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位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臺9丙線旁,是日治時期能高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所立的紀念碑,以紀念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至七年(1918年)1月30日間能高橫斷道路東段(初音至奇萊主峰)完工通行。[1][2]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 |
---|---|
![]() | |
![]() | |
登錄名稱 |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
登錄等級 | 縣定古蹟 |
登錄類別 | 碑碣 |
位置 | ![]() |
建成年代 | ![]() |
開放時間 | 全天開放 |
參觀費用 | 免費 |
詳細登錄資料 |
.jpg.webp)
歷史
能高越嶺道
臺灣地形受中央山脈影響,東、西部阻隔,往來不便。能高越嶺古道原由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Tgdaya)所開發,該部落發祥於馬赫坡社,經狩獵發現花東縱谷平原,部份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到達木瓜溪左岸山腹聚居,故又名「木瓜番」。後再遷至銅門社(Tomong),也成為埔里社街與蓮鄉間的貿易媒介。[1]
日治時期官方為求山地控制與資源開發,進一步沿隘勇線與警備道開闢永久性的越嶺道路,在中央山脈建設許多新的東西向連絡通路。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開始開鑿能高越嶺道東段,七年(1918年)1月30日竣工,長約44公里[2]。能高越嶺道起點由初音起,沿著木瓜溪河谷,經巴都蘭社(Badoulan),再攀越天長山,經桐里、坂邊、東能高到達花蓮港廳與南投廳界,再跨越奇萊主峰,到馬赫坡社連接合歡越嶺道往霧社,由初音到霧社全長90公里[2]。施工期間,共動用警備員8,500人,職工14,000人,人夫36,000人,總共耗費工費42,000圓。[1]
紀念碑
.jpg.webp)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1],其中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高約160公分,寬約74公分,材質為玄武岩。而殉職者之碑高約100公分、寬約60公分,材料為片麻岩。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及殉職者之碑原豎立於舊臺9線(今臺9丙線)的左右兩側,殉職者之碑原面對西寧寺的右側高大刺桐樹附近,與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隔馬路相對,後來因為道路拓寬關係,才將殉職者之碑移到現今紀念碑前方的位置[2]。目前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由西寧寺義務維護,西寧寺負責人並以鐵皮屋覆蓋予以保護,並供人膜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