农场
漳州市南山华侨茶果场
漳州市梅州华侨农场
漳州市常山华侨农场
福州市江镜华侨农场
福州市长龙华侨农场
福州市东阁华侨农场
莆田市赤港华侨农场
三明市泉上华侨农场
南平市武夷华侨农场

云南

共有华侨农场13个。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
大理州彩凤华侨农场
曲靖市陆良华侨农场
文山州金坝华侨农场
德宏州芒市华侨农场
大理州太和华侨农场
临沧市耿马华侨农场
文山州平远街华侨农场
玉溪市甘庄华侨农场
玉溪市红河华侨农场
临沧市勐库华侨农场
文山州稼依华侨农场
大理市宾居华侨农场
保山市柯街华侨农场

海南

共有华侨农场5个。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
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
琼海市彬村山华侨农场
东方市东方华侨农场
澄迈县澄迈华侨农场
文昌市文昌华侨农场

江西

共有华侨农场3个。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
抚州市秀谷华侨农场
宜春市敖山华侨农场
吉安市金坪华侨农场

吉林

共有华侨农场1个。

表格标题
城市名称面积备注
松原市宁江区吉林省扶余华侨农场扶余县伊家店农场的分场创建。

参见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1. . 中国侨网.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7).
  2. 《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编辑委员会编. .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2009.09: 160. ISBN 7-80170-845-8.
  3.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 .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05: 86–87. ISBN 7-80182-361-3.
  4. 葛荣玲著. .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6.06: 90–91. ISBN 978-7-5615-6190-4.
  5. 孙贤迅 林水坤. . 泉州网.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