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西市

印西市日语: Inzai shi */?)是千葉縣西北部,人口約10万人的一。印西市與周邊2市是「千葉新市鎮」所在地,約有六成市民居住在此。在市政施行前,為全日本人口最多的町、印西市文化廳(市役所旁)前建有全國町村人口日本一紀念碑。

印西市
日文轉寫
  日文
  平假名
  罗马字Inzai-shi
千葉新市鎮中央站千葉新市鎮辦公樓

市旗

市章

印西市在千葉縣的位置
印西市
印西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35°49′56″N 140°08′45″E
国家 日本
地方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千葉縣
接鄰行政區柏市我孫子市白井市八千代市榮町成田市佐倉市酒酒井町
茨城縣利根町
面积
  总计53.51平方公里
人口(2020年2月1日)
  總計101,449人
  密度820人/平方公里
象徵
  市樹櫻花樹
  市花秋英
  市鳥綠繡眼
  市魚花鯰
时区日本標準時間UTC+9
市町村編號12231-9
270-1396
市役所地址印西市大森2364-2
電話號碼+81-476-42-5111
法人編號1000020122319
網站http://www.city.inzai.chiba.jp/

在《東洋經濟》針對全日本各市所進行的優良居住環境排名()中,印西市的綜合評價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2012、2013)。

地理

印西市距離東京都心約40公里,距離千葉市約20公里,距離成田機場約15公里。三邊被利根川印旛沼手賀沼圍繞,是水與綠意豐饒的城市。本市與周邊的佐倉市四街道市白井市八街市成田市富里市酒酒井町榮町合稱為「印旛地域」。

西部的下總台地上為「千葉新市鎮」,千葉新市鎮中央車站印西牧之原車站周邊與國道464號沿線是印西市的經濟、商業中心(新市區)。另一方面,西北部利根川沿岸低地是憑藉利根川水運發展的宿場町舊市區,也是市役所與警察署等的行政機關所在地。

1980年代以後,因千葉新市鎮的開發,與周邊各市人口快速增加。但因經濟情勢的變化,千葉新市鎮縮小規模,近年人口成長漸趨和緩。不過,印西牧之原地區與2010年編入的舊印旛村域,因新市鎮的發展仍持續成長。

相鄰自治體

印西市雖與利根町相鄰,但須經由我孫子市或榮町才可前往,無法直接往來。此外,因千葉新市鎮中央車站西隣的小室站位在船橋市,因此常被認為與船橋市相鄰。但實際上兩市中間相隔白井市。

河川

全屬利根川水系,主流流經市域北端。

  • 手賀川(六軒川、辯天川)-下手賀川-龜成川-古新田川、大森川、鹿黑川、和泉川、浦部川
  • 神崎川-戶神川
  • 師戶川-角田川、造谷川
  • 長門川-舊長門川、將監川
  • 松虫川
  • 物木集水路

歷史

江戶時代,此地的木下河岸因利根川水運興盛,加上鄰近前往香取神宮鹿島神宮息栖神社參拜的木下街道而繁榮。

  • 1889年(明治22年)4月1日-町村制施行,印旛郡木下町、大杜村、船穗村永治村六合村宗像村本鄉村埜原村誕生。
  • 1913年(大正2年)3月1日-大杜村町制施行,改稱大森町
  • 1913年(大正2年)4月1日-郷村、原村合併成立本埜村
  • 1954年(昭和29年)12月1日-木下町、大森町、船穂村、永治村(平塚、谷田、清戶、十余一除外)合併成立印旛郡印西町
  • 1955年(昭和30年)3月10日-六合村、宗像村合併成立印旛村
  • 1966年(昭和41年)6月-發現日本最早的諾氏古菱齒象完整化石。
  • 1984年(昭和59年)3月19日-北總開發鐵道北總、公團線(千葉新市鎮線)開通,千葉新市鎮中央站開業。住戶開始遷入千葉新市鎮中央地區。
  • 1994年(平成6年)1月-開設日本醫科大學千葉北總醫院
  • 1995年(平成7年)4月1日-印西牧之原站開業。住戶開始遷入千葉新市鎮西之原地區。
  • 1996年(平成8年)4月1日-施行單獨市制
  • 1997年(平成9年)3月-住戶開始遷入千葉新市鎮瀧野地區。
  • 2000年(平成12年)3月-住戶開始遷入千葉新市鎮印波野(いには野)地區。
  • 2000年(平成12年)7月22日-印旛日本醫大站開業。
  • 2008年(平成20年)1月15日-實施步行禁菸、禁丟垃圾等。
  • 2010年(平成22年)3月23日-印旛郡印旛村本埜村編入。
  • 2010年(平成22年)7月17日-成田SKY ACCESS開業。
  • 2012年(平成24年)5月25日-北千葉道路部分開通。
白井市谷田~印西市印西牧之原站(約6.5公里)
印西市印旛日本醫大站附近、印波野地區(約0.8公里)

