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

土方殷墟出土卜辞中见到的一个商代方国部落,根据卜辞记载,它们在商王武丁前活动于商部落的西北部边缘地区,大致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後的[參 1][參 2][參 3]。土方是一个强大的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之後,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後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武丁时期的一期卜辞中有多片与土方有关。此时的土方还颇为强盛,所以常与商部族[註 1]争战。卜辞中有「土方与𢀛方同贞」的现象,可能同为殷墟西部的方国[參 2]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B区用字:「𢀛」。有关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汉字。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商汤夏后,夏部落的剩余势力主要留居中原[註 2]

参阅

注释

  1. 依《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夏》第一章明言夏人商人周人三者「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形成發展而來的宗族」,又據《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字使用淺析》一文分析,在《尚書》代表的周代以前的文獻中,「夏」並不是代表中原文明人群的泛指,而「夷」字也尚未成為「蠻夷」的泛指,當時「夷夏之辨」並沒有成為普遍的觀念。而周代的的「夷夏之辨」乃是根據文化傳統把「天下」的人群分做兩大類的區分,而不是一個「多種類」(甲族、乙族、丙族等)平行並存的分類框架,若以中原地區為文化中心來看,「夷夏之辨」表現的僅僅是「教化之內」和「教化之外」的區別,並不是什麼依據血緣、體質、語言的差別而固定不變的「民族」差別。故商并非民族,而是部落或部族。
  2. 傅斯年根据《荀子·儒效篇第八》的记载,“君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參 4],猜测夏部落後裔直至战国时期仍多居中原豫地。[參 5]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30年: 第351页 (中文(繁體)‎).
  2. 胡厚宣胡振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第41—52页. ISBN 7-208-04584-4 (中文(中国大陆)‎).
  3. 程憬. . 《大陆杂志》. 1932年, 卷一 (第5、6期) (中文(繁體)‎).
  4. 荀子·儒效篇第八》.
  5. 傅斯年. . 《安阳发掘报告》. 1930年, (第2期) (中文(繁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