人口

印西市人口分布圖
印西市與日本全國年齡別人口分布比較圖
(2005年資料)
印西市的年齡、男女別人口分布圖
(2005年資料)
紫色是印西市
綠色是全国
藍色是男性
紅色是女性
印西市人口變化
1970年 28,011人
1975年 28,862人
1980年 29,970人
1985年 35,745人
1990年 55,131人
1995年 72,278人
2000年 79,780人
2005年 81,102人
2010年 88,176人
2015年 92,670人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中心提供之人口普查數據

行政

市長:板倉正直(いたくら まさなお),2012年7月28日就任(第一任)

行政機關

  • 印西市役所
  • 印旛支所
  • 本埜支所
  • 中央站前出張所
  • 牧之原出張所
  • 小林出張所
  • 船穗出張所
  • 瀧野出張所
  • 岩戶出張所
  • 平賀出張所
  • 印西地區消防組合消防本部
  • 印西警察署
  • 印西地區環境整備事業組合

市町村合併

2003年,印西市、白井市印旛郡印旛村本埜村2市2村進行合併討論,2003年4月1日成立「印西市、白井市、印旛村、本埜村合併協議會」,但2004年7月白井市的居民投票反對過半,宣告失敗。

2008年,因新合併特例法期限至2010年3月底,印西市、印旛村、本埜村1市2村重新展開合併討論,2008年10月24日成立合併問題懇談會。2009年1月9日設立合併協議會[1]

2010年(平成22年)3月23日,印旛村、本埜村併入印西市,新市名為「印西市」,但時任本埜村長小川利彦因「現在沒有合併的必要」等發言,讓合併案蒙上陰影。2009年12月,小川村長罷免選舉成立,2010年3月5日總務省告示第73號公告合併。2010年3月23日,新印西市成立。

條例

2008年1月15日,宣布禁止步行吸菸、丟棄垃圾等,千葉新市鎮中央站周邊為重點實施區域。同年4月1日起對違反者施以罰鍰。

商業

千葉新市鎮的開發,吸引多間企業入駐。千葉新市鎮中央站印西牧之原站周邊是印西市經濟、產業的中心。此外,因本地是關東平野中的無活斷層地帶,岩盤穩固[2],許多金融機關與防災理由在此設立事務中心。

設置事務中心的金融機關

企業

主要大型商業設施

  • 永旺夢樂城千葉新市鎮永旺千葉新市鎮店
  • JOYFUL HONDA千葉新市鎮店
  • 牧之原MORE
  • BIG HOP Garden Mall印西
  • 好市多印西倉庫店
  • CAINZ HOME(カインズホーム)千葉新市鎮店(建設中)

地域

千葉新市鎮中央、印西牧之原地區

  • 隨著1980年代起千葉新市鎮的開發,此地逐漸臥城化,公寓等住宅林立。也是印西市人口最多的區域。位於印西市中西部,沿著北總線國道464號發展,占地廣闊的大型商業設施陸續進駐。此外,這裡也打造為北總地區的一大購物區,逐漸開發為新市區。而草深原保留了貴重的自然環境。

木下地區

  • 木下町。印西市西北部,是市役所與警察署所在的行政中心。是古時依靠利根川木下街道發展而成的舊市區。

印旛地區

  • 印西市東南部,舊印旛村地區。北總地區的基幹醫院日本醫科大學千葉北總醫院所在地,以印旛日本醫大站為中心的千葉新市鎮「印波野」地區正在住宅區化。另一方面,谷津田保留許多自然景色,名勝有樹齡超過300年的「吉高的大櫻」與「諾氏古菱齒象挖掘地」等。

本埜地區

  • 印西市東北部,舊本埜村地區。面對印旛沼的北部水田廣布,冬季有超過800隻天鵝飛至此地過冬。印西牧之原站北側的千葉新市鎮「瀧野」地區正在住宅區化。此外,因鄰近成田國際機場,近年國道464號沿線成立許多研究所物流中心。

主要住宅團地

除了都市再生機構(舊住宅、都市整備公團),民間開發商也打造多處大規模住宅團地。

  • 小林團地
  • Abandone原(アバンドーネ原)
  • 原山團地
  • 高花團地
  • 內野中央團地
  • 內野東團地
  • 內野西團地
  • 內野南第一團地
  • 內野南第二團地

教育

大學

中等教育學校

  • 時任學園中等教育學校

高等學校、專門學校等

  • 千葉縣立印旛明誠高等學校
  • 日本醫科大學看護專門學校

市立中學校

  • 印西市立印西中學校
  • 印西市立船穗中學校
  • 印西市立木刈中學校
  • 印西市立小林中學校
  • 印西市立原山中學校
  • 印西市立西之原中學校
  • 印西市立印旛中學校
  • 印西市立本埜中學校
  • 印西市立瀧野中學校

市立小學校

  • 印西市立木下小學校
  • 印西市立小林小學校
  • 印西市立大森小學校
  • 印西市立船穗小學校
  • 印西市立永治小學校
  • 印西市立木刈小學校
  • 印西市立內野小學校
  • 印西市立原山小學校
  • 印西市立小林北小學校
  • 印西市立小倉台小學校
  • 印西市立高花小學校
  • 印西市立西之原小學校
  • 印西市立原小學校
  • 印西市立六合小學校
  • 印西市立宗像小學校
  • 印西市立平賀小學校
  • 印西市立印波野小學校
  • 印西市立本埜第一小學校
  • 印西市立本埜第二小學校
  • 印西市立瀧野小學校

※另外,千葉新市鎮21住區(牧之原地區)預定成立小學校。

特別支援學校

  • 縣立印旛特別支援學校

市立圖書館

  • 大森圖書館
  • 小林圖書館
  • 草深(そうふけ)圖書館
  • 小倉台圖書館
  • 印旛圖書館
  • 本埜圖書館

交通

鐵路

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
京成電鐵
北總鐵道

巴士

航空

現在北總線「印西牧之原站」附近的印旛郡船穗村草深(そうふけ)在1938年(昭和13年)設置遞信省航空局航空機乘員養成所。1944年(昭和19年),為陸軍飛行第二十三戰隊印旛飛行場。西之原公園設有遞信省印旛地方航空機乘員養成所舊址、陸軍飛行第二十三戰隊印旛飛行場舊址和平碑。

附近有名為印西空港農園的農園,但與供給機場植物的農園並無關係。

道路

  • 一般國道
    • 國道356號
    • 國道464號
    • 建設中北千葉道路
  • 都道府縣道
    • 主要地方道
      • 千葉縣道、茨城縣道4號千葉龍崎線
      • 千葉縣道12號鎌谷本埜線
      • 千葉縣道59號市川印西線
      • 千葉縣道61號船橋印西線
      • 千葉縣道64號千葉臼井印西線
      • 千葉縣道65號佐倉印西線
    • 一般縣道
      • 千葉縣道189號千葉新市鎮北環狀線
      • 千葉縣道190號千葉新市鎮南環狀線
      • 千葉縣道282號柏印西線
      • 千葉縣道291號印西印旛線
      • 千葉縣道263號八千代宗像線
      • 千葉縣道406號八千代印旛榮自轉車道線

觀光

名勝、古蹟

  • 宗像神社
  • 多聞院
  • 鳥見神社
  • 印西七福神
    • 觀音寺(浦部仁王尊)
    • 最勝院
    • 長樂寺
    • 嚴島神社
    • 觀音堂
    • 三寶院
    • 寶泉院地藏寺
  • 結緣寺
  • 寶珠院
  • 松虫寺
  • 泉福寺
  • 龍腹寺天台宗
  • 榮福寺藥師堂
  • 押付的水塚
  • 木下貝層
  • 小金牧(印西牧跡)

觀光景點

  • 縣立北總花之丘公園
  • 縣立印旛沼公園
  • 小林牧場
  • 吉高的大櫻
  • 利根川
  • 印旛沼
  • 手賀沼
  • 諾氏古菱齒象挖掘地

溫泉

  • 下總溫泉

博物館

  • 金屬藝術博物館光之谷(メタル・アート・ミュージアム光の谷)
  • 印旛醫科器械歷史資料館
  • 印旛歷史民俗資料館

祭典

  • 印西よかっぺ夢祭
  • 別所的獅子舞(寶泉院地藏寺、地藏堂)
  • 稻崎(いなざき)獅子舞(和泉鳥見神社)
  • 北總(ほくそう)春祭(千葉新市鎮中央站周邊)

體育設施

  • 習志野鄉村俱樂部
  • 總武鄉村俱樂部
  • 松山下公園陸上競技場
  • 平岡自然公園
  • 成田射撃場

放送

CATV

有線電視由RURBAN NET(らーばんねっと)營運(含印旛地區、本埜地區)。

知名人士

以印西市為舞台的作品

在印西市拍攝的作品

其他

  • 過去此地有法務省印旛少年院,1983年轉讓給地方公共團體(千葉新市鎮開發),現在已不存在。
  • 2011年,印西市宣布形象腳色為印西君(いんザイ君)[4]
  • 2012年東洋經濟新報社「優良居住環境排名」,印西市在「總合」排名第1位。以購買方便性排名的「便利度」為日本第3位,以人均公園面積排名的「舒適度」為第9位,但以人均病床數、高齡者照護設施人員數等評比的「安心度」位第683位[5]。2013年,印西市連續兩年奪下「總合」第1位。

備註

  1. 印西市・印旛村・本埜村 合併協議会ウェブサイト
  2. . [201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0).
  3. . [201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6).
  4. . [201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9).
  5. . [201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印西